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軍和武警部隊堅決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和胡主席關于加強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重要指示,自覺站在踐行我軍根本宗旨、密切軍隊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鞏固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的高度,堅持圍繞大局、服務中心,深入扎實地做好群眾工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支援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軍和武警部隊在圓滿完成以軍事斗爭準備為龍頭的各項任務的同時,5年來先后投入勞動日6500多萬個,動用機械車輛350多萬臺次,積極參加和支援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大力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譜寫了人民軍隊建設祖國、服務人民的新篇章。
基礎設施重點工程建設關系國計民生。全軍和武警部隊以專業工程部隊為主,集中援建了三峽水利樞紐、蘭成渝輸油管線、上海洋山深水港、大慶石油管線改造、惠港引水工程等1000余項重點工程。
生態環境建設事關國家生態安全。各部隊積極參加京津風沙源治理、長江黃河中上游生態保護、“三北”和沿海防護林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項目600多個,植樹造林3000多萬畝。
消除貧困是我們黨和國家對世界的莊嚴承諾。各級各部隊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從將軍到士兵情注民生,在南疆地區、青藏高原東緣地區、大別山區、秦巴—六盤山區等貧困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幫困,對47個貧困縣、215個鄉鎮、1470個村實施定點扶貧,建立支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聯系點1.2萬多個,幫助210多萬名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軍隊院校、科研院所和有關部隊采取轉讓科技成果、提供技術服務、實施技術協作和聯合攻關等多種形式開展科技助民。總參、總后直屬科研單位和院校先后承擔國家重大科研課題研究、重點項目攻關等400多項,為科技創新作出了積極貢獻。近5年來,全軍共向地方轉讓科技成果1200多項,幫助地方培訓各類人員40多萬名,為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持。
社會事業連著人民的福祉,與各族群眾的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各部隊先后援建中小學校1800多所,資助貧困學生20多萬人。2006年,結合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全軍和武警部隊沿長征路統一援建112所“八一愛民學校”,改善了革命老區一批中小學的辦學條件。
積極參加搶險救災,全力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近5年,全軍和武警部隊先后出動官兵150多萬人、民兵預備役人員530多萬人,動用機械車輛6萬多臺次,參加抗擊南方部分地區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和玉樹抗震、舟曲泥石流搶險救援以及抗洪、抗臺風、滅火等救災行動600多次,搶救轉移群眾1200多萬人次,充分發揮了主力軍和突擊隊作用,受到了黨和人民的高度贊譽。
促進部隊科學發展、確保有效履行使命
各部隊認真貫徹胡主席關于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與時俱進做好群眾工作,積極協調地方開展科技擁軍、智力擁軍、文化擁軍活動,推進軍地在人才、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為部隊現代化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提供有力支撐。
吉林、上海、天津、重慶、陜西等地依托高等院校、高新技術企業、科研院所建成一批科技擁軍基地,實現了科技擁軍規模化、常態化。江蘇省組織專家學者、科技人員進軍營10萬多人次,贈送科技書籍160多萬冊,幫助部隊建立局域網100多個。
各級積極協調地方支持國防重點工程和部隊基礎設施建設,搞好后勤社會化保障。廣東省廣州、深圳、東莞、惠州等地區堅持黨政領導定期到部隊現場辦公制度,解決涉及土地權屬、營區建設、道路交通和用水用電等問題。福建省支持駐軍部隊完成基礎設施工程1300個、訓練設施工程800個、文化設施工程500個、生產生活設施工程577個。山東省為保障部隊快速機動修建500多條擁軍路,青島、煙臺等沿海城市還開展了“擁軍彩虹工程”,為駐海島部隊鋪設海底光纜、架設用電專線。
積極做好訓練演習中的群眾工作。在“東海”、“礪劍”、“聯合”系列演習中,南京、廣州、濟南軍區和海軍、二炮等單位參演部隊,積極協調地方建立擁軍支前機構,完善軍地協調機制,做好交通道路、糧秣水電供應、訓練場地和安全警戒等各項保障工作,形成了“部隊練打贏,地方練支前”的生動局面。2010年,部隊跨區機動演習期間,內蒙古、吉林、四川、重慶、陜西、甘肅、寧夏等省(區、市)95個縣在演習區域設立裝備、車輛維修和醫療救治等支前保障點近700個,組織民兵4萬多人次守橋護路、巡邏警戒,有力保障了演習任務圓滿完成。
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近年來,我軍訓練演習增多、規模增大,廣大官兵牢記“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把維護群眾利益貫穿始終。
在執行汶川和玉樹抗震、舟曲泥石流搶險和支援北京奧運會等多樣化軍事任務中,千軍萬馬不論條件如何艱苦、環境如何復雜,都做到守紀如鐵,沒有發生一起違犯群眾紀律的事。好看的動漫玉樹抗震救災清理廢墟,官兵先后挖出現金4300多萬元,經書、金佛、唐卡、首飾等貴重物品3萬多件,都逐一登記造冊、如數上交,被各族群眾譽為文明之師。新一代共和國軍人發揚遵紀愛民光榮傳統,以實際行動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愛戴和支持。
創建雙擁模范城(縣)活動是新形勢下深入開展雙擁工作、增進軍政軍民團結的有效載體。各級組織官兵積極參加創建活動,以軍政軍民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目前已有355個市、縣被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城(縣),600多個市、縣被命名為省級雙擁模范城(縣)。
各部隊與駐地基層單位廣泛開展軍民共建活動,全軍共建立軍民共建點3萬多個,軍地共學科學理論、共育“四有”新人、共樹文明新風、共創社會和諧。
各級堅持把維護軍政軍民團結和民族團結、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政治責任,大力做好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工作。
近年來,西藏軍區、新疆軍區等單位,先后派出1400多個工作隊進村入戶,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使“三個離不開”、“四個認同”和“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的思想深入人心,鞏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駐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云南等民族地區部隊,模范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積極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尊重少數民族群眾風俗習慣,大力支援經濟社會建設,增進軍民感情和民族感情,促進了民族地區繁榮發展與和諧穩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