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國革命挽救了中國傳統文化
王蒙
清朝的時候有一個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人物。咸豐七年,英法聯軍抵達廣州,發出最后通牒,限48小時廣東地方官員出城。有一個將官叫葉明琛,毫無反應,既不抵抗,也不議和,更不逃跑。他為什么不抵抗呢?他知道打不過。
聯軍占領廣州后,葉明琛在副都統衙內被擒獲,解往停泊在香港的軍艦無畏號上。葉明琛聲言欲面見英國國王,理論戰爭的不合理性,且自備了糧食。偶然有人上前脫帽致意,他也欠身脫帽還禮,后來被英國人送到加爾各答,囚禁在威廉炮臺。他自己給自己題字:海上蘇武,次年絕食而死。這個人沒有投降,但讓人覺得好無希望。
我為什么講到這兒呢?就是傳統文化是我們一個非常偉大的資源,我們從里面可以學習到很多的智慧,增加很多的知識,但是僅僅有傳統文化是不夠的,傳統文化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傳統文化需要五四新新文化運動的洗禮。
現在有一種看法就是:現在一講傳統文化這么好那么好,大家都按《三字經》辦多好,大家都按《弟子規》辦多好,都是你們鬧革命鬧的,都是你們五四鬧新文化鬧的,把中國這么多美好的文化都丟了,弄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種看法完全錯的,只有五四新文化運動,只有中國人民的革命運動才挽救了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不至于滅亡。
如果我們今天還處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甲午戰爭日本侵華的時候,處在英法聯軍入侵的時候,處在抗日戰爭大部分國土淪陷的時候,我們當時還能繼承弘揚什么傳統文化?所以,我們回顧傳統文化的時候,要看到它的特色,要認同我們的傳統,要繼承弘揚這種傳統,同時對這種傳統要有所轉化,要把它推向現代化,要把它推向世界,要把它推向未來。我們不是為傳統而傳統,而是為今天而傳統,為現代化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傳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