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錢學森的科學發展觀”
錢學森不僅是我國“兩彈一星”之父。它是一位工程物理學家,我國的科技界的泰斗。他還是一位頗有創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形成、他的哲學思想的發展過程與其為社會主義強國建設的科學技術生涯緊密聯系在一起。他是從工程技術到技術科學,又到社會科學,再走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門的。因而他的哲學思想具有鮮明的科學性與實踐性。
他在回憶自己走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程時說:“從高中(是理科部)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大約半個世紀,我在理工方面學習和工作。主要是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的結合,不是純科學工作者,也不只是個工程師。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是為強大社會主義國家而服務的。我是從科學理論到工程實際,是”冷”與”熱”的結合,也由此悟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真理。”他還說:文化大革命使我覺悟。感到只是理與工是不夠的,不懂得社會科學不行,所以開始下功夫學社會科學。改革開放之初,他多次應邀到中共中央黨校講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和系統工程”專題課,因兩把注意力更多地轉向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的研究。隨著“兩彈一星”國防工程下馬,賦閑了的錢學森對改革開放所出現的諸多問題陷入沉思的,結合半個多世紀科學實踐的知識,全面地對哲學進行探索。經過艱苦探索,他提出許多具有時代特征、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的大成哲學思想。對于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錢學森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它是人類一切知識的最高概括。”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辯證法、認識論與辯證唯物主義不是并列關系,是它的下屬層次。辯證法唯物主義反映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也就是反映了所有科學的普遍而共同的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現代科學技術(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成果的最高概括,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一切科學、理論都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
同時,他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一切實踐經驗的最高概括”。哲學并不神秘,實踐出真知。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有深入實際、反復實踐才能發展。當今馬克思主義正面臨一個新的時代,研究它的發展將涉及整個世界。不僅要研究當代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實際,更應注意研究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實際,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對生產發展、社會進步的影響。他曾說“總結近一百年來的歷史教訓,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有其崇高的位置的,但是,哲學作為科學技術的最高概括,它是扎根于科學技術中的,是以人的社會實踐為基礎的;哲學不能反對也不能否定科學技術的發展,只能因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不然豈不僵化了嗎?哲學家們要看到今天自然科學、科學的社會科學正處于重大突破的前夕,正醞釀著一系列技術革命,所以要力求主動,不斷吸取新科學、新技術的成就作為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素材。”
錢學森賦予“科學”、“技術”以明確的含義。他說:“客觀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存在的,人首行要認識客觀世界,才能進而改造客觀世界,作到主觀的認識與客觀事物的統一。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認識客觀世界的學問就是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等),改造客觀世界的學問就是技術。”
70年代后期,在馬克思、恩格斯特別是毛澤東哲學思想及其科學技術觀的影響下,他運用辯證唯物論和系統科學的觀點、方法,注意觀察與研究人類社會及世界科技發展的成果與趨勢,逐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大成哲學思想與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整體構想。從而提出了他們的科學技術發展觀。
人們的主觀意識與客觀事物之間存在著天然的鴻溝,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思維方式,由他構建了人們的主觀意識通向客觀世界的橋梁,實現主觀與客觀的合一。從而作出順于天理, 合乎人情的變更事物乃至改造世界舉措,這就是科學發展觀.
人類為認識客觀世界,把客觀事物分門別類,從而出現了眾多的學科,各學科有各自的科學技術。把復雜紛紜的客觀事物作為一個相互關聯又相互制約的一個整體,即一個系統來作為研究對象,這就是錢學森強調的宏觀認識論。從而錢學森提出了他的整體構想,這個整體構想是一個開放的矩陣式縱橫交錯的系統。整個體系從縱向分為三個層次:最高層次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最下面的層次是現代科學技術十大部門,其間通過十架“哲學橋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十大科學技術部門聯在一起。從橫向來看,錢學森歸納為十大科學技術部門,它們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文藝理論、軍事科學、行為科學、地理科學等。每一個部門又按照各自的科學技術直接來改造客觀事物。還有比較間接地聯系來改造世界的科學,劃分為: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工程技術三個層次(文藝理論的層次略有所異)。
與十大科學技術部門相對應,過渡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橋梁”是:自然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數學哲學、系統論、認識論、人天觀、美學、軍事哲學、社會論、地理哲學等。這十架“橋梁”分別概括了十大科學技術部門中帶有普遍性、原則性、規律性的東西,即各門科學技術的哲學。因此,應把它們共同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和基石。各門科學的理論與實踐都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馬克思主義哲學又要以所有科學理論的最新成果,來豐富和發展自己。這就是錢學森給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以明晰的解讀。由此提出了積智慧、成大成的大成的哲學思維。
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包括了人類現在所認識到的客觀世界規律的全部精華,它就是智慧的泉源。而這個科學技術體系的最高概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此結論是:要有智慧就必須懂得并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去觀察分析客觀世界的事物。這樣我們就重新肯定了哲學的涵義就是智慧的學問,必須是馬克思主義。
錢學森的產業革命的社會發展觀
錢學森認為,科學革命是人認識客觀世界的飛躍,技術革命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斗爭中技術上的飛躍。”“由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又會引起經濟基礎的飛躍,這就是產業革命。產業革命所引起的上層建筑和思想意識、文化領域的飛躍,便是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 依據唯物史觀,錢學森認為,從古至今人類歷史上出現了五次產業革命: 第一次, 大約發生在一萬年以前,人從采集狩獵為生,發展到開始搞種植業和養殖業。中國神農氏開創了第一產業(農業),蚩尤受廬山金,冶金文明的科學發現與技術革命,勞動剩余價值的不斷增加,個人和家族占有勞動力(即奴隸)和剝奪他們勞動成果,由此引起從原始公社的解體到奴隸社會的形成。 第二次, 冶金文明的發展,青銅器及鐵器的發現, 武器和生產工具的革命,奴隸社會推行分封制,各諸侯國的爭覇,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自耕農的大量涌現,由于生產技術的發展,由此引起奴隸社會的崩潰到封建社會。 第三次, 第三次,發生在19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始于英國蒸汽機技術革命,以機器為基礎的近代工業遍及歐洲,創立了第二產業(工業)。工業帶來的財富,刺激以資本積累為前提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于是爆發了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在西方逐步代替了封建專制制度。 第四次, 第四次,發生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由于物理化學方面應用技術的科學革命、電動機的發明,促進了機電、通訊、電燈、廣播等的發展,生產社會化. 形成國際市場,從而創立第三產業(商品,貿易、金融,等)。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走向壟斷階段,為新的社會革命準備條件。私有壟斷的資本主義和社會化大生產不可調和的矛盾. 資本野蠻血腥的積累,引發的勞資對立和對全球資源的瘋狂掠奪, 所造成的帝囯主義與殖民地人民的生死對立.從而產生了馬 列 毛主義,爆發了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獨立運動。敲響了資本主義死亡的喪鐘。 第五次,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蘊育了第五次產業革命,它是以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現代科學革命為先導、由核技術、激光技術、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一大批高新技術的發展為動力的一場信息革命,形成了第四產業(科技業、金融業、信息業)。全世界逐漸構成一個整體來組織生產,出現世界一體化的生產體系和由美國為覇主的金融寡頭帝國操控的社會形態的尖銳矛盾。由此造造成的窮富懸殊,民不聊生,資源短缺,戰亂不巳,危機四起,生態毀滅, 人類生存空間驟然消失, 爆發了人類生存危機,. 這是全球社會主義革命爆發的前夜。資本主義的必然消亡是不以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走資派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客觀規律. 中國革命的歷史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社會主義國家內由資產階級策動的復辟活動和無產階級進行的反復辟斗爭以政治文化乃至武裝斗爭貫穿于社會主義整個歷史時期。 第六次, 第六次產業革命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產業革命即將到來,是由生物科學技術飛躍進步所帶來的生產力乃至整個社會的大變革。主要“以太陽光為能源,利用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及菌物)和水與大氣,通過農、林、草、畜、禽、菌、藥、漁、工、貿等知識密集型產業的革命。它的“主戰場不是在比較富裕的大城市,而在比較貧困的田野、山林、草原、海疆和沙漠。”因而,“其社會后果是消滅工業與農業的差別、消滅城鄉差別。實現人與自然共和諧發展的人類社會。而金融帝國推行他們的全球資源戰略,則以生物技術為武器,用之于消滅全球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垃圾人口” 即貧民窮國等弱勢群體。它們這樣作,只會加速資本主義的滅亡。 第七次, 第七次產業革命,將是以人體科學為主導,帶動各種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特別是“用系統學的理論,把中醫、西醫、民族醫學、中西醫結合、民間偏方、氣功、人體特異功能、電子治療儀器等幾千年人民治病、防病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一套科學的、全面的醫學”。真正科學而系統地建設人民體質。隨著人體功能和智能的提高,加之先進科學技術的教育與設備,極大地擴展了人們的視野,人得到了改造,大智大德的全才脫穎而出,實現人與自然共和諧的”天人合一”的社會,開創人的新世紀。 當前我們所面臨的第五次產業革命,以及在21世紀相繼到來的第六次產業革命和第七次產業革命,將消滅人類歷史上形成的三大差別,使人得到全面發展,叩響共產主義的大門。 第五次產業革命、第六次產業革命和第七次產業革命與馬列毛主義得到全社會的認可, 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推進社會主義的大革命。”
|
社會主義革命是“科學發展觀”的靈魂
“科學發展觀”應是建立在馬克思列寧毛澤東主義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基礎上。社會主義社會必將取代資本主義社會,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價值;階級斗爭 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專政條件的社會主義繼續革命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靈魂;科學發展觀必須建立在其理論基礎上。拼棄張階級斗爭,不主張無產階級革命,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的老牌的修正主義分子還未拋棄馬克思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而中囯資改派是反對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繼續革命形成的共同體。在鼓吹“貓論”、“發展論就是硬道理”等詭辨論下,瘋狂地推行私有化、市場化和“按資分配”的資本主義制度進行剝削階級的全面復辟。在長述30余年的去毛化運動中,用所謂的“先進文化”來質疑和企圖取代馬克思列寧主義。由它們提出如“貓論”、“發展論”、“真理標準論”、“一國兩制論”、“摸石頭論”等等,它們都是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 雜亂無章的口號而己,其實與”理論”風馬牛不相及。用其復辟私有專制的”小康社會”和”美中一體化”的政治大綱服務的。此等奇談怪論以此建成了“唯利是圖”的中國改革教。中國改革教聯合帝國主義,國內、外資本家及封建禮教進行瘋狂地復辟活動,使錢學森震怒了,他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他說:背離了社會主義毛澤東思想, 中國就要完了。他的警告也引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共鳴,從而提出科學發展觀。馬克思列寧主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是“科學發展觀”的靈魂。馬列毛與社會主義運動的回歸才則是試金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