2011年11月14日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的一篇報道:《招出來的高價藥》引起人們熱議。 11月23日 跟蹤報道:“國家發改委昨天發布《藥品出廠價格調查辦法(試行)》”,“藥企應按調查要求如實填報《生產企業及藥品基本情況調查表》和《藥品出廠價格調查表》”。報道說:《發改委將掀藥價老底查藥品出廠價將制度化》。好一個“掀底”!不如說,發改委在轉移藥品招標弊政的視線。
《招出來的高價藥》,這篇報道非常好,不僅內容好,用的題目更好。短短七個字,一舉點破藥品虛高的要害是政府藥品招標弊政。
據《招出來的高價藥》報道,一支山東魯抗辰欣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2毫升、0.3克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
山東魯抗辰欣藥業有限公司出廠價每支0.6元,包括了廠家的成本、利潤和稅收。
銷售代理公司——北京紫華康太醫藥公司的代理價格每支4元,這里差價每支3.4元,含利、稅,大部分卻是推廣費、即招投標費用。
北京中標價是每支11元,在差價7元中,返費醫藥代表拿走10%左右,其他的都作為回扣給了醫院和醫生,而這當中開藥醫生的回扣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一般都要占到藥品中標價的40%左右。
北京隆福醫院的零售價從中標價11元順加15%為12.65元。
從上述報道的價格結構中,我們可以看出:
1、從出廠每支0.6元到進入醫院11元,中間擴張了1833.3%,增加了10.4元才進入醫院。
2、在10.4差價中扣除少部份銷售代理公司的利、稅之后,9元多錢是招標費用和銷售返費包括回扣,而占7元之多的銷售返費是招投標階段所預置的,2元多錢是招投標的直接費用。
在招投標過程,收費名目繁多。諸如:招標文件費、磁盤費 、場地費、會務費、藥品檢驗費、評審費、投標保證金、中標服務費、履約保證金等等,一個品種一套費用,一個投標方有幾個品種就有幾套費用。招標會有省級、有地市級、有系統級,全國這么多的省、直轄市,一個投標方一年趕場一、兩百場,兩、三百場,組織一套專門應對班子,差旅費、住宿費、活動費,這么一個龐大的費用,最終都要轉移給患者了。
當時提出藥品集中統一招標有兩個理由,一個可以降低藥品價格,實行的結果,不但沒有降低,反而虛高了,而且大大地虛高了。這已被實踐所證明,不在話下了。第二個理由是,由醫院一對一購銷容易產生回扣等不正之風 ,集中統一招標旨在規范藥品購銷中的不正之風。這在邏輯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錯誤的。有權力就容易產生官僚主義、產生腐敗,這跟“一對一”還是集中統一沒有因果關系。而今的藥品統一招標,形成了“兩個空間三個搞定”的架構。所謂“兩個空間”, 一個是運營成本擴展空間,如前所述;一個是各個環節有權人的尋租空間。藥廠生產的藥品,從入圍、中標、進醫院、到醫生開方推廣出去,經過三個“搞定”:搞定招標辦、搞定藥事委員會、搞定醫生。這樣,藥品集中統一招標,不但沒有遏制藥品流通領域的腐敗,反而使腐敗規模化、程序化,不可追究化。同時,由腐敗轉化的成本,最終也都轉移給了患者了。
過去,醫院進藥,自有一套辦法和能力,從藥廠到醫院,或者從藥廠經醫藥公司到醫院,通道簡潔、明了、自然。為了搞改革開放,因為要搞藥品集中統一招標,廢棄原有形成的流通渠道,應運產生藥品招標組織,專門吃政策的話。醫療衛生行政部門,熱心介入藥品流通領域,指定藥品招標組織。據藥品招標管理的相關文件說,藥品招標代理機構“必須與行政機關和其它國家機關沒有行政隸屬關系或其它利益關系”,用我們的方言來說,這是一句“拿筷子遮鼻子”的話。今天沒有關系,明天有沒有關系?明的沒有關系,暗的有沒有關系?不叫“利益關系人”,就叫“特定關系人”、或者說“請托人”行不行?誰人監督?拿什么保證?行政部門壟斷了藥品的流通模式、壟斷了運營商(招標辦),反正老百姓監督不了,人大代表也無法監督。從反腐倡廉的觀點來說,藥品集中統一招標本身就是一個高風險的操作,從2000年實行以來,完全違背了承諾,走向了反面。早在2004年4月就有包括中國醫藥管理學會等13家醫藥協會聯名上書請求終止藥品招標,可是有權者至今愛不釋手。2005年反思“醫改不成功”的時候,全國討論新醫改方案,作為體制,千方百計刻意回避招標弊政,提出“以藥養醫”這個偽命題,轉移人們視線,結果沒有使虛高的藥價降下來。醫院的零售價從進價順加15%,這是“燈面價”,大家都看得見,實際上是不夠用的。所謂“零差價”,取消的是“燈面價”,保護的是“燈下黑”—— 招標弊政。
話說回來,藥品價格,政府第一輪定價是出廠價。再來一個招標定價,實質上是以利益集團的利益壟斷為特征的二次定價,推翻了第一次的以成本要素為特征的政府定價。發改委此番藥品出廠價格調查辦法的舉措,仍屬于轉移人們的視線之舉,護著藥品招標弊政不讓觸動,這是發改委的立場所在。先前的“零差價”,此番的“成本調查”,不過是從一頭轉到另一頭,在“招標弊政”的周圍設置守門神,對著守門神練練拳頭而已。
其實,真想改變藥品虛高現象,讓藥品價格落到實處,并不困難。仍然以本案為例,2毫升、0.3克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一支:
出廠價:0.6元,含利稅。
經銷價:1.2元,差價100%,含利稅。
醫院處方價:2.4元,差價100%。不管從廠方或從經銷商進貨。
招標辦人員回去搞調查研究、制定價格等政策、負責檢查監督。不要不務正業。
這樣,藥品流通的各個環節都夠用,既使醫院的最終價格達到每支3元,都能接受。
如能這樣做,整個社會醫療總費用的虛高就開始回落。
發改委為什么要抱著藥品“招標弊政”不放?!
關鍵詞:藥品、 招標、 弊政、燈下黑、燈面價、守門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