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弱力能源量子發動機
王德奎
李昌穎先生說的量子發動機,實際1914年昂尼斯將鉛絲做成閉合圓環,讓磁場的方向垂直于環的圓平面,然后浸在液氦中降溫進入超導態后去掉外磁場,閉合超導線圈內感生的電流持久循環,就類似一個量子發動機。李昌穎與此相比,他的宏觀制作和調試的難度都大。量子發動機說白了,是利用原子和原子核層次存在的真空介質量子性質的三種自然能源。李昌穎利用的電磁自激放大和直流單向整流振蕩耦合,是其一;超導利用自由電子及空穴制造的電子對,與超導能隙溫度振蕩激發的聲子耦合,是其二;2009年1月5日,筆者參加在上海師范大學召開的2009年量子信息與健康山海論壇作的報告,部分解密過的弱力能源觀,是其三。這是利用原子和原子核層次存在的真空量子介質的性質,即π介子的自然弱力低碳、無核污染能源。不妨聯系李昌穎及超導的量子發動機,再繼續解密這類利用普通化學引發原子和原子核層次真空自發衰變產生π介子,激發氧核中8個質子構成的3對類似卡西米爾平板的能隙效應耦合,不是放射性衰變組裝的水變成類似油燃燒式的弱力量子發動機;這有馬成金先生的實驗是其基礎。
1、我們不管李昌穎的想法對不對,他是使用單向振動的原磁場激發的量子發生器和量子回旋管道,讓單極量子回旋,穿過回旋管道每個通恒定電流的超導線圈,使每個超導線圈都受到單向振動的量子電磁場的作用,從而產生強大的電磁力,推動系統前進的。這與超導和弱力能源量子發動機的共同點,都類似“孤子鏈”是分兩起單鏈在耦合組裝。即一起是他稱的單極振動量子,這是類似直流電的場強方向不變,大小呈周期性變化的振動激發流場,并被他分稱為正、負類單極量子;正、負單極量子是在時空中以光速互相置換相動和傳送,且構成一個光量子鏈。而通恒定電流的導線流場鏈,是另一起在其傳播方向上同時與之的耦合,它會受到這種單向振動的感應磁場的外力。
2、超導量子發動機是電子與晶格振動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在超導態金屬中電子以晶格波為媒介相互吸引而形成電子對,無數電子對相互重疊又常常互換搭配對象形成一個類似的孤子鏈孤波的整體流動。由于拆開電子對需要一定能量,因此超導體中基態和激發態之間存在能量差,即能隙。但能隙并不是超導性存在的必要條件,“贗能隙”或許是高溫超導物質的另外一個相位,如二硼化鎂的超導電性有不只一個能帶跨越費米面,而且電聲耦合所造成的費米面失穩完全可能在兩個能帶的費米面處產生能隙。即所謂“贗能隙”現象,是指低能電子激發在高溫超導物質中消失的現象。用高能紫外線照射二硼化鎂晶體,將超導電子對從中分離出來用“角度分解光電子分光”的方法觀察它的能量狀態,發現硼原子層中σ電子做二維運動,π電子則按垂直于這個面的方向運動。σ電子的能隙比π電子大3-4倍。
3、傳遞引力相互作用的媒介子為引力子,傳遞電磁相互作用的是光子,傳遞弱相互作用的是中間玻色子,傳遞強相互作用的是膠子。膠子只在夸克之間交換,不在核子間交換;π介子(云)只在核子間交換,而不在夸克間交換;量子色動力學真空充滿了不斷出現而又迅速消逝的虛夸克-反夸克對。弱力量子發動機利用的類似孤子鏈孤波能源,正是真空屏蔽極化現象能隙和贗能隙跳躍過程的π介子。原子核內存在π介子的集體模式,一個上夸克和一個反下夸克構成一個π+,一個下夸克和一個反上夸克構成一個π−,它們互為反粒子。中性的組合是上夸克和反上夸克、下夸克和反下夸克組成π0。π0的反粒子就是自己。π±介子因弱作用而衰變:π+→μ++νμ;π−→μ−+νμ。π+→e++νe;π−→e-+νe。放射性輕子型衰變,即β衰變,最終生成一個中性π介子,情況少。而由電磁力作用的衰變,是主要形式:π0→2 γ占98.798%;π0→γ+ e-+ e+占1.198%。
群論類似一種分數自旋。環量子整體對稱性向局部對稱性的孤子鏈過渡,能用群論自旋語言描繪四種相互作用力。如環量子線旋電磁力起源于U(1)局部對稱性,弱力起源于SU(2)局部對稱性,而強力起源于SU(3)局部對稱性。U(1)是阿貝爾群,SU(2)和SU(3)都屬于非阿貝爾群。量子力學傳統的自旋理解,是直接將薛定諤方程套用洛侖茲變換四維矢量的克來因—高登方程,后電子波函數演化方程的狄拉克方程,電子的1/2自旋成為必然的相對論要求。但狄拉克方程沖擊“負能解”,即對于自旋為半整數倍的費米子,由于泡利不相容原理存在,負能量海的解釋雖說得過去,但對自旋為整數倍的玻色子,負能量海意味著所有的玻色子都要無限制地跌入負能級之中。于是費曼提出了一個類似“點內空間”的贗能隙觀點:反粒子是“時間向后走的粒子”,或者是逆著粒子的時間運動的粒子。從時間流逝的方向來看,這個粒子與來自(x0,t0)的粒子接觸并雙雙消失,留下能量為2mc^2的光子;這個過程正是正反粒子對產生與湮滅的過程。
這種能隙因素用世界線來描述該粒子運動的話, 把正電子當成是進入“點內空間”,也就是當成逆著時間方向運動的電子,它從t1運動到t2那一段位于光錐之外,是“類空”(點內空間)的能隙路徑。在這個極限的兩側點外空間和點內空間,分別存在著時間流逝方向相反的粒子。也就是說沿著時間方向看t2時刻一個電子正在運動,在遠處x2位置突然出現了一對正負電子對;之后就是原來t1時刻的電子與新產生的正電子湮滅,而新產生的那個電子則繼續朝向(x3,t3)運動,這樣的話新產生的電子可以看做原電子的未來。如果把“點內空間”當成是能隙因素,把這整個過程當成一個電子被能隙兩次散射的話,這看起來就是該電子在能隙“點內空間”t2時刻完成了一個超時空的跳躍,然后t1時刻本體才消亡。馬成金先生正是發明用極少量的鉀、硝基苯、苯酚等混合物,放入加了極少量鹽巴的一大碗水中,產生的“燃燒”的噴射,實現讓原子和原子核層次的能隙和贗能隙產生π電子對型衰變的集體激發類似聲子相互作用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