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二代草民按:從近來南方系圍剿孔慶東到洪博培高喊要靠盟友和5億網民扳倒中國以及南方系笑蜀要求美國重視中國人權狀況的搖尾乞憐,種種赤裸裸的亂象表明,一支足以顛覆國家政權的文化偽軍業已壯大,并張開隨時要將五千年燦爛文化和新中國卓越成就化為齏粉的血噴大口。如今在中國報攤隨手拿起一本時尚雜志,全裸化色情尺度遠超歐美。南方系打造的一系列垃圾人物喚起庸眾的狂歡。所謂時尚青年或被殖民文化徹底洗腦,或渾渾噩噩地在垃圾消費中娛樂至死。這樣泥足深陷的中國不攻自敗。好不容易盼來十七屆六中全會報告提出文化安全問題,昏聵麻木的人們卻嗤之以鼻,連各級領導干部中的很多人也糊涂地認為抵御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是冷戰思維,一副拿熱臉去貼人家冷屁股的奴才衰相。作為90后大學生我們報國無門,不明白在歐美債務危機的陰霾中本可以處于有利態勢的國人為何甘心被帝國主義玩弄于股掌之中?在寫論文的時候,我看到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前所長陳筠泉的著作《文明發展戰略》,現摘錄文化安全戰略一節,有助大家厘清文化安全問題的理論脈絡。
作者/陳筠泉(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前所長,《哲學研究》雜志前主編)
我國的文化安全戰略
文化是國家、民族認同感與凝聚力的不竭源泉,是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的堅固屏障。“文化安全”,是整個國家安全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關系到我們文化建設的方向,而且對于保障我們國家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也生死攸關。如果我們不從思想上重視文化安全問題,就不能自覺地去抵制西方敵對勢力的文化滲透,并順利地進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警惕西方反華勢力的文化滲透
馬克思當年就曾向世人發出警告:工業發達國家的資產階級要“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它將“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生產方式”;“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頁)從今天來看,當年馬克思是多么的有遠見!現在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西方發達國家正在利用他們的科技和經濟的優勢,向世界各國推行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妄圖在全世界建立西方資本主義的文明制度。
今天西方發達國家推行“文化霸權主義”,就是要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提升和傳播某種發達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以達到損害其本土文化的目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新的方式來延續和強化對世界人民的控制。對此,我們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在當今世界,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滲透有以下三種方式:一是在理論層次上推行以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為基礎的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宣揚西方社會制度和文化價值觀念。二是在大眾文化層次上通過各種媒體傳播它們的文化,例如通過電視、互聯網、書籍、刊物和廣告等使廣大民眾耳聞目染。三是在文化含量較多的物質產品以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用品方面大做文章,不知不覺地使人們的生活方式西方化。(參看《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9年第4期)
布熱津斯基宣稱美國是最具有全球性文化魅力的國家,他認為“這種文化魅力逐漸滲入、充斥、同化并重新塑造著人類越來越大的一部分人的外部行為,最終改變著他們的內心世界。毫不夸張地說,這種生活方式到處傳播,潛移默化地起著重新定義的作用,它的穿透力勢不可擋。沒有任何一個大陸,也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抵御它的影響。”(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大抉擇——美國站在十字路口》,新華出版社,2005年,第199—200頁)
必須看到,西方文化霸權主義對我國的文化安全始終構成著威脅。從上個世紀的“和平演變”,一直到現在的“文化殖民政策”,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滲透從來也沒有停止過,只不過是不同時期表現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從1951年起,美國中央情報局就開始策劃編寫,并經過多次修改而成的所謂對付社會主義中國的《十條誡令》,其中就極其露骨地提出要“盡量用物質來引誘和敗壞他們的青年,鼓勵他們藐視、鄙視,進一步公開反對他們原來所受的思想教育”。“一定要把他們的青年的注意力從他們以政府為中心的傳統引開來。讓他們的頭腦集中于體育表演、色情書籍、享樂、游戲、犯罪性的電影,以及宗教迷信。”“一定要毀掉他們刻苦耐勞精神”,“替他們制造對色情奔放的興趣和機會,進而鼓勵他們進行性的濫交。讓他們不以膚淺、虛榮為羞恥。”(《環球》2001年第9期)
約瑟夫`奈明目張膽地說:“美國公司和廣告業的經營者、好萊塢電影公司的老板們,就在不僅向世界其他國家銷售他們的產品,而且也推銷美國的文化和價值觀。”(《美國霸權的困惑——為什么美國不能獨斷專行》,知識出版社,2002年,第73頁)美國一位駐華大使在國會作證時也公然宣稱:保護中美兩國緊密的貿易伙伴關系是為了“促進各種思想向中國自由流通”,“能更多地把美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帶進中國,從而導致中國更多地接受西方價值觀”。由此可見,他們真是處心積慮地要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確保國家文化安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利的文化環境
1992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人類發展報告》中,就把文化安全列為人類社會應該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美、法等西方發達國家也都把文化安全和經濟安全、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等視為國家利益之所在,十分重視和維護本國的文化安全。
今天,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各國不同類型的文化相互交流、沖突、滲透及融合,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世界文明發展的圖景。一方面,這種外部環境為我們中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另一方面,在各種文化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民族文化、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等諸多方面都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和矛盾,這也就決定了我國在新世紀必然面臨來自外部的嚴峻的文化挑戰。
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文明發展戰略的研究,以確保國家文化安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可靠的、有利的文化環境。
有人認為,“文化”本身就應該是開放的,不存在什么“安全”問題。這是一種十分天真幼稚的想法。正如薩義德所說:在當今時代,“文化成為了一個舞臺,各種政治的、意識形態的力量都在這個舞臺上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個文雅平靜的領地,它甚至可以成為一個戰場,各種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三聯書店,2003年,第4頁)我們必須警惕和反對文化帝國主義的全球戰略,維護自己國家的文化安全。
2000年6月28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在堅持改革開放、加強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同時,要十分警惕和防范敵對勢力的滲透、顛覆活動。這也是我們在新時期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軟弱,抓得不緊,錯誤思潮泛濫,人們的思想亂了,就會產生嚴重的后果。一九八九年那場政治風波的發生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83、84頁)
因此,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于國際國內的復雜因素,我們在思想政治領域有大量工作要做。現在,“互聯網已經成為思想政治工作一個新的重要陣地。國內外敵對勢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們黨和政府爭奪群眾、爭奪青年。我們要研究其特點,采取有力的措施應對這種挑戰。”(同上書,第94頁)
2009年6月26日,廣東韶關一家玩具廠發生新疆員工與當地員工群毆事件,這一普通治安案件被“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等“東突”組織所利用,他們千方百計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致使7月5日烏魯木齊發生性質嚴重的打砸搶事件。這次暴力活動是通過互聯網、短信等渠道,在境外組織策劃的,表面來看是起因于廣東韶關的維吾爾族和漢族工人之間的糾紛事件,實際上這只是一個借口,背后是“東突”分子想通過制造暴力事件,來達到煽動民族對立,挑起民族仇恨的目的,從而為他們的分裂活動服務。因此,在當前形勢下,有關方面應繼續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特別是要強化自治區提出的“四個認同”,即對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把這“四個認同”作為民族團結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