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無毛,韓寒顛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5月28日韓寒在新浪博客<游戲指南>一文寫道:
「這個國家的近代史分別是晚清,民國臨時,北洋,民國和毛朝,其中毛朝有近三十年。從1976年,中國告別近代史,算是進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但直到今天,政黨還在為留下的諸多問題擦屁股收拾爛攤子。」
乖乖,真嚇人!中國從1976年才算進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換句話說,毛澤東死前的中國是不算數的。反毛、非毛到這種離奇地步是不是太荒謬了點?如此顛覆歷史可真要與袁論一起騰飛矣:「一九四九年以后,毛澤東做的唯一的一件正確的事,就是他逝世,如果他要是四九年就逝世的話,那真是中華民族的大幸啊!」
有幸生于毛澤東「正確」之后者此前在 <我的祖國>中感嘆:
「山西黑磚窯,陜西華南虎,云南躲貓貓,貴州俯臥撐,湖北撈尸船,湖南小白宮,重慶黑社會,杭州欺實馬,北京圈地運動,上海釣魚執法,廣州飛車搶劫,縱觀中國天下,社會已經渾成了這樣。」
試問其不屑的毛朝有這些諸多問題嗎?為他所痛心而難以收拾的祖國爛攤:
「社會在財富的迅速積累下,糜爛與墮落,國富民衰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各級政府處處想著與民爭利,社會兩極分化異常嚴重。富人們肆無忌憚的忘乎所以,窮人們走投無路般的茍延殘喘,青年人的思想在社會的約束中扼殺,中年人的幸福被居高不下的房價擊碎,老年人的健康被日益污染的環境毀滅。」、「所有中國人都在爭騙搶奪,生怕自己被別人擠下去。高油價,高房價,與民爭利的地方政府綁架了整個中國的向前發展。」
恰恰是1976年以后才出現的!將毛朝妖魔化者可知毛澤東時期人人有工作、家家有房住,連妓女都變大學生;如今買房、就業困難下有多少女大學生下海接客?再比較公共建筑的質量。今年(2011) 7月接二連三發生橋梁坍塌事件,先是11日建于97年的江蘇鹽城328省道榆河橋,再來14日架設12年的武夷山公館大橋,隔天15日通車14年的杭州第三錢塘江大橋。這些豆腐渣工程其實反應了中外吹捧的改革開放下人的風貌和素質。一位78歲的老工程師萬方每周都會去看一眼他曾參與設計、已通車43年的南京長江大橋,此橋歷經非毛者污蔑「活活餓死了兩千萬人」的三年自然災害、「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一萬八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上都是最黑暗」的文革,費時8年于1968完工。通車時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調來百輛坦克轟隆而過以驗證大橋質量。07年經同濟大學專家檢查認該橋「骨骼」狀態依舊良好。
再以1957通車的武漢長江大橋為例 ,兩年完工的橋梁54年來雖遭70多次撞擊,尤其今年6月6日第7號橋墩被一艘萬噸油輪撞上,但橋的穩定性仍佳,車輛通行無礙。堅若盤石的橋身背后是「爭騙搶奪」時代難以項背的專業風采:「我們的設計前提是假設由二列都是雙機牽引裝滿貨物的火車,向同一方向,以最快的速度開向橋中央,在同一時間內,來個緊急剎車;假設在這一時間,公路橋排滿了汽車,也來個緊急剎車;假設在這一時間內,武漢發生了地震,江上刮起了八級大風,又有具有三百噸的水平沖力船碰到橋墩上,大橋仍堅如盤石,穩如泰山。」、「所有建筑材料都有嚴格的甄選標準:選材來自外省工藝較好的地方;水泥選取至少是500號以上的標準,強度大,而當時普通建筑均為300號左右;砂石會先運回工地試用觀察,合格后再做采購;工人一定要用小錘子敲擊鋼梁上每一顆鉚釘,總數達好幾萬顆。」成就這一「無論是工藝還是修建質量,武漢長江大橋都是當時世界領先」功績的主導人物就是今日瘋狂反毛者茅于軾的二伯——我國橋梁工程先驅茅以升先生。
從橋梁的施作聯系到二彈一星,人們似乎可以看見「毛朝」的時代氛圍是富朝氣、有理想、奮發向上的。而當今高叫「親愛的祖國,請你不要繼續墮落」者有段吶喊:「我真想改變些什么,改變這即將墮落的人心,改變這只為名利錢財而運轉的社會。但是我無能為力,國家都混亂了,我們個人生活得再好又能怎樣呢?」其實國家混亂正源于包括韓寒在內的墮落之徒對帶領人民鏟除三座大山、讓中國人站起來的毛主席的否定。聽聽他在《紐約客》雜志上的詛咒:
「我不相信有哪個真正喜歡文學的人會喜歡毛澤東,這兩者是水火不兼容的。即使撇開毛的政治表現,不去計算他做過多少惡事、餓死過多少人、或殺了多少人,有一件事也還是確定無疑的:毛澤東是作家的敵人。」
把「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鄧小平語)視為敵人!還信口誣蔑他「做過多少惡事、餓死過多少人、或殺了多少人」,怪不得亡我之心不死的美帝媒體要請其去主持專欄,要奉之為中國百大公共知識分子,甚至是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從擔憂<我的祖國>轉變到以<獨裁者沒有內政>應聲「人權高于主權」者,韓寒雖聲稱:「我將不依附任何個人或勢力,不追隨任何政黨或權力,無論一切權勢看上去多好或者聞上去多臭,我都不會吃上一口。」但他顯然已不知香臭、吃了不該吃的,離編劇趙華筆下「把自己綁到美軍戰車上去做美國佬的“毀華炮灰”」不遠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