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油”害人,百姓如何提防
“地溝油”中,最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東西還不是菌類,而是其中含有的霉變物質及復雜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由于“地溝油”原料的采集時間、地點不同,所由排水溝融入的各種霉變物質及化學物質也有所不同;這些有毒有害物質,是不可能在簡單的加溫、過濾中處理掉的。
黑作坊制售“地溝油”已經泛濫多年,相應的檢測標準與有效的識別手段至今仍是無從談起,而事關公眾的身體健康,我們又實在等不起。近來筆者勉為其能,通過走訪一些廚師及相關知情者,加上本人有過的體驗,初步得到一些鑒別“地溝油”的認識,暫且介紹如下,以希望有所啟發。
一、從顏色上提防
“地溝油”黒作坊,無法提煉出純正顏色的油來,是要經過化學處理來去味、去色的。因此,加工出來的“地溝油”顏色很淡,多被摻入色拉油中在市場上批發出售。當然,個別黑心商販也會在顏色很淡的“地溝油”中兌入染色劑,然后摻入豆油、花生油中來欺騙顧客。但不管這種油顏色怎樣,在烹調炸鍋時,不但很少有正品油的那股香味,有時反而會聞到一種不正常的異味。
二、從味道上提防
用任何食用的油料作物榨出的油,都具有一種很純正的特定的油香,這一點人們都自有體驗,比如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如果你在買回的食用油中,聞到了或吃出了魚腥味、辛辣味、霉性味、土腥味、油膩子味、陳油底子味,或其它不明味道,那么,這油就一定有問題,即便不是“地溝油”,也是變質油,絕對不能再勉強入口。
“地溝油”從味道上明顯有兩大特征:
1、魚腥味、辛辣味。“地溝油”原料多來自酒店、餐館和公眾食堂,而這些部門用油量最大的是對魚和肉的煎炒熘炸、麻辣油氽。由于魚腥味和佐料味已經與食用油混合,小黒作坊加工“地溝油”技術有限,較難通過加溫、過濾來祛除這些味道。即便采取一些化學去味手段,也很難祛除得干凈。這種殘留有魚腥味、辛辣味的“地溝油”,很容易在烹調炸鍋時聞出來。
2、味淡,甚至幾乎沒有什么味道。這是經過化學去味劑強化處理過的“地溝油”,在烹調炸鍋時幾乎聞不到固有的油香。“地溝油”加工商為了避免無味“地溝油”被人識別,通常會混入一些花生油、芝麻油來提味,并謂之以“調和油”,但較之純正的調和油來說,味道仍是明顯的淡澀。
三、從物理狀態上提防
有人提供用冷卻法來識別“地溝油”,道理是:小作坊很難分離脂肪油和植物油,只要冷卻到8℃以下就會發現凝結沉淀。但經過技術含量較高的加工提煉,這種冷卻識別法就不會有效了。他們會很容易通過冷凝法把脂肪油和植物油分離出來,甚至會添加抗凝劑來解決凝結問題。
四、從購買渠道上提防
須告誡的是,盡量不在小商小販那里購買來路不明的低價油。當然,奸商也懂得你“一分錢一分貨”的消費理念,因而超市里的高價油也難免有詐。如果你沒有十分把握,建議盡量不要輕易買“色拉油”和“調和油”,這類油最容易混入“地溝油”。一旦發現問題,要立即停用,并保存好證據,及時向工商部門或其它有關部門報案。
五、從油炸食品上提防
既要提防購買“地溝油”,亦要提防購買“地溝油”食品,這對于健康安全同樣重要。我們有了“地溝油”味道上的認識,就可以對其食品有個初步的鑒別。凡出售的糕點、麻花、方便面、小吃之類等油炸食品,或餐桌上的炸魚、炸蝦等熘炒煎炸菜肴,看上去油很大,吃起來卻沒什么香味,或有不對路的怪味,則基本可斷定為“地溝油”食品。這樣的食品,寧可拋棄,也絕不要再勉強吃下去。
呼吁國家有關部門,盡快出臺打擊制售“地溝油”的明確措施,并通令嚴加管制食用油的產銷渠道。當務之急,是首先確立生產、批發及銷售網點的信譽登記制度,同時做好備案。﹙璞如子 2011.09.20﹚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