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烏有之鄉發表過好幾篇如何看待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后兩個三十年的文章,今天又要繼續談這個老話題。沒辦法,近年來“特別是”之聲不絕于耳,話里話外告訴人們改革開放年代比毛主席年代成就大,至今不見偃旗息鼓的苗頭。在民間,許多老百姓對于物質生活的改善有深切的體會,不少人因此相信資本主義的優越,或有人鑒于物質生活的改善而原諒了腐敗等社會問題的,覺得這些問題似乎是物質生活改善舉措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結果。但事情的真相并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么簡單。
真理不辯不明,人不能忘本,毛主席建設新中國的偉大功績不容貶低!當然草民們如果有什么說錯的地方,精英們指出來就是了,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不要無視草民們的呼聲只顧自說自話。
前三十年的困難
前三十年物質生活水平為何相對較低?簡單地說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底子薄,經濟、技術基礎太差;萬事開頭難。
這是客觀歷史事實,日本戰后雖然也是一片廢墟,但其科學技術和工業基礎比當年的中國要強很多。
2 遭到封鎖,外援少,國際貿易也受到很大限制。受到的政治、軍事壓力非常大。
一些人總幻想當年新中國可以與霸權國家搞好關系,不至遭到封鎖和面臨巨大的政治、軍事壓力,于是可以避免在朝鮮、越南等地的軍事對抗。愿望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當初我們真的可以選擇一團和氣嗎?若想搞明白這個問題,需要撥開紛繁瑣碎的表象,看清楚看當年中國與某些國家矛盾的根源在哪里。回顧歷史,清晚時列強為何喜歡欺負中國?根本原因是中國羸弱。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國已是積弱多年。列強貪婪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所以他們與新中國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當然毛澤東若選擇妥協,大手筆出賣中國的利益,矛盾將會被化解。但毛澤東沒有這么做,我相信我們黨的其他領導人也不會這么做。
3 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影響了人民生活的改善速度。
新中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工業無法通過自身的生產完成資金積累,更談不上反哺農業了。于是便要“克扣”農業來完成工業的原始積累,“剪刀差”就是一種“劫農濟工”的手段,另外還通過糧食出口換取外匯、工業設備和原材料。前段時間看到夏明方的《中國早期工業化階段原始積累過程的災害史分析》,文中有這么一段話:【吳承明先生在考察近代中國農業生產力狀況時,曾根據本世紀五十年代的經驗特別強調地指出:“一年農業豐收,次年工業即有較大發展;歉收,即會招致工業困難”(注:吳承明:《中國近代農業生產力的考察》,《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2期)】。
六十年代以后我國的糧食進口大于出口,很大程度上是“投機”的結果,例如大米漲價時,出口1噸大米的錢能進口2噸小麥,節約下來的土地用于種植經濟作物,用以換取更多的外匯和工業所需設備、原材料。(參見《中國糧食國際貿易和性質的歷史分析》)。
總而言之,“克扣”農業來完成工業的原始積累,加上工業發展過程中因為外部壓力而向重工業、軍工傾斜,其后果就是大大地影響了人民生活改善的速度。
有人認為,無論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領導者要考慮的首先任務。我回答說,在那個年代首先要考慮的是生存,如果不能正常地生存,提高生活水平就無從談起 -- 道理很簡單,政治經濟軍事理應是一體的,如果一個國家富得流油,軍事上卻是侏儒,那將是非常危險的。
后三十年
經過了前三十年的發展,以往所要面對的主要困難因素都已不存在,工業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農業也取得了大發展,雜交水稻和小麥等農業科技成果在前三十年的末期出現。后三十年是站在前三十年肩膀上發展的,具有先天的優勢。
后三十年還正好趕上了世界信息產業革命。應該說,信息產業革命確實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但這不能用來說明后三十年的英明神武,只能說后三十年正常地接受了世界科技進步帶來的恩惠。就拿手機來說,三十年前美國人也沒有手機,而今天,被封鎖多年的朝鮮也在普及手機了。
不可否認,后三十年在經濟上有不小的發展,但發展的成果未必如表面上看起來那么輝煌。因為物質生活的豐富,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誤導人們對貧困的認識。一個比較普遍的說法是貧富差距拉大導致了很多社會矛盾,這沒錯,但我認為貧富差距拉大首先導致的是絕對的貧困,然后才會產生嚴重社會矛盾。假設讓一個人吃山珍海味,穿梭在恢宏的城市建筑中,可以玩電游打手機,到頭來卻讓他冬天睡在馬路上,你能否認他是“絕對的貧困”嗎?同理,那些明知危險卻依然在缺少安全措施的礦井下忙碌的礦工,那些拋妻棄子來到城市打工的農民,那些成千上萬把手指留在的機器旁邊的臨時工,那些為生活所迫去賣淫的女同胞.......盡管他們能用上手機,能看上彩電,但能說他們的生活比過去好嗎?能說他們生活幸福安康嗎?我不這么認為。
歷史沒有假設,不過我在這里還是作兩個假設。
假設1:
假設可以穿越,有著豐富開放搞活經驗的后三十年精英穿回到建國初期,他們能夠做得更好嗎?我很不樂觀。
-- 他們能在美國等國家還沒用上手機的時候讓手機在中國普及嗎?我不相信,就連今天中國手機的核心技術還都在外國人那里啊!
-- 他們能搞出兩彈一星嗎?我懷疑。在當年,能搞成兩彈一星的國家不過是屈指可數的那么幾個老牌工業強國。僅僅靠開放搞活,以及削弱自主創新能力的路線是很難造出兩彈一星的。
-- 他們能超越使積弱落后的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三極的成就嗎?我認為不可能,因為那是極限。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在美國人面前還抬不起來頭啊!
-- 他們能在當初惡劣的環境中大幅改善人民生活嗎?我不看好。改革派先鋒劉少奇建國初承認:【由人民節省出大量的資金以投資于經濟事業,而要人民節省出大量的資金,就不能不影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在最近一二十年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不能不受到一些限制......這并不是為了別的,只是為了創造勞動人民將來更好的生活,在將來能夠更好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這個問題上,我相信劉少奇的說法。(見烏有之鄉《劉少奇解釋新中國要過窮日子》)。
假設2
假設毛主席能再活30年,中國現在發展成什么樣子?我無法給出準確的證明,只能通過一些蛛絲馬跡猜測。我猜測的結論是:應至少不比現在差。
-- 首先,中國同樣會對外開放。事實上,正是1972年尼克松訪華,毛澤東接見尼克松,拉開了中國對西方開放的序幕。
-- 1975年周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在提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如今已經過了十多年,四化仍然沒有實現。不過可能會有人說是毛澤東周恩來好高騖遠。
-- 南街村、華西村等等走集體道路的農村經濟都發展得很好,相對于包產到戶的地方體現出巨大的優勢。可農村經濟要是發展得好,今天這種靠剝削廉價的農村勞動力的城市發展模式就不會出現,城市經濟會發展成什么樣子還不好說。但有一點,中國農村人口一直占多數,農村整體經濟發展得不好,中國整體的經濟發展就要打很大折扣。另一方面,城市里樓蓋得雖然挺漂亮,但城市里的多數人我看生活質量并不高。
-- 后三十年的科技成就理應在比前三十年更輝煌,因為社會人口整體受教育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肯定大幅提高,可事實上卻是歸功于后三十年的重大科技成果乏善可陳。
我不反對說后三十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更不反對改革開放,“改革”和“開放”都是歷史的必然,只是路線有待商討。我反對的是為了突出后三十年而貶低前三十年的行為。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