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在中國是個從祖宗八代到毛頭小屁孩都朗朗上口的東西,既是“至理名言”也是“千年古訓”。因為是“經典”,所以從沒有人探究過這是科學實驗的結論還是“上帝的箴言”。理所當然也就從沒有人提出過“何以見得”的疑問。
如果真是這樣,那么佛祖不用講慈悲、上帝不用講博愛、孔子不用講仁義、全世界便不用講人道,因為這是天性——與身俱來。
但我們看到的歷史事實是:
在古希臘荷馬史詩中,帕里斯的金蘋果導致了特洛伊戰爭。
在圣經中,亞當與夏娃經不起誘惑犯下原罪。
該隱出于嫉妒殺死弟弟亞伯,成為史上第一個殺人犯。
凈飯王為悉達多王子創造的美好生活是歌舞升平,美女如云。
華夏祖先是以黃帝戰勝炎帝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秦始皇是以征服手段統一了中國。。。。。
從古至今,從中國到世界,社會演變和人類成長都是欲望驅使,用“性本善”來作定論明顯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面對中國現實生活,用“本善”來解釋“人性”,“令人糾結”只能說是“良性反映”,讓人崩潰才是真實寫照。
中國和西方在人性論上最本質的區別就是——中國人講“人之初,性本善”,西方人講“原罪”。而這種不同的認識產生出的心態是,前者具有“利己主義”,后者具有“感恩情懷”。因為“性本善”,理所當然“我生來就是好人”,錯的或壞的都是別人,所以五千年的文明史還沒讓中國人建立最起碼的公德意識,臟、亂、差的習性是“自然天生”,“一盤散沙”就是民族特性。而“原罪說”讓人充滿懺悔、理性謹慎、嚴肅認真、尊重和維護公共空間、具有頑強的集體意識、追求完美與自尊的生活。
去過西方的,有點文化的人不難發現,中國除了在表面和經濟總量上和過去比改變較大外,在社會全方位的“質的問題”上不要說落后多少年,簡直連可比性都沒有。在對什么是現代文明的認識上好比一個江湖庸醫,不是把錯脈就是沒把著。
平時只要講到中國歷史必有“苦難深重”一詞,似乎象黃皮膚一樣天生敷在身上,卻沒有人解釋過為何這個民族就該不僅苦難,而且深重。依我看,如果說“苦難”是現象的話,那么“深重”則是由國民性中的缺陷造成的。一個“執著”于“人性本善”的人是缺乏自省和反思能力的。一個只愿聽好話的人是發現不了自身的本質缺陷的。
只見當今社會,對自己有利的,耍盡一切手段去獲取;對自己不利的,耍盡一切手段去回避。至于講法律、講道德、講羞恥感只好與“膽小,弱智者”相伴。過去只有小商小販這么做,現在連許多政府部門都這樣。習慣說社會上的人“大多數是好的,壞的是極少數”,而這些“極少數”造成的惡劣影響與付出的巨大社會成本足以說明,這只是一種逃避現實,“安撫民心”的“維穩、和諧”之托詞。
反貪反貪,越反越貪,當一個貪官被抓后不會有負罪感,因為他始終在和更貪的相比。當某種畸形現象成為社會公認的潛規則時,本著“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聽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你管我啊?都這樣啊”!于是乎,指責他的人便啞口無言,心中默念道:“唉,有啥辦法,人家說的對,其實我也這樣”。
過去說“宰相肚里能撐船”,說明這個宰相肚里是個清澈的湖,現在的宰相肚里全是油,有船也撐不了。又有說“君子不記小人仇”,這是想以君子的寬宏大度使小人得到感化,但這個小人除非是冉阿讓,這個“君子”也必須是米利哀主教。而如果這個“冉阿讓”是中國人,那一定會對著“君子”在心中默念道:“你這個SB,沖你這樣我下次還來”。
因為“性本善”,國人在涉及利害關系時的第一本能反映是——不惜一切維護自身利益。即使是自己撞上別人的車,也絕非會首先說聲“對不起”,因為“錯在別人”。當前的國人,對利益的鉆營和投機已破壞了正常的社會架構,不信的話,不妨假扮老人在路上跌到驗證一下,看看有多少人會在第一時間毫不猶豫把你扶起來,或者你斗膽去扶一下跌倒的老人,看看不被栽贓的機率有多大。事實證明,“性本善”使得民族性中的“無賴成分”正在越來越多的顯示出來。
“人之初”到底性本什么?其實只要做個小小實驗便可得知。所謂“人之初”就是剛降生的孩子,如果你把手指放在他手心,他便會緊緊握住,通常說這是“返祖現象”,因為我們的老祖宗是呆在樹上的。而在我看來這是人性中“掌握”、“把握”、“占有欲”、“安全感”的本能反映。當他哭鬧時把奶嘴塞進他嘴里便會安靜,當你把他面前的食物移到旁邊的孩子前面,他除了哇哇大哭外,恐怕你不可能看到他會開心得再把手中的玩具也送過去。自然而然,這種本能長大以后便會轉化成對權力,財富,名望的追求和擁有。
現在許多中國人經常會去燒香拜佛。佛教導人們,若想離苦得樂,就首先要擺脫欲望的糾纏。佛祖當初出家是因為厭惡榮華富貴,追求心靈凈化。而許多香客求的卻是——“轉一轉,上百萬,金銀滿屋,富貴滿貫”。在“虔誠”的外衣下包裹著“褻瀆”之內心,在神圣的面前上演著世俗的鬧劇。讓佛祖面對“信徒”時因無奈而露出一臉尷尬
所以說:“人之初,性本善”與其說是對人性之解釋,不如說是一種勸導性的愿望,這符合中國人喜歡“正面鼓勵”的心理習慣。要問它的核心理念錯在什么地方,怎樣可以使一切現實的疑惑引韌而解,一個顛覆性的結論明擺著,它就是:人之初,既非“性本善”,亦非“性本惡”,而是“性本——貪”!而這個“貪”的意思是中性的,幾乎可以說,這是一切生物與身俱來的本能,問題在于對“度的把握”,也就是“貪”到什么程度。
只有大膽撕破這個面紗,讓人的本性赤裸裸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才能解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虛偽性所造成的國民性的缺陷。人性中包含動物本能,一個缺乏精神信仰的族群其需求在本質上是動物性的。
星云大師在《釋迦牟尼傳》中提到,佛祖的行為是一場不流血的精神革命。中國的第一次革命通過暴力取得了政權,現在中國到了開展第二次革命的時候了,這場革命的主題是——重塑人性觀。“人之初,性本善”該Over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