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憤怒:“停止交易我們的未來!”
據報道,“占領華爾街”運動始于9月17日。在10月最初兩天的周末,美國境內已經有多座城市出現響應紐約的抗議活動。雖然紐約警方1日下午逮捕了超過700名的示威者,但抗議者誓言準備過冬打“持久戰”。示威者們在號稱全球經濟心臟的華爾街附近祖科蒂公園扎營,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等華爾街金融機構外舉標語、喊口號,抗議華爾街“貪婪”無止境、指責政府救助少數金融機構而使多數人陷入經濟困境。許多示威者打出“我們是99%”的口號,抗議政府的經濟政策只使1%的人成為真正受益者。一位示威者表示:“在美國,1%的富人擁有著99%的財富,而99%的人為國家納稅,卻沒有人真正代表我們,華盛頓的政客都在為這1%的人服務。”
他們們認為,“是大金主左右了我們的國會,使政策偏愛大捐助者、大企業,尤其是金融業。當權者未為民作主,是金錢在背后作主。這一切導致了美國當前糟糕的財政、經濟、就業狀況。”這也是他們為什么沒有去白宮抗議奧巴馬的緣故。他們認為真正該找的是華爾街,是這些翻云覆雨的大金主繁殖的地方。他們憤怒高呼:“停止交易我們的未來!”示威者自稱代表99%的社會民眾,要和1%的所謂精英階層對話。當地分析人士認為,抗議活動反映了美國普通民眾對經濟低迷的失望情緒,是當前美國社會矛盾的一個寫照。
今年是示威游行和社會騷亂頻發的一年,被媒體稱為“全球憤怒之年”。年初以來,歐洲的希臘雅典爆發政治騷亂,西班牙馬德里出現靜坐示威,英國倫敦則發生了打砸搶事件。南美洲的智利也爆發了大規模的學生與工會游行。而南亞的印度則有數千名示威者出現在街頭,支持社會活動家與絕食抗議者哈扎爾。出現騷亂的國家出現了一些共同的社會與經濟趨勢:國家經濟不景氣、貧富差距不斷拉大、中產階級生活水平面臨威脅,以及民眾對于政治與商業精英階層的憤怒。
因抗議政府在援助貸款協議下采取的財政緊縮措施,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和第二大城市波爾圖1日爆發游行示威活動,約18萬民眾走上街頭,抗議政府。其中,里斯本有13萬人參與示威,波爾圖有5萬人。在里斯本,包括工人、學生、公司職員、政府公務員等在內大約13萬名葡萄牙民眾,手舉著“反對貧窮與社會不公,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入侵”、“要求增加就業”等橫幅,紛紛走向位于市中心的自由大道,舉行大規模游行抗議活動。兩座城市的抗議民眾加起來達到18萬,這樣大規模游行活動,對于人口只有1084萬左右的葡萄牙來說,已經是非常罕見的了。
今年4月,葡萄牙成為繼希臘和愛爾蘭后第三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申請緊急財政援助的歐元區國家。葡萄牙勞工總工會秘書長希爾瓦說:“是時候改變路線了。我們需要另一套政治方案。”葡萄牙勞工總工會發言人宣布,工會還將于10月20日到27日在里斯本和波爾圖舉行規模更大的游行和罷工活動。
同樣在10月2日,在大西洋對岸的英國曼徹斯特,執政黨保守黨的年會在3.5萬名示威人群的抗議聲中開幕。游行隊伍高喊著“保守黨下臺”等口號,要求卡梅倫政府停止緊縮預算政策。英國勞工聯合會秘書長麥克拉斯基表示:“我們需要一個龐大的抵抗聯盟,包括工會組織、社區團體、宗教組織、學生和老年公民。我們尤其要讓年輕人做先鋒,去年這個時候有6萬到7萬學生走上了倫敦街頭。”工會聯盟另一名領袖馬克警告說,11月30日英國多個工會將組織大規模罷工行動,屆時每個城市都會拉起警戒線。“如果你不斗爭,那你每次都是輸家。現在正是奮斗的時候。”
歐洲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希臘民眾面對減薪、加稅、希臘能否留在歐元區的窘境,已有好幾個組織推動“以物易物”替代貨幣,會員人數快速增加。法國人一向以懂得享受生活而自豪,即使上餐廳吃一頓午餐,動輒要個半小時,但隨著經濟衰退日益嚴重,不少人勒緊褲頭,改變這種慢慢享受的傳統飲食文化,改吃快餐,而法國打工一族也很少去餐廳。分析認為,法國人改變飲食習慣始于2008年的金融海嘯,法國人逐漸減少到餐廳進膳的開支,即使到餐廳用膳,也不吃頭盤菜和少喝紅酒,加上近年不少打工仔工時增長,上班地點又遠離住所,以致沒時間好好吃午餐。
10月的華爾街,秋風蕭瑟,陰雨連綿。“占領華爾街”示威3日已進入第3周。在大本營內活動的人士并無年齡的界限,絕非年輕人的領地,白發蒼蒼的老人也舉著標語牌抗議。他們的目標主要是為了反對華爾街的金融腐敗,反對大公司濫用金錢施加政治影響,同時也反對美國政府向銀行機構提供大規模援助。來到這里的男女老少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除了表達反對金融巨頭、不滿高失業率、聲討誤國政客之外,更主要的還是“讓世界聽到美國人憤怒的聲音”。有統計顯示,在過去兩周,警方已逮捕近1000名抗議者。然而,示威組織者揚言,“占領華爾街”將會“無限期”延續下去。這場最初被警察判斷能很快結束的示威,如今已經燒向全美。
3日是10月的首個交易日,華爾街的主路依然被完全封鎖,只留出一條窄巷供人們勉強通行。華爾街的地標建筑——紐約證券交易所當天正常交易,但門前卻被劃出大片空地,設置了多道柵欄和拒馬,阻止人們靠近,這似乎正顯示出金融巨頭與普通民眾的距離確實在漸行漸遠。暮色中,大本營內依然人頭攢動,氣氛熱烈,示威者在熱情討論“邪惡的資本家有多壞”。這就是在美國低迷的經濟形勢下,日漸浩大的群眾運動風暴的中心。
【2】網聞博評:“金錢拜物教”的全球“精神專制”行將土崩瓦解
五百多年前,“文藝復興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使得歐洲人打破了基督教神權專制的精神枷鎖,并走出了“中世紀黑暗”。繼而,自“老歐洲”遠洋殖民征服世界以來,西方文明即逐漸被新的“金錢拜物教”所主宰。其在“堅船利炮”護航下的自由市場“世界貿易”,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投機豪賭的“嗜金如命”狂熱。這樣的市場投機與財富冒險,自爆發于1637年的荷蘭郁金香金融泡沫開始,就一直在制造著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包括20世紀初和三十年代的兩次世界大戰,也都是這種周期性經濟危機所引發的災難。
所謂“美元帝國”的“貨幣殖民”時代的國際金融危機,便是這種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最新表現,也是這種“金錢拜物教”所釀成的最新惡果。從實體經濟市場供求失衡的生產過剩危機,到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市場扭曲失衡的金融危機,再到“劫貧濟富”的稅收制度與社會高福利開支失衡的主權債務危機,直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主權債務危機和經濟蕭條,當今以華爾街為金融中樞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垂死地步。
如果說此前的經濟危機,只是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危機,還可以通過凱恩斯主義的國家政策干預和財政救援與刺激來緩解。那么在進入主權債務危機階段以后,就已經是上升到根本的制度危機和文化危機了。這時,舊體制內的改良和財政救援與刺激,顯然已經是力所不逮。而必須是以制度性的革命和新文化精神的力量注入,才能使整個社會起死回生。從“全球憤怒”到今天的“占領華爾街”,便是演繹著這樣的社會規律。
伴著“現在就要革命”和“終結資本主義制度”的聲聲怒吼,“金錢拜物教”的“市場迷信”、“民主迷信”和“法治迷信”等“普世價值”現代迷信,就已經被徹底打破了。99%的人民民主與1%的精英民主的文化對決,由此便開啟了一個偉大的新時代的帷幕。
【3】是市場化,還是被上市被出賣?
通過仔細分析我們就可發現,資本主義“金錢拜物教”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基礎,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在自我與非我和主觀與客觀的關系認知上,是極端的唯心主義。這也便是其強調個性自由,并對周圍世界充滿貪婪索取欲望的思想根源。其二,在物質與意識和人與物的關系認知上,是極端庸俗的機械唯物主義。這便是其“以物為本”或“以資為本”,而非“以人為本”或“以勞動為本”的思想根源。其三,在人與人的關系認知上,是充滿著極端自私的利己主義和原始野蠻的“叢林意識”。這也便是其崇尚私有制和弱肉強食的“食物鏈”規則,排斥公有制和人人平等原則的思想根源。
而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則是這種“金錢拜物教”價值觀最集中且最有效的制度載體。這里所謂的自由,實際上是少數人強行掠奪和占有社會公共資源與財富的自由,是1%強者對99%弱者剝削的自由,是“資本為王”弱肉強食大魚吃小魚的自由。所謂的市場化,則首先是公共物權歸屬的私有化和個人化,然后便是社會資源與生產要素的商品化、貨幣化和資本化,最后便是通過“看不見的手”進行國際化集中配置到華爾街。
這種社會資源的商品化,包括政治選票和文化良知的商品化。這種生產要素的商品化,自然是包括把人視為勞動力的商品化。于是,最終被金融寡頭在華爾街集中上市交易的商品,就不僅包括全球的物品和貨幣,而且還包括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及人本身。也不僅包括現貨,而且還包括未來的期貨。“停止交易我們的未來!”紐約證券交易所大樓外“占領華爾街”示威者的這聲怒吼,其劃時代的歷史意義,亦便在于此。
故此,是被上市被交易被出賣,還是自己掌握和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們全世界99%們首先要聲討和摧毀的精神枷鎖,就是這個全球化的市場經濟體系!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歷史時刻的見證者,也都應是這個新時代和新世界的創造者!
【4】鑒古往而知興替,讓歷史告訴未來
亦如網聞博報小社員在此前的《憑什么不許奧巴馬鬧革命?》、《叢林戰爭:“美元帝國”崩潰的前夜》、《美元綁架:中國“入世”的“誤會”?》、《美債危機:“不革命”就會“被革命”!》、《“紐約起義”:“階級斗爭”風動美歐》、《紐約之秋:“占領華爾街”成“數學題”》、《憤怒之年:中國咋成“抗議大國”?》、《全球憤怒:99%對1%大聲說“不”!》、《紐約革命:“救美國”就是救中國!》、《萬眾圍觀:網絡世界的“群體事件”》、《紐約風暴:吹破了美國的民主泡沫》、《全球憤怒:美國民主好呀就是好!》、《國慶追思:“進京趕考”今若何?》、《非常紐約:是做蛋糕還是分蛋糕?》、《快醒醒吧:鬼子已經進村了!!!》、《紐約之問:明天的世界將是什么樣》及紐約之問:“占領”還是“接軌”?!》等《日出西邊/風動中國》系列文章所述,回望來路,從“向錢看”爭先富,到接軌市場化私有化“國際慣例”,到形成出口導向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再到貧富兩極分化和“黃賭毒黑腐假”沉滓泛起的“道德滑坡”,直到現在的美債危機和“輸入性通脹”危機,我們辛辛苦苦做出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大蛋糕”,卻原來并不定吃也不定用。頂多,只算是給救美國救歐洲救世界作出了“負責任大國”的貢獻。
為何會這樣呢?難道我們不正是從“向錢看”開始,便把“GDP大蛋糕”和美元貨幣真當成了自己的財富嗎?可到頭來,自己真金白銀的物質財富,卻被“虛擬”給了西方富國,而自己僅僅只是落了一堆“看起來很美”的數字和不斷貶值縮水的紙鈔!現在,中國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和“輸入性通脹”危機,還看不到盡頭。與其說這是以“東莞模式”為代表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已走到了盡頭,倒不如說是“向錢看”的思維模式已經陷入絕境。拜物拜金,反而失財。自私自利,反倒自損自殘。
拜金拜富,就得學習世界上最富裕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接著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西學東漸”,西方資本買辦精英通過世界輿論大合唱,順著中國人“向錢看”爭先富的“求學”愿望,又循循善誘地給我們送來了“科技崇拜”、“市場崇拜”、“GDP崇拜”、“法治崇拜”及“普世價值崇拜”等一整套“西洋套餐”。這里面最核心的教義,還是市場化私有化“國際慣例”,簡稱“市場經濟”。
于是,在這個市場經濟的全球財富盛宴狂歡中,當世界經濟繁榮景氣時,貧窮的中國人以血汗勞動供養美國和西方富國消費。而當經濟景氣低迷危機海嘯來臨時,遭受“血汗錢”縮水蒸發和“輸入性通脹”打擊最慘重的,還是貧窮的中國人。窮國供養富國,窮人供養富人,這究竟是哪門子的“國際慣例”和“普世價值”?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對敵人的視而不見與寬容,就是對國家和人民的犯罪。我們今天實現危機突圍的出路,同樣需要回歸到歷史的起點上再出發!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