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樹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是扼制惡性通脹的惟一途徑
人間正道
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報告,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大幅下挫5%,在通脹愈演愈烈的情況下,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經濟危機的幽靈已悄然逼近。
中國歷經30余年的私有化,目前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已不再,據統計,中國私有經濟和外資經濟占經濟總量的60%,公有經濟僅占40%,如果剔除國有企業中的非公經濟股份,實際的公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更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前國家政體因非公經濟的壯大而發生變異實屬必然。在經濟領域,由于公有經濟失去主導地位,資本主義社會的伴生物——經濟危機也將自然會迫近中國。
回顧中國的發展過程,通貨膨脹一直形影相隨,物價一直呈上升趨勢。隨著一片“賣光”、“送光”等的所謂改革,公有制經濟日益邊緣化,私有化主導的市場經濟侵入了包括教育、醫療、住房等公共資源的幾乎全部領域,刺激了物價的全面快速上漲。由于在對公有經濟資源掠奪化改革過程中嚴重的公配不公,社會貧富懸殊不斷擴大,廣大的消費群體無力承擔住房等的價格過快增長,又導致了消費信貸的泛濫,而消費信貸的泛濫又助長了物價的上漲。目前中國經濟表面上處于一種繁榮格局中,卻是一種跑向全面危機的危途。當整個經濟的資金鏈條在某一個環節崩斷,比如當消費群體在無力承擔消費信貸及高物價的雙重荷載時,消費信心下降,購買力下降,因盲目擴大生產的產出品賣不出去,工廠破產,工人失業,信貸惡化,整個經濟脆弱的框架就可能轟然倒塌。
公有制經濟占主體的社會,國家有足夠的資源實施對整個經濟的調控,有足夠的說了算的資本對經濟的健康發展進行引導,公有經濟可以有效地進入教育、衛生、廉租房等大量的公共領域,起到平抑物價的作用,不會導致物價的全面的失控性上漲。真正對經濟危機有免疫能力的是公有制經濟占主體的社會。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經濟占主體是她的本質屬性,從政體上來講,恢復公有經濟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客觀要求和正義回歸。從避免中國陷入經濟危機的角度考慮,中國的當務之急是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盡快實施國進民退,擴大公有經濟份額,壯大公有經濟經濟實力,增加公有經濟話語權,打壓妖魔化公有制經濟的言論,讓公有經濟迅速成長為抵御經濟危機的中流砥柱。
中國,如果不及時轉變觀念,任由資改派把中國社會引入更深的資本泥潭,中國就會不可避免地被經濟危機所擊垮,依靠掠奪方式積累的財富就會在危機中毀于一旦,隨之而來的社會危機也將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2010-12-15
囤積之風將令通貨膨脹愈演愈烈
人間正道
由于對未來物價上漲預期強烈,中國資本正刮起一股囤積之風,從大宗商品到日用商品,無不在囤積之列,這預示著中國的通貨膨脹正在走向惡性,物價上漲已如脫韁野馬。
面對資本的囤積,從目前的態勢來看,國家并無良策。聯想到中國解放之初,資本也曾囤積生活必需品,導致物價飛漲,但當時的政府通過加大市場投放等措施,使囤積資本血本無歸,扼止了可能失控的物價。在今天面臨惡性通脹的緊急關頭,政府缺少的是果斷而有效的手段,對資本采取了放任的態度。根本原因是當今資本已經演變成權貴資本,從通脹中可以掘取巨大利益,因此象解初那樣治理通脹的主觀愿望大大降低,非不能也,是不為也。還有一個原因是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的大幅降低,政府用以影響市場的籌碼大幅減少,面對洶涌的資本束手無策。
中國人將再一次體味到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惡性通脹的酸苦,少數人在通脹中瘋狂地掠奪著大眾財富,大多數人將深受通脹之苦,尤其是收入增長緩慢的低層民眾,生活質量將進一步下降,他們因生活的困頓而產生的不滿和失落會更加強烈。而政府在治理通脹方面的低能必將加劇群眾的負面情緒,并由此引發社會的動蕩。
能否打贏通脹這場戰爭,已成為考驗執政者宗旨和能力的大問題。
2010-11-0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