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君惡:建議將我黨的指導思想改稱“毛澤東、鄧小平思想”
逢老夫自注:這篇短文,是本著鄧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寫出來與黨校的同志、與理論家們探討的。逢老夫嚴正聲明:本人堅決擁護鄧小平理論,只是覺得提法可以再科學些,再上一個層次,故而略陳管見。沒有展開,希望斑竹不要將它煮酒,你煮了它,小平同志地下有知,也不會同意。
我得承認,我一直對“毛澤東思想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這一提法,認識不上去。我想,既然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劉、周、朱、陳、鄧等都應該有份兒,為什么獨獨冠名“毛澤東思想”?“領班人”又怎么樣,也不能一個人占著版權呀。現在的科研論文,不都標著第二作者,第三作者……嗎,而且大多數情況下,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才是主筆,第一作者不過是掛個名呢。
還有,長期以來,我一直有個疑慮:毛澤東思想里已經有了鄧小平同志智慧的結晶,這又出來個鄧小平理論,不顯重復么?我們不是講馬克思列寧主義么,馬和列來自不同的國家,馬克思逝世時,列寧還是個小孩,比李雙江的兒子還小兩歲,兩人生前都沒謀過面,但因為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所以我們就合稱馬克思、列寧主義,簡稱馬列主義,就象我們習慣把孔、孟合起來,稱孔孟之道一樣。而鄧小平同志是毛澤東同志的戰友和學生,是第二代領導人,其理論與毛一脈相承,珠聯璧合,可以說是當代中國的毛澤東思想,為什么不合起來叫毛澤東鄧小平思想(簡稱毛鄧思想),而非要分開來叫呢?我想問問黨校的專家們,你們這么做,有沒有人為地割裂我們黨的指導思想之嫌?
毛澤東思想,是毛主席活著的時候提出來的,是經老人家認可了的,而鄧小平理論則是鄧小平同志逝世后才提出來的,不知道總設計師認可否。我想,他十有八九是不贊成的,理由如下:
一、鄧小平同志是中國人民的兒子,他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從不愿標榜自己。正如江澤民同志在悼詞中引用的他的話:“我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誰叫你當共產黨人呢。既然當了,就不能夠做官,不能夠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幾十年政治風云,三落三起,早已把名利置之度外,只想在有生之年,為人民踏踏實實做點事罷了,這樣一個純粹的人,會在乎別人為他集出一個什么理論?會在乎身后留下什么理論成果?
二、鄧小平同志是個偉大的實干家,討厭書卷氣,討厭空洞的理論(不知道他是否喜歡歌德這句名言: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毛澤東活著的時候,他就公開講,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及至1992年南巡,更是放開了明確地講,不要再問姓資姓社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小平同志不主張群眾都深入學馬列,他說,“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長篇的東西是少數搞專業的人讀的,群眾怎么讀?要求都讀大本子,那是形式主義的,辦不到。我的入門老師是《共產黨宣言》和《共產主義ABC》”(不知當年副統帥輯《毛主席語錄》,小平同志贊成否,以此度之,應該是贊成的),他反對提路線斗爭,主張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摸著石頭過河,不爭論,允許犯錯誤……,凡此種種,都不是任何“理論”能框得住的。因此,我覺得,稱總設計師的真知灼見為“理論”,實在是膠柱鼓瑟,甚至是褻瀆。其實,神馬理論都是浮云,最要緊的是敢想敢干敢擔當。
三、鄧小平同志是毛主席的好學生,他從不愿,也不敢把自己置于毛主席之上,他將毛主席三七開,對自己,則說,我能五五開就不錯了。面對外界的過分溢美之辭,他不安地講:“有的把我的規格放在毛主席之上,這就不好了”。這樣謙遜的人,怎么會標新立異,創造出一個什么理論,公然與其前輩和導師掠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