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為吳敬璉寫的這個自傳,本來我是沒空看,也算因緣巧合,那天晚上吃了晚飯上街溜達,一個賣2手書的地攤上擺了一本,問多少錢,說6元一斤,按重量算,我一聽樂了,還有這么賣書的,惦了惦《吳敬璉傳》,感覺應該不到一斤,再看了一下原價,居然是39塊,我一想這等于2折啊,看了下成色,還就這本稍微新一點,估計是大家伙不喜歡看的緣故,劃得來,那就買下吧,當買一斤地瓜吧,就這么地,我手里有了一本《吳敬璉傳——一個中國經濟學家的肖像》,作者吳曉波,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可是這本近300頁的書,我看了77頁,就實在看不下去了,或者說興趣缺缺了,怎么說呢?77頁從吳的家世、出生、求學,講到文革結束后的1979年,那年他大概47歲。讀完半生歲月,吳的相對比較陌生的一段了解了,吳的作為學者的底蘊、思想脈絡也了解了,行為處事的風格也揭示了,同時作者吳曉波的文筆、價值傾向也了解了。在了解了這些之后,我決定不看了,還奉勸吳敬璉在有生之年最好收回此書?! ?/p>
作為傳記,一般人是不會想要寫的,肯定是覺得自己對大家做了貢獻才要寫傳記,而且貢獻一定是對大家的,是多數人認可的才行,所以假如自己的傳記最后會得罪大家伙,那就是自取其辱。吳作為一名一直在社科院經濟所工作的人,研究的是政治經濟學,必然與政治有扯不開的聯系,這種聯系有時候還非常緊密,而從建國到1979,再到如今,中國的政治風向可謂東南西北吹,幾乎10年一個周期在轉換方向,有時候轉換得還特別猛烈,比如1979年左右的轉向,是帶根本性的。這就涉及到自傳寫作的一個態度問題,是老實謙虛的態度,還是投機迎合的態度。老實謙虛的,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投機迎合的,最終會在群眾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我的感覺,這個書,是不老實不謙虛的,在歷史事件的政治判斷上極端迎合目前的主流意識。不一定怪吳敬璉本人,要怪就怪作者吳曉波。此人寫這本書后來吃了官司,有個女人狀告他抄襲自己的作品,我了解了一下,不是污蔑,可見此人具有的不誠懇的品行。由他執筆敘述政治風云急劇變換的吳氏前半生,怎么能夠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呢?舉例說吧,該書所推崇的幾個所謂有責任感的思想家,孫冶方、顧準,當然還包括作為助手的吳敬璉本人,他們在文革前的一個主張,就是要保持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的“價值規律”的作用,要“為利潤而生產,保留競爭”,而不是“為需要而生產,圍繞計劃的指揮棒轉”。還說這是有良心的頂尖知識分子在考慮“娜拉出走以后怎么辦”的問題。由經濟體制問題,他們還自然地思考到社會制度,思考到自由、民主、平等等等問題?! ?/p>
我說這就是吳曉波腦子不清醒的例子。價值規律、商品交換、利潤,這是資本主義的東西,應該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去研究和討論。社會主義有社會主義的現實和問題,作為頂尖機構的社會科學家,應該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責任,應該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才對。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沒有在中國搞好的問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還拼命地討論,這屬于不識時務和開理論倒車。所以價值規律、競爭這些問題在新中國不是娜拉出走之后的問題,而恰恰是娜拉在家時候的問題。國民黨政府如果能好好解決這些問題,研究透徹它,也不會這么快被推翻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全新的人類實踐,如何在公有制條件下管理好國民經濟,這才是真正的“娜拉出走之后怎么辦”的天問。很遺憾,無論孫冶方、顧準、還是吳敬璉,都沒有作出應有的貢獻,甚至從字里行間,很難看出他們曾經認真思考過這些事情,有的,只是筆著對公有制經濟的輕蔑嘲諷。當然吳敬璉也不是無所作為,起碼他提出了一個主張,即:社會主義是一種過渡的社會形態,在這個社會中,多少還殘留了一些資產階級法權,但經過努力,經過階級斗爭,最終會消滅這些資本主義的殘余。可惜也不是獨創,而且屬于哲學范疇的東西?! ?/p>
所以這樣的文風就決定了該書的立場是“風派”的,是不老實謙虛的。其他還有對反右、大躍進、四清、文革等等歷史事件的貶低性、詛咒性的描寫,甚至有道聽途說的東西,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有責任心的中國人看了情緒上是不能接受的,這樣的書還有生命力嗎?早晚成為一堆文字垃圾。這是我勸吳敬璉收回的一個原因?! ?/p>
第二個原因是吳敬璉其實沒有什么值得讓國人記住的東西。理論上,他先是左得要命,后又沒辦法失落得要命,最后跟著風箏跑又右得要命。在左的時候,他沒有建樹,甚至如書本介紹的,他們寫一本《政治經濟學》的教材,社會主義部分竟然沒有完成,最后不了了之。難道共產黨的經典著作里面沒有相關的內容嗎?難道蘇聯的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實踐沒有值得總結的東西嗎?怎么就連本教材都寫不出來?我想歸根結底是水平不夠,只能這樣解釋。那么文革中被監督改造期間,所謂跟著顧準探討民主制度的大問題的期間呢,也不過是玄談而已,發牢騷訴冤屈,傳播政治笑話和政治小道消息,貢獻也就無從說起。林彪事件之后到1977年,吳的處境逐漸寬松,工作逐漸趨于常態,甚至還呈現出某種受到重用的氣象,但也沒有沉下心來專注于一項事業或者一個問題。77-79年,隨著理論界為鄧的復出吶喊助威以及為后來資本主義改革的搖唇鼓舌的活動的頻密升溫,吳在很多研討會上發表了不少的論文,但總體上,并沒有獨創性和前導性,基本屬于隨著政治氣候跑的層次。比如幾次莫名其妙的“按勞分配”的研討會,分明是暗示華國鋒應該下臺,讓鄧小平上,因為鄧的勞力出得多,不是這個理論有什么深奧,可是作為經濟理論的工作者,在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學術會”上,吳敬璉能有什么創新性質的高見嗎?不可能有,無非都是些老生常談。然后就是后面我沒有看見的部分了,時間從1979年到今天為止。如何呢?現實擺在眼前,中國的經濟從理論到實踐都成了美國殖民地,發展模式“斷子絕孫”:道德滑坡、環境污染、資源枯竭、貧富懸殊、民怨沸騰。。。。。。此情此景,哪一個經濟學家敢說他有什么貢獻?造成這些問題倒不是經濟學家的責任,是臺上人下流無恥,但說明一個問題,即這段時間,經濟理論界其實早就無所作為?! ?/p>
第三就是從書上刻意美化、淡化了的吳的半生經歷看,吳之走到今天,其實跟他的家庭有很大的關系,他的外公是民國時期的大資本家,他的母親是民國時期的《新民報》的老板,著名律師。熟人多,根基厚,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富二代,得了不少照顧,否則怎么會病怏怏的孩子大學畢業就去了北京的中科院經濟所。說這個倒不是我“仇富”,而是說,他的起點高,并不代表學養深厚,并不見得配得上科學家的稱號。另外從書中還看出吳的腳底非常的飄,立場不穩。一會革命者,一會反革命,一生就這樣隨著政治氣候搖來搖去。難道堅持一個社會主義者的立場這么困難嗎?難道公有制計劃經濟真的就搞不好?難道文革真的就完全錯了?沉下心來研究過沒有?我不相信一個左右搖擺的學者,能有什么良心,能有什么貢獻,不說別的,你搖來搖去耽誤的時間,就決定了不會有什么深度。
最后提一點就是找吳曉波作傳,可能上了這個文化掮客的當了。他是什么人?奸商兼暢銷書作家,他要的是浮名和金錢的回報,你能指望他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和知識分子的擔當?絕對不可能。他的文筆,是政治時文性質的,當下的政治詞匯是怎樣,他就寫成怎樣,也不管能否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更不會在乎群眾的感受。趕緊收回吧,我覺得吳敬璉還不算太壞,無大功也無大過,提醒你一下,平淡過此生,功過讓歷史去評說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