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的由來
感恩節的由來,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歷史的發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達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去時,活下來的移民只有50來人。這時,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還特地派人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終于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按照宗教傳統習俗,移民規定了感謝上帝的日子,并決定為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邀請他們一同慶祝節日。
在第一個感恩節的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歡聚一堂,他們在黎明時鳴放禮炮,列隊走進一間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誠地向上帝表達謝意,然后點起篝火舉行盛大宴會。第二天和第三天又舉行了摔跤、賽跑、唱歌、跳舞等活動。第一個感恩節非常成功。其中許多慶祝方式流傳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最初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各州臨時決定,直到美國獨立后,感恩節才成為全國性的節日。1863年,林肯總統把感恩節定為法定假日。到1941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令,把感恩節定在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凡,人們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都有化裝游行、戲劇表演或體育比賽等。分開了一年的親人們也會從天南海北歸來,一家人團團圓圓,品嘗美味的感恩節火雞。
印第安人的“悼殤日”
美國白人今天的歡樂是建立在屠殺印第安人的基礎之上。因此,每當美國白人歡慶感恩節時,每當普列茅斯市邀請好萊塢影星到當地重演當年歐洲清教徒登陸的情景時,印第安人團體代表都要前去舉行抗議活動,譴責美國白人武裝入侵美洲大陸到處進行種族屠殺并強迫印第安人改變自己的宗教信仰。
印第安人示威抗議者提醒人們:對印第安人而言,移居北美的歐洲白人是他們今天受苦受難的根源。他們把感恩節稱為“悼殤日”。
1703年在英國人決定,每剝一張印第安人的頭蓋皮和每俘獲一個紅種人都給賞金40鎊;1720年,每張頭蓋皮的賞金提高到100鎊;1744年馬薩諸塞灣的一個部落被宣布為叛匪以后,規定了這樣的賞格:‘每剝一個12歲以上男子的頭蓋皮得新幣一百鎊;……每剝一個婦女或兒童的頭蓋皮得五十鎊!另:很多印第安人是死于天花,這是事實,但天花病毒是說英語的殖民者特意傳播到印地安人的聚居區的。而美國建立以后,19世紀,對印地安而的土地進行了剝奪,將其趕到荒漠的保留地之中。而同時在18世紀,一個美國人謀殺一個印地安原住民是不受法律制裁的(當時的印地安原住民是不受美國法律保護的)。
印第安人是美國的原住民,在哥倫布到達美洲的時候,當時的印第安人大約有兩千多萬,白人進入北美的時候,印第安人對白人很友善,傾其所有的幫助白人們,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白人在印第安人的領地渡過了第一個冬天。為了紀念他們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戰勝了困難,美國設立了一個特殊的節日—感恩節。
美國成為一個國家后開始向西部進行開發,為了擴張領土,開始欺騙和屠殺印第安人,這使得印第安人口急劇減少。
1841年,哈里森出任美國總統。當時,全美人民寄希望于他能對西密諾爾之戰作出決斷。這種希望當然是有根據的,因為哈里森對鎮壓印第安人的戰爭再熟悉不過了。關于他鎮壓印第安人的故事,在美國幾近能編成傳奇小說。
哈里森把印第安人超過了一片沼澤地,組織了包圍和屠殺。印第安人接二連三地沖鋒,他們視死如歸,表現了獨特的勇敢精神。印第安部落的精華和驕傲,就這樣被美國武裝集中消滅在了這場流血戰爭之中。
戰后,哈里森率部將他們的首府夷為平地。這一戰美國政府又從印第安人手中獲得了300萬英畝的土地,進入印第安納的領地。哈里森將凱旋的部隊平安地帶回文森斯,整個西部向他歡呼,把他視為救星。哈里森的“戰績”使他的名聲大振,為此,有些人稱他為“西部的華盛頓”。
1849年,又一次浩劫席卷了謝伊峽谷。美國白人的到來令納瓦霍人陷入其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在準將詹姆士.H.卡勒頓的命令下,陸軍上校克里斯多佛進入峽谷驅逐納瓦霍人。他們聲稱要為印第安人指引一條嶄新美好的生活道路。為了達到這個值得懷疑的目的,軍隊殺死牲畜、摧毀房屋、麥田、果園,“清理”工作長達6個月之久。
康涅狄格州的總督羅曼:“印第安人就是這片土地上的紅色瘟疫,他們最好的存在方式就是在墳墓里!”
內戰結束以后,美國政府提出了將印第安人集中到保護地的政策。印第安人生于斯,長于斯,焉能輕易放棄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土地和生活方式?因此,他們紛紛拿起武器,奮起抗爭,同駐扎的西部各地的美國陸軍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從1866年到1890年,陸軍同印第安部落前前后后攻打了將近900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于用血淋淋的刺刀和極其慘然的野蠻屠殺,把成百萬印第安人驅趕進美國政府為他們圈定的基礎保留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