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爭鳴 > 網友雜談

雜談人口城鎮化中工農業失衡與階級分化

laouhuang · 2011-08-22 · 來源:烏有之鄉

             

     

     

雜談人口城鎮化中工農業失衡與階級分化    

     

     

中國城鎮化建設從來沒有象今天一樣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所謂城鎮化至少有城市化、城鎮化、都市化三種叫法,城鎮化在我國就其實質應該為農業人口非農業化??梢院敛豢鋸埖卣f,現在的城市化已經是關乎社會穩定、經濟增長、社會公平、社會主義道路乃至政府執政能力的綜合考驗。有人甚至認為這是國家工業化的一種必要形態。這樣做的目的似乎為改善農業現狀,降低農業人口,增加農業效益擴大內需消費。但從長遠看應該說是一種短視;大量產生的城鎮居民、工商產業人員,因為經濟“周期因素”也許會給未來增加沉重的社會變革力量和數量眾多的“城鎮無產者”。從而把各層階中最安定的、最保守的階級變成革命的溫床,而這一切的結果,更具體的就是從事家庭作業的農民被市鎮和工商業剝奪了生產資料。爾后因為經濟周期的波動----也許是一個歷經進城務工、經商、工作后的二代或三代的遷徙人口,在不能肯定的歷史某個時點上被強制地推上動蕩的道路。提出者似乎基于解決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寄希望于城鎮化來擴大內需。反對者認為人口流動將加重城鎮之承載能力和社會管理成本上升、認為它是社會秩序紊亂的根源之一。一如18世紀后期進入工業化的英國、歐洲一樣產生數量巨大的城市市民。因此在該問題的認識上難以回避地產生諸多沖突?!   ?/p>

 “天賦人權”是不容置疑的。不妨礙他人應該是任何文明都要遵循的底線。人類進入高級社會后,每個人為了生存的目的都應該有一片屬于自己的空間。但它的界址應為不妨礙他人的領域為限。所謂:“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古今中外 “良心、公平、正義” 永遠是人類指路的明燈,是古往今來人們衡量理想社會的標準之一,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價值取向??扇缃裰袊藗鹘y的‘仁愛、友善’早讓步貪得無厭、得寸進尺的市場經濟規則的吞噬中。    

貧富差距、一夜暴富、富而不仁者滿眼皆是,富人們面對血淋淋的資本原罪如何救贖?他們自己也不知所措。為了獲得安全感,富人熱衷移民,甚至境外移民。在中國社會表現是農村富裕人口完成弱勢人口的搜刮后面向城鎮遷徙。這種城鎮面向城市;官僚豪富面向國外的移民遷徙也逐步加劇。主要針對中國的美國投資移民計劃04年就登陸,移民申請人按美政府的要求投資50萬美元到賓州,期限五年,即可獲得永久綠卡。近10年,中國一直是加拿大該項移民措施的最大來源地。在市場經濟下以結局論,本質是少數人對更多人的財富抽空,匯聚起來的先富階層讓“財富更大”的“資本本能”蒙蔽雙眼,何來什么國家和民族觀念。因此,城鎮化措施只會導致更大程度上的貧富懸殊---財富外流,以至于制造出龐大的困難群體。幾個世紀前馬克思天才地描述了我們現在正處于的這種社會狀態和關系;“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首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誠、騎士的熱忱、小市民的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激發,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偠灾霉_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     

它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靈光。它把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雇傭勞動者”……。    

79年以后的政治方向改變通過時間的傳導,到1984年前后即已開始的省、市縣、鄉相互間由農業向非農業人口之間進行的大規模無序遷徙流動。已使我們經濟上獲得了相當成就感,但絕不能忽視城鎮化與階級分化間的某些聯系。也許有人會認為這種聯系很為牽強。因為目前沒有一個專門的評價,沒有形成一種討論氛圍。才讓它身處后臺。這種聯系對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社會結構、經濟發展影響是深遠的?!   ?/p>

影響到底有多深?記得有位朋友談論自己故鄉,那是一個小縣城;望著變得日益擁擠,污穢,無序的城鎮。他似乎認可城市管理者“野蠻執法”,覺得城鎮管理者對外來人口的制度限制仍然不夠力度。更有人甚至認為“原住民們”不應沉睡不醒,麻木不仁,應該采用極端形式團結起來解決問題。就如一些國家的光頭黨采取爆裂措施一樣,而光頭黨的口號是“你侵占了我們美麗的故土,搶走了本應屬于我們的住房,喝著我們的水,呼吸著我們的空氣,就像貪婪的碩鼠。。。。。。。。。。。?!笨梢娀靵y的城鎮化運動帶來沖突的深度。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雖身處方寸之域,日日接觸實際,談論一下城鎮化中各類問題,以期拋磚引玉。(待續)    

     

農村社會中因地權出現的分層    

當前,農民主張權利的呼聲最大。究其根本農業人口占多數。用上百年甚至更久的目光來看待中國農民手中權力淵源。首先應該感念中 山 先生!這個偉大的人物在中國首次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帶領人們為“耕者有其田”而奮斗,竭盡終生突破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土地觀念。后來以覺悟者李大釗、陳獨秀為核心的工人知識分子;領導的民主革命,他們冒砍頭危險,繼續著反封建壓迫和剝削,在工人運動及后來的武裝起義中,隊伍里最中堅的分子仍然是工人和知識分子。后來他們在黨的領導下,作為革命中最堅決的力量開始了土地革命。無數市鎮和鄉村的人們為了免受縉紳地主,官僚資本,殖民買辦的壓迫盤剝,雇農和貧農為了獲得最根本的生產資料---土地,前赴后繼起來革命。這里要指出的是黨在一切領域反對“機會主義”就是指富農、小資產者,投身革命的動機不純。無論是紅軍長征中的“擴紅”,還是三大戰役中的起義動員,還是一直在軍內進行的”新式整軍運動””俘虜轉化”均以土地許諾和保衛既得地權為主軸線,這就是我們所常說的土地革命。有段話簡要說明了當時的工農關系,“農民是小私有者,由于農業生產自然性的特點和生產力水平的低下,農民要求穩定的土地占有和基本生產資料私有?!哂衅涮铩乔О倌陙磙r民最高的經濟追求和夢想,也是鼓舞農民投入無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動力。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理所當然地解決了農民的土地要求”?!   ?/p>

回顧歷史可以看出,現代農民之所以成為“有產者”,其手中的土地包含著作為勞動者聯盟的無數先烈、仁人志士、工農無產階級的生命鮮血的價值。    

52年土改結束,3億貧農、佃農和雇農全國人口約50%的人分得了土地。和封建主倒臺后的民國時期一樣,79年以來家庭聯產承包形成的農民和土地關系到現在為止,在我地農村社會事實上已形成了以下階層的農業經營者;    

     

地主村霸;屬于農村的上流社會,占有土地,在市區、縣城均有產業,和地方上層建筑在經濟或政治上有著各類聯系。自己不行勞動能夠依靠再承包土地或強勢占有生產資料獲得資本的農業經營者。(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占有發展區位優勢(如城鄉結合部)的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村民,購買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房地產業主實際上也是地主)。他們占有農村戶口和大量土地,享受和攔截國家惠農補貼,一切福利利益均沾。更為甚者,收納黑惡、兩勞釋放人員或宗族勢力欺壓善良、稱霸一方、魚肉百姓把持基層政權、滲透政治領域。    

     

富農;其擁有的土地數量大,自己不能完全耕種,富余土地經雇工耕種。他們在城鎮和農村兩頭均占資源,要他們丟掉農村的土地或基礎不愿意,從城鎮放棄已獲得的機會和既得利益回農村進行農業生產卻又心有不甘。他們包括數量龐大的84年戶口政策松動后通過各種渠道已進城定居人員。    

     

自耕農、中農;占有少量土地,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者。收入規模和積累不能承擔其子女后代在現代社會的消費水平。由于收入規模和積累不能完全承擔其子女后代在現代社會的消費水平。多數家庭子女外出讀書、務工。但這個層階正因為村霸和富農的剝削逐步走向貧窮。    

     

貧農、佃農;又稱農民工。自己土地量少,因種姓文化和族群勢力單薄等多重因素或為生存計,以多余勞動力季節性地或全年地外出到市鎮出賣勞動的流動人口。也有的干完本身的活后以剩余出勞動時間繼續向其他的地主富農出賣勞動力,這在農村現有人口中占二分之一強。以這樣的形式進行生產的勞動者,年齡大了一般是回農村養老。    

     

雇農:農村中的無產階級。征地開發、遷徙、勞動力下降等原因導致失去土地或被兼并.有的轉化為準城鎮人口,完全或主要以出賣勞動力為生?!   ?/p>

非農小私有者;本身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土改時沒有分得土地,79年后的承包運動也沒能讓其進入農業生產的集鎮小自有經濟者,這類人口主要是傳統上以集鎮為核心的與工農業均發生經營關系的非農小私有經濟,手工業者、商人,以行政事業工作調動作為管道、讀書招工和退職不回鄉的“員外、縉紳”。也有投靠、扶養、復員留城、總之因歷史上各種原因的積淀形成的非農業人口。這類城鎮化人口已占84年前城鎮人口至少三分之二。他們目前多數仍以工資或社會保障為生活來源,也有被雇傭或自主地從事著體力和腦力勞動;因為他們的農業聯系被而稱“非農”,又因為生產基礎薄弱所以稱謂“無產者的同盟軍”?!   ?/p>

84年前純粹的無產者,是指一直以來工業發展過程中良性形成的產業工人和城鎮各行業部門靠雇傭勞動領取工薪生存的人口。他們目前可以說是“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對那時候工廠的工人、城鎮職工、公務員等,按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的精神,對生、老、病、死、傷殘、醫療和集體保險等作了具體規定,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保障政策當時還是很受擁護的,大家普遍反映:“社會主義好,生老病死有勞保?!焙髞淼摹?4年憲法”,還是以人民利益作最高原則,對社會保障這一塊逐步擴大“勞動者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有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從其中的描繪可以看出,工人無產階級及各條戰線人們,勞動積極性無比高漲,在“低工資,高積累”下,三個產業中工業占比由1952年的17.6%提高到78年的44.1%, 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679億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億元,國內工業生產總值以年均15.1%的速度增長,連續十二年通脹率0—0.02之間,基尼系數0,世界少有。建國初期,我國工業基礎一窮二白,根本沒有。在如此的積極性鼓舞下前30年的建設,工業結構門類齊全,鋼鐵、有色、電力、機械、輕紡、食品等工業部門逐步發展壯大,一些新興的工業部門如航空航天工業、國防工業、汽車工業、電子工業等也從無到有,迅速發展?!   ?/p>

如果我們的改革開放面對“前30年”成績視而不見,置“54憲法”為充饑畫餅?那么建國“30年來,為改革開放墊底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工薪階層如何定位?由此產生根本性的問題;帶著先烈血淚的平均地權的勝利果實,被什么樣人竊取了?那些在高強度低工資的工人勞動中積累起來的國資,由什么樣的人代表了?我們建立社會公義和良知的基礎何在?    

(待續)    

     

為什么將1984年作為無序城鎮化開始的時間    

     

建國后工農業在土地政策和人口遷徙方面一直因政權的溫和約束中沒有出現大的動作。1984年以后縣域社會中陡增大量非農小私有經濟。根據1986年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74城鎮人口遷移調查的結果,首先匡算出1949至1986年由農村遷入城鎮的凈遷入量累計達7300萬人,占全部增量的39.5%。按06年統計全國鄉鎮共41636個,如果按每個鄉鎮平均4000非農業人口,那么這部分人群就要達到1.6億以上人口,還不帶因為戶口阻隔,滯遲在大中城市脫離農業生產,專習市麎習俗的農業人口?!   ?/p>

在這里不得不說到戶口制度,戶籍就是一項國家對社會有效管制的制度,在我國已實施了幾千年,并非新中國的獨創,本來職業間社會地位的差別和戶籍沒有必然聯系。關于戶籍管制,太史公有記:“禹平水土,定九州,計民數”。春秋時管仲的“禁遷徙,止流民”政策,戰國時商鞅在秦國變法,公元前356年提出“什伍連坐”法。蕭何入州府庫不理財寶,而唯秦之戶口冊籍。論政府主導下的移民如秦統一全國,一次就“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西漢繼續奉行“實關中”的政策,唐朝行鄉保制,“五家一保,四家一鄰,百戶一里”。里長“按比戶口,課植農桑,檢察非偽,催驅賦役?!?《唐律疏議·訟律》載:“同伍保內在家有犯,知而不糾者,死罪,徒一年;流罪,杖一百;徒罪,杖七十”。民國時期。1931年1935年,國民黨政府又頒布和修訂《戶籍法》及實施細則。1937年,頒布 《保甲條例》 ,在全國統一建立保甲組織,實行"聯保連坐"制。歷史給出的軌跡說明;以人口管理為核心的社會管制任何朝代都是一樣的,不是以階級分化為條件的,而恰恰說明了它就是解決分化一類工具。    

解放后,在工商業和農業生產人口往返無序流動的狀態下,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決策人出于恢復國民經濟的考慮;及盡快實行工業化初衷,建立一套嚴格的戶籍制度?!?953年4月17日 ,政務院公布了《關于勸阻農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盲流”一詞由此出現;1954年3月,內務部和勞動部發文《關于繼續貫徹勸止農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 1956年12月30日 ,國務院公布《關于防止農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 1957年3月2日 ,國務院公布《關于防止農村人口盲目外流的補充指示》; 1957年12月18日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文《關于制止農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由此可見當時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問題的嚴重。1958年,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委員會第91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之前,公安部長羅瑞卿就這一條例草案進行說明中講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是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基礎上,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無論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都必須按照國家統一的規劃和計劃進行。因此,城市和農村的勞動力,都應當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進行統一的有計劃的安排,既不能讓城市勞動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讓農村勞動力盲目外流?!薄   ?/p>

改革開放后,在“先富”的口號下決策人摸著石頭過河打破各種框框,允許人口基本屬于自由流動地外出尋找生活門路。出現以低成本出售勞動力的部分人擠占另外一部分人已有工作機會的現象,也鍛造出少部分人用市場經濟規則合法匯集獲得多數人勞動成果的“特色”?!   ?/p>

84年戶籍管制松動表現形式為 1984年10月13日 ,國務院發出《關于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要求各級人民政府積極支持有經營能力和有技術專長的農民及其家屬可憑《自理口糧戶口簿》進入集鎮經營工商業,公安部門應準予其落常住戶口,統計為非農業人口。這個時間點應被視為無序人口流動的開始?!   ?/p>

幾年中的逐步松動,并無大礙后,2001年公安部提請國務院批轉《關于推進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的文件,其中明確提議:“全國縣級市、區、縣人民政府駐地鎮及其他建制鎮,所有在當地有固定住所,穩定的職業或生活來源的人員及與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親屬,均可根據本人意愿辦理城鎮常駐戶口”。目前,這個規定現在一直有效。由此可見,對戶政開頭的試撬到后來的開閘,政策力度的把握是非常有節奏的,也從另一方面證實了戶籍在經濟制度改革中所處于的地位,也讓我們發現了急速城鎮化---城鎮與工業作出的犧牲---改革成果之間的必然邏輯關系?!   ?/p>

急速城鎮化帶來了房價、社會管理成本高漲,以及衰退、失業等消極后果,似乎一段時間內得到人們注意。從09年開始落戶政策上似乎開始追加一些條件。權利和義務應該對等,履行城市建設的義務、納稅經歷、穩定的社會保障關系等規定出現在一些戶籍政策中。在房地產領域稱謂“限購令”目前還處于探討階段,真正實施是什么效果,這是不可預料的。另外發展生產方面;金融機構的農戶貸款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和資金補貼的范圍中對“非農戶”的排除性界定中講到;“非農戶是指長期(一年以上)居住在鄉鎮(不包括城關鎮)行政管理區域內的住戶,還包括長期居住在城關鎮所轄行政村范圍內的住戶和戶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住戶,國有農場的職工和農村個體工商戶。位于鄉鎮(不包括城關鎮)行政管理區域內和在城關鎮所轄行政村范圍內的國有經濟的機關、團體、學校、企事業單位的集體戶;有本地戶口,但舉家外出謀生一年以上的住戶,無論是否保留承包耕地均不屬于農戶”。要求能得到貸款的農戶以戶為統計單位,既可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也可以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農戶貸款的判定應以貸款發放時的承貸主體是否屬于從事種植、養殖、飼養農戶為準?!   ?/p>

從公開的政策得到信息:一方面城鎮化承載力不能承受之重讓決策人引起的重視。一方面可以說明,84年以后進入現住地的人口給現有城市化建設帶來沉重的壓力?!   ?/p>

(待續)    

     

現代城鎮居民    

     

在世界各國社會、民族、地域間矛盾很多是由人口遷徙和土地配置關系引起的。比如中東問題,舊約中“應許之地”亦稱“以色列之地”,即巴勒斯坦早就是上帝應允賜給猶太民族永遠居住的土地。應許之地更早前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開墾和混居,后來因為信仰分割為各自民族。經過幾千年的流徙,二戰后在復國主義的號召下,在大批猶太人進入“流著蜜和奶的地方”,中東戰爭也由此開始。再比如四百年前的美國,由一艘“五月花號”帶來的流動人口,從新教不能立足的英國工業化資本主義征地運動中失去土地的人們來到了北美,用槍炮和犁征服滅絕印第安人后,開墾出美利堅幾百年的江山,此類先例在世界歷史中比比皆是。中國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化現代化的時間非常短,前面提到的有一個群體,他們即不是城市或城鎮的產業工人,也不能等同于純粹的本分農業生產者,而是大量的在傳統上以集鎮為核心的與工農業均發生關系的各類行政企事業單位工作調動、招工招干和退職不回鄉、投靠、扶養、讀書、復員留城人員和家屬。他們從家庭歷史上或許是農業生產者和手工業者。因財產積累或技術工作的場合形態發生變化。遺棄故土,更愿意朝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地域流動。獲得的成功信息激勵更多在原始和不太發達的生產條件下擔負農業勞作艱辛苦累的人們,渴望流動遷徙改變處境的思想動機膨脹,從而使一個鳥瞰角度看來----占有他人機會和資源的舉動,成為了個人的理所當然。    

城鎮化中人口移動和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再次論證了社會分層的淵源。強力的城市化中確實有人先富了;但帶來的后遺癥是大量農村人口在高稅費壓力下脫離故土,對職業所帶來經濟收入低下的自卑讓他們急于脫離自身熟知的行業,另一方面卻在知識技能無法與城鎮需求融合下帶來在“證明自我”方面的急躁病。同時,農村被抽空的生產力讓留下的部分人身上加劇了固有負擔。累計為稅費改革最初的起因。到稅費改革后,千百年來的皇糧免了;農業生產力和積極性不但沒有上升,反而下降。試問?今天農村80后90后還有誰能下水田三指并攏插秧,“待到山花爛漫時”誰愿意丟掉城市的發展機會和花花世界去重建國家最基礎的產業?現實是農村根本看不到這個年齡階層下地務農;種田兩句話“人無余力、地無余利”。記得有次在田邊與一位本分老農閑聊,他就談到“現在田畝產出都是不足的,本來氣候土壤非常適合種雙季稻,根本原因是勞動力缺乏,現在僅搞點中谷,維持了事”。    

人口集中到城鎮是諸多亂象之源     

我們可以看到霓虹燈后下崗女工陣陣悲歌,亂尾樓里農民工思鄉的嘆息。新聞中主持人急促的命案報道,正直勞動年齡的無業少年揮刀狂奔,街邊廣場一陣陣樂聲中帶著腹臀贅肉翩翩起舞,虎狼之年的生產力挎袋滿街悠然南山,還有端坐巷口“綠光淫來送往”的壯漢,而農村中成片成片的空心村,積重難返的三農問題。這些真切寫照不得不令人深思。84年以前通過上山下鄉、入伍、招工、提干等用實踐考驗選擇出的優良作風的優秀人才到各類工農業領域服務的良好秩序終于徹底粉碎。起自70年代末的那場變革;使讀書、行伍、務工成為一次“跑步進城”的機會主義大放送。貪婪、好事、嫉妒、搬弄、暴掠等人類的劣根被“混亂遷徙”赤裸裸地發掘出來。資本作主、金錢至上之風甚囂塵上?!     ?/p>

有很多人小有成功后即竭底呼喊著“我是農民的兒子”;似乎要翻身了!。這何嘗不是一種“另類劃層”?我們農民真如你所說不如他人,尋求翻身嗎?從來沒有過!那么請問你是農民的兒子,別人的兒子該怎么辦?中國人有“子承父業”之習,你不會故土不去服務家鄉,為何專事貪戀城鎮的豪華呢?古人說: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繼日,千里而不遠者,利在前也。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恰當也!當明白這樣的呼喊是妄圖不勞獲的進城機會主義的原本動因后。我們對其批判更能理直氣壯了,但我們必須得將這種進城機會主義和傳統最保守和穩定的小農思想分割開。因為這種進城機會主義,比任何思潮都要貪婪和卑劣?!   ?/p>

   傳統農業社會的中國人認為“耕桑為治世首務”,一直視 “西塾課兒孫,東皋藝黍稷”立家之本。有很多皆奉“耕讀”為累世之業!何也?是為“念祖考創家基,不知風霜沭雨,受多少苦辛,才能足食足衣,以貽後世。為子孫計長久,除卻漁樵耕田,恐別無生活,總期克勤克儉,毋負先人。”是啊,克勤克儉!萬物土中生,全靠雙手勤,那時代里的樸素認識,總為“勤儉”兩字,現代又何嘗不是如此?所謂“勤能補拙,儉可助廉”。歷史上所有的食利階層和勞動階層均強調了“自食其力,勞動所得”,連高利貸者也吹噓自己是“將本吃息”,而帶著不勞而獲思潮的進城機會主義在下的確不敢認同。即使“面朝土背朝天,插秧割谷”“擺地攤,做貨郎”只要是勞動付出,勤儉所得,一般是會贏得人們尊敬的。這樣的人們比功名利祿至上,貪占剝削他人的官僚、地主、資本家要強上好多倍。那么結論是;無論工農仕學商,無論何種職業階層;“所勞即有所得”才可以稱作現代文明的最高圣典?!   ?/p>

我們現在有種具體的機會主義現象,是這種思潮中最為卑劣也最易成功的,所以提取出來專門賞析,是怎樣的一個路子咧?那就是認為讀書—文憑---進城---顯才耀能---升官---發財是成為個人價值體現理所當然的路子。知識改變命運提法何嘗不是一個悖論?改變誰的命運?在叢林規則中改變自己的命運勢必帶來對他人的妨害。一般文明社會而言,科技與知識只有用于改造自然,為大多數人創造幸福才具有普世正義性!如果以知識僅改變自己的命運去鼓勵不勞而獲的凸顯個人價值,只會導致文明倒退,這或許已說明當今社會的價值取向被扭曲的程度。試看,如今那個不是在身份轉變及至金錢和地位豐收,望見城市的靚麗忘乎所以,眼放綠光?那個不是鷺鷥腿上劈精肉、蚊蟲肚里刮膏脂忘掉了根本?城鎮化后時代“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帶給我們何種啟示不言而喻。妄圖通過知識來改變命運者與渴望金榜題名者是一回事,為一類最現實的機會主義。所以具備良知和正義的人們不能放棄“勞動改變命運”思想準則?!   ?/p>

城市化運動在世界各國都出現過。一直以來,理論研究認為“工業發展導致城市化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有規律”。中國城市化給國民帶來了什么好處呢?我們現在談論改革開放時,經常會提到開放前三十年的計劃經濟的低效率。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時下論調渲染的,本質上是以市場配置人口資源,大規模私有化大生產,歸集人口自由流動帶來的低廉價格的勞動力所產生的剩余價值。以不履行政權初期承諾的生養死葬的勞保政策為代價,以道德淪喪換取的經濟進步,的以由億萬產業工人下崗來埋單,通過了一次將“效率低下”需要提高國力的宏偉指標作為主題的“慕尼黑會議”,使貧窮者更貧,讓富者更富,盡管這不是經濟體制改革最初預計,但這一結果一直是改革年代的最大憂慮?!   ?/p>

我們來看看那時效率是如何低下;據強國上某種說法,當時價格體系、產值口徑都和現在不同的統計下,49-79年前三十年GDP仍達到年均增長率7.2%%。在沒有國際貨幣比對狀態下黃金可謂“貨幣太陽”。49年-79年黃金標價是沒有變化的,每克3.04元人民幣。2009年黃金國內最高交易市價為每克272.06元人民幣。增長比率達到8949.33%。78年剛畢業大專生實習期51元月工資,51/3.04= 16.776克 ,轉正后58.50元,58.50/3.04= 19.2434克。本人在一縣內職能部門職工,工齡25年的公務員,1200月工資x12個月+4個季度1000績效+年終3000各項津補貼=21400元÷12=1783.33元月收入÷黃金單價272.06=僅能購買 6.55克 。84年本地市場豬肉每斤0.5元。2008年9.5一市斤,上漲18倍。兩階段結局稍稍對比,再加上報刊消息動耶出手購買黃金就是幾十公斤,即可掂量出我們后三十年改革開放給底層城鎮化后的老百姓到底增加多少幸福感。      

計劃經濟時代的理論認為不患寡而患不均,任何職業首先都是在為社會主義貢獻。只會有分工不同或發展孰先的制度安排。農業自給自足,工人吃定購統銷糧食,由社會管理者組織進行生產、交換,全部積累都公有化。國民經濟分工各部門,沒有貧富貴賤的區別。這是因為計劃經濟時代的政府由于對資本主義的“周期因素”有著深刻認識;景氣時對勞動力、技術、和市場的需求增大;經濟衰退時產能過剩、緊縮、失業,動蕩、社會保障能力下降的經濟規律一直縈繞心頭。為實現國家富強,穩定農業,發展工業這個總目標,才制定了建國以來一直行之有效的戶籍、土地、糧食供應政策。因此,農民和市民并無位差,農村和城市的并無矛盾。至少理論上應該如此,所追求的現實狀態也應如此。這種政治理論是具有良心的。那么現實狀況又是怎樣的呢?      

1956年大力推進高級社后,勞動并沒有給自身帶來充分的回報,原本可以在農村從事生產的大量農民、非農小私有經濟活動的人口,拼命擠向城市,獲得成功的信息迅速返回到農村后引發大量人員向市鎮流動。1962年國民經濟調整工作中,精減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去加強農業戰線,市鎮大規模公有制經濟的推行,特別是服務業的萎縮,又恰恰縮減了廣泛的就業機會,同時造成了市鎮人口在政策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向農業流動的過程,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精兵簡政、干部下放為特征的逆城市化運動?;貜偷?7年人口統計意義上的理想狀態。在政權力量的約束中人口和土地的矛盾一度緩和有序,而且流動的人口質量尚屬優良。這種流動、調整、變遷的整個過程中產生了數量巨大的非農人口,主要分布為市鎮工商業者,糧棉供、商業、加工企業,教科文衛事業,行政事業鄉鎮機構的人員。在計劃經濟時代就業主渠道為退伍、城鎮待業青年招工、頂班、農代干、各類專業大中專畢業生。進入非農領域后都會帶來戶籍身份和糧食關系的轉變是這段時間人口流動的主要個人動機。正是這種動機驅使才逐步形成了前述的“進城機會主義”,或者說是工業化、城鎮化中的已占主流的機會主義?!   ?/p>

 (待續)    

學歷和文憑是否能成為人口城鎮化的標準    

計劃經濟時代,學校教育畢業生工作安排是國家為加快事業發展在教育質量普遍不高,且因60年代政治環境;正規教育斷斷續續的情況下,存在對工農業人口進行低質量的學歷教育,快速充實為社會發展出力的人才培養,包括招工、招干,以工代干,學校分配等形式。并沒如現在一樣千軍萬馬走獨木橋的公務員招錄這樣嚴格地篩選。這實際是在務農人員和務工人員間建立了一個通道。后來,被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口號中撕開大口進行轟轟烈烈地大遷徙,逐漸成為極端。人口流動中凸現良莠不齊,不少并無真才實干的人員通過該渠道冒進各個領域。為站穩腳跟,證明自我,提出了“唯文憑主義”,一直以來的假文憑風似乎淹沒了“德能勤績”為考核口徑的人才觀;我們通過一些現象可以看出,文憑帶來的身份轉換,是那么的令人激動鼓舞;金絲鏡躍然眼眶,似乎滿腹錦繡。進城即棄舊覓新,新時代陳世美與秦香蓮熱烈上演。試看滿地攤的厚黑學、辦公室文化等書籍,甚至堂而皇之掛在一些戴近視鏡人們的口上,以證明讀書學習了。以搬弄是非為能事,弄權使詐、鉆營投機之風竟成為“學問”一門。漸演出當官做老爺的“寄生蟲”社會風氣,自古書生最無德、仗義多為屠狗輩。因教育制度創設的就業機制,而導致上個世紀出現“高中”“中?!睘橹饕獙W歷技能培養計劃,無論智識廣度和深度上怎么算也只能說是學仍無成,即學業還未“到埠”者。在正規學歷缺失的早期就業安排中實為一種迫不得已。而此后倡導的唯文憑主義下;碩士生熱衷教授“化簡為繁”的論文而“奮獻其身”。博士生給自己的孩子喂安眠藥‘息吵就寢’的鬧劇。面對這樣一個造就中國無一大師級人物,偽劣“產品”如此之多的的中國教育體制,本人深感無奈。我和同鄉李昌平不同,他來自農村,他認為;學而優則仕。說實在的改變命運僅靠讀書就能吃口“輕松飯”嗎?。元代雜家陶宗義在其《綴耕錄》中對元代各階層作了個排行榜;官、吏、僧、道、醫、工、匠、娼、儒、丐。其中主張“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次于娼妓高于乞丐者,學而優則仕在不少領域仍繼續發掘著人們的統領欲和官癮,排拆著服務大眾理念。我們不能贊成文憑至上,文憑不能代表能力,學歷不能代表實力,一紙之書豈能給出人格的高低?讀書做官獲得取功名利祿,圖取富貴助漲自私貪婪的學習觀,豈能成為主流?。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封建王朝都不可以,我們現在應給予持此類思想的民族敗類最嚴厲的抨擊?!白龉佟薄拜p松飯”者畢竟不能指望他們推動社會前進。全球化的今天,面對一些先進文化,此類觀念已變得象侏儒般丑陋矮小,如此落后讀書觀應該根除了。我們贊成人的能力是在社會實踐中培養的,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積累工作經驗,從不斷勞動中的增長才干。拋棄 “德才是舉”, 絕對的“唯文憑是舉”“干部xx化”等將會在工農業人口中制造出更多“學術垃圾、叫獸、血者、賺家、貪腐分子、官迷、真證書偽人才”,進而帶壞我們整代社會先風?!   ?/p>

中國教育傳統的提倡“有教無類”,對讀書之根本的界定 “耕所以養生,讀所以明道”,就是說“人不學不知義”才是本質所在,從春秋時代“修齊平治、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到明代才提出的達到“知行合一”的成熟觀點是可以接受吸取的。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一等人家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倡導 “務實、少言、動手”方免受“坑儒之苦”。也許持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讓學而致仕的觀念在中國人腦海中根深蒂固?!澳芸技礊槟芰Α痹诓簧僬咭幏吨谐蔀橹髡{,相應去刺激著更多的農村學子為改變命運的學習觀應該走到盡頭了。民族的復興靠的是“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現在國家那么多制造產業毫無無核心研發能力,干文科的比理科的多,白領員工多于藍領工人,坐辦公室的比被辦公的多,主戰爭的比拿槍的多等現象,說明我們的人才觀不得不需要進行一些修正和改良了。    

(待續)    

誰是人口高速城鎮化即得利益者?    

在大規模城鎮人口產生的背景下,回顧一下解放初期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國家在一窮二白基礎上的經濟建設是卓有成效的。不容忽視的是;第一代實干的革命者們為后30年發展儲備了強大的“勢能”。十幾億人口吃、穿、住、行問題,交通能源基礎、重工業、水利基礎設施,國防、教科文衛從無到有,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抗美援朝”氣概,展現著前三十年艱辛創業的畫面,這些無疑得益于戶籍管制、人口產業分布基礎性政策的正確運用。所謂“從善如蹬、從惡如崩”,制度建設時面對阻力該是多么的吃力,要讓它垮掉很容易。進入改革年代以制度犧牲、人口紅利換得的經濟成就固然可觀。貧富懸殊卻拔地而起。從下面可以窺看在縣域中人口城鎮化現象,可以初步得知誰是既得利益者?!   ?/p>

從2009年對中部湖北省一縣城開發的商品房小區住戶了解的情況看;小區共有商鋪五十二間,其中屬農業人口轉移勞動力來城鎮經商的有47家,另外五家為一間空門面,四戶本地人。08年門面售價=42平方*3700元=15.54萬。9棟216套房有187戶.每平方均價為1100元*115=12.65萬,到09年底其中二手成交價格最低也比08年同期上漲30%.購買人員86%來自鄉鎮的各類非農私有經濟、部門延伸機構人員,老城區居民子女因婚購房僅發現兩戶。該縣城商業步行街門面113間,多以二至3層為主,建筑面積110平方左右,每平方價格07年下半年已達到3000元以上,總價格35萬左右。在步行街不可能對該縣城商業市場份額都統攬情況下,門面仍搶購一空。購買人無一例外不屬于老城區人口全部為鄉鎮非農戶口,其中原國企買斷人員進入者僅見3人左右。這種情況與縣領導報告中談到的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3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54元,形成極大的比照。在這里不得不說到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么建筑業或房地產業一直是改革開放以來火爆和高利潤的行業。我們從房地產建筑業工資的計算里看得到摸得著“勞工的血汗”,在本地一份建筑決算里表明工資基本市場價格為130/㎡建筑面積。而一個熟練工每日八小時甚至12小時工作量可以用標準紅磚砌墻為4—5㎡,建筑工頭卻只付瓦工工資為100---130/日。原來得到利潤如此簡單,一個按工作量向發包方計算收入,然后按工時給工人發工資。在勞動力市場飽和時,在農業土壤仍然供養的廉價勞動力“奮勇向市”的人流中,晚上澆筑混凝土,工時工資有可能是16小時為一個工段仍然有人“搶著干”,還不包括不準確計發和不按時發放,甚至拖欠賴賬。小工、運輸、材料改制、各項取費乃至土地、拆遷等能獲取利潤的地方實在太多。難怪建筑行業、房地產開發的上下游行業一直都是滋生黑惡分子的良好土壤。難怪改革開放以來二奶多半被工頭老板抱著。在政府主導幾乎無補償或低補償拿地,擁有開發資質才能進入房地產開發制度的“獨家專營”下,且有預售許可證去“空手套白狼”的法定融資資格優勢,房地產開發商想不賺錢都難。作為衍生在這個行業之上的土地、房產、建設、稅務、金融部門“國家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私有化”推動著搜刮活動。是否能接觸到這些香餑餑,在房價高漲的盛宴中也能分到一杯羹,在這些權力部門中上演著“肥缺瘦差”之紛爭的現形記?!   ?/p>

談到這些我們似乎越來越接近房價高漲的真相。越來越清晰地看到人口無序流動帶給城鎮秩序、管理壓力、生活成本的變量,越來越清晰地看到人口無序流動背后的“推手”。繼而不難得出官員們的天然權利欲求,早已植根于壟斷寡頭們制造出經濟規則和GDP的美麗謊言中?!   ?/p>

再例,該縣長途客運汽車行業只不過是運輸服務業類,基本面的價值僅包含車輛購置成本、經營權初始化費用及日常支出,有穩定的現金流入和分紅回報,在穩定經營約5年后,剩余經營期間僅剩3年。論其折舊和攤銷后殘值不足30萬元,最后在股權和社會閑散資金的推動下整車股權購買價格達到220萬。出租車任何時間進入購買經營的股權價值都是30萬元。一塊城區120平方土地使用權購置價為25萬。大規模人口和閑散資金涌入城鎮,城鎮的各項承載力和管理水平受到嚴峻的考驗。我們必須得正視矛盾,基尼系數已超標如此之大的今天,社會貧富懸殊問題已不容忽視。這不能不讓我們想到,90年代以前沉重的農民負擔到底被抽取到什么地方了,大量改革開放以來對農村弱勢人員的剩余價值努力剝削的所得,最后被什么力量抽空。有個代表性的故事基本可以描述這樣的所得歸屬;一個退職基層干部晚上將救護車警報聽成警車鳴笛聲,翻滾下床,跳窗外逃,引發嬰兒啼哭全樓慌亂被傳為笑柄。我們更應該注視其帶來的深遠意義;經濟滑坡,生產萎縮的經濟危機來臨,這些城鎮化的弱勢人口是否會變成一只新的失業大軍。強勢既得利益人口的資本原罪如何救贖?    

(待續)    

     

轉移勞動力之策無法長久,“實西固疆”方才是治本(一)    

多少年以來,農業生產一直是小農經濟,一家一戶生產經營規模小,生產分散,不能合理利用資源,也無力采取新技術,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勞動生產效率明顯不高,從建國初農業的互助社----初級社----高級社的制度,目的是為了改變農業落后面貌。同樣一窮二白的以色列與我們同時起步,在公社方面人家卻成功,我們卻失敗。原因多方面,主要過分重視行政命令,忽視了在一大二公按勞分配的狀況下懶惰天性,以及不落好處給他人的落后思想,生產消極就很正常了。建國后國家在基礎設施,農田水利建設,如防洪澇、引水、灌溉等設施建設,墾荒開河,作出大量的國家投入。為了加快工業化速度,穩定農業,尤其將為農業服務的生資工業產業發展,放在頭等地位。那時候城鎮勒緊褲帶辦工業,工人吃統銷糧,低工資高強度,也有吃不飽養不活家人的時候,幾代人住鴿子樓、茅棚子在我們城關到處可見?!   ?/p>

我們為什么選擇計劃經濟?十月革命后的俄國;在經濟管理體制上,實行由國家行政手段調節的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并在運行機制上排斥商品生產和市場機制。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和二戰中曾顯示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在1940年初步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用10年左右時間,跑完了歐美先進工業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經濟總量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工業強國,這就是列寧論述”新經濟政策”的的國家資本主義路線,它是所有權國有為主導的資本社會化,并且認為國家資本主義是通向社會主義的必然橋梁。我國從1953年開始的“一化三改”的總路線,主要任務是實現國家工業化,而為了實現國家工業化,就必須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1956年后,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在中國全面地建立起來了.因此建國后包括工農業關系的各種關系一直呈良性發展。    

(待續)    

轉移勞動力之策無法長久,“實西固疆”方才是治本(二)    

     

一九五六全面總結經驗的《論十大關系》第一項即說明國家從來都將農業視為根本,以發展重工業為目標實現工業化發達國家,這是經濟社會發展順序問題?!   ?/p>

改革開放后的家庭聯產承包,產并沒有聯起來,包承了出去。土地使用私有化成了改革開放的原動力,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的是自己的。自主經營,多勞多得。一度取得效益。在農戶節省無效勞動投入,剩余的勞動力產生了,增產增收產生的剩余資金。資本、地租、人工等市場要素全面向城鎮進軍。沖擊著公有體制為主的城鎮工業,在原料、市場的爭奪、低廉人工的混戰中。伴隨以偏概全的“效率低下”論調中的國企轉軌改制,讓沒充分社保的上億產業工人為體制改革“買單背書”,以至于城鎮待業人口就業機會徹底滅失,工廠關停破產,在建項目下馬,由此造成的產業工人及其家庭成員隱形失業生活水平受影響人員要達到4億人口。    

90年代提出要求,城鎮化在人的流動方面“離土不離鄉”。由于農村多年來形成的稅費、政權、基礎建設、水利水電設施、教育、文化、衛生、保障等社會支出需求剛性膨脹。種田日益不能維持生存,90年代繼而出現建國以來最大波人口流動潮流?!   ?/p>

面對這樣的潮流,我們政策似乎失控。值得注意的是早在84年有關轉移人口文件中一段話“各級人民政府應積極支持有經營能力和有技術專長的農民進入集鎮經營工商業”。轉化勞動力、改變職業,人口有序流動,是人的基本自由之一。我們除了需要建立一定秩序外,職業轉換必須要以生產能力的轉換為首要條件。再者,“土地法大綱”“土地管理法一直都存在著“城鎮人口不得到農村購買宅基地”的制度規定;城鎮人口是不能到農村落戶的。既然制度保證了地權不容侵犯,城鎮人口不得進入農村。那么,農轉非條件也應當為具備穩定的職業技術和住房居住,其中關鍵為土地承包權的應當交回農村。不論納稅、放棄二胎權、誠信經營、無犯罪記錄等落戶城鎮的基本條件多么難以執行;也理應在現有的社會規范中的保持這一切的持續性?!   ?/p>

     

轉移勞動力之策無法長久,“實西固疆”方才是治本(三)    

     

城鎮化的結果給社會文明進程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2010年7月30日 聽聞一本地民營后老國企的再上崗工人的慘劇,這位女工,以47歲年齡仍在瓷器制胚車間工作,在一日早班時頓感頭暈,在苦求給假后,倒斃在回棚戶區家中的路上,后來確認屬于高溫中暑而亡,被離棄的她僅留下一個仍在上大學的女兒高額的學費支出窟窿。再如本縣一個從農村務農人員84年戶口政策松動后,被招工到本地工廠工人,那時縣域職能部門就業仍然可以由工廠調入,在經歷戶籍轉變,調入本地行政單位鄉鎮做延伸機構工作人員,95年停止福利分房前單位分了住房,爾后,其在農村務農的雙親及其子媳孫,乃至在家務農的妹夫一家三人,共計10人,都城鎮化來到縣城擠住在不到90平方住房,后來出現了“單位宿舍院內搭伙棚、架空層內造住屋、水泥地上養雞鴨、人行過道中擺飯桌、迎賓大道上涼衣服”。這些事例豈不正好說明了“帕累托準則”論證的事實;“要使一個人境況變好除非讓另一個人境況變壞”?!   ?/p>

黨的十七大提出“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在急劇城鎮化過程中,如果公民如此生活不僅妨害他人,自己也毫無尊嚴可言。如此看來,中國制度下的生活方式在人類文明進程中豈不出現倒退?難怪農村中本分人不禁嘆道:“寧做農村人、不做城市狗”?!霸谧约椅鎺桩€薄田,勞動所得過的舒心、沒貪占那個的便宜,自己也活得自在??!”這就是我們大多數老百姓樸素的思想。    

為解決三農問題,國家進行農村稅費體制改革。免掉幾千年來一直以農業地畝為課征對象的農業稅,全國減少財政收入600億。那時曾經存在一種論調,如果完全免掉農村納稅義務,在理論基礎和法理上不好解釋,國家義務不能全免啦,對農業可以輕稅。事實是即使輕稅也不要了就徹底免了,到底還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國家為加強農業發展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大規??s減農村上層建筑,健全農業投入財政保障制度,利用工商業增加的稅收收入為農業投入,工業繼續哺育農業,從本縣財政預算支出目錄中看到;新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資金;糧食保護價補貼、收儲補貼、農民種水田糧食、血防、改廁補貼,種苗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產品價格保護基金,最低收購價準備金,目前為止在本縣財政的眾多預算支付項目中有60多項涉農轉移支付和補助補貼??梢哉f,在農村種不種田都有錢發。無疑,保護價逐年提高,土地轉租、流轉、種植均可形成良好收益,有神圣不能侵犯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證,農村現在是一片樂土,也逐漸出現如浙江義烏農民底子的“公務員”為了農村各項補貼+房租6萬+農村四層半別墅型房增值+可以享受各項優于其他階層的政府福利=100萬價值的農業戶口而去職,與農爭利紛紛重新辦理“非轉農”戶口的人口回流現象。農村情況好轉導致農民工回流現象,勢必引發新一輪的企業“招工難”,進而影響 “低工資”“高剝削”這個我國長期賴以支撐“出口”這架的馬車拉動經濟。急功近利地人口自由進出城鄉政策似乎在這個長期目標面前顯得及不合理?!   ?/p>

以色列能在沙漠上以平等和公有原則建立起來“基布茲”改變了堅實了一個國家的農業基礎。以及建國初邊疆實行的軍墾,讓政權顯得如此生機勃勃,以至于進入21世紀后,尼羅河邊的中國墾荒者。莫斯科郊外中國菜籃子工程,無一不啟示我們;改變發展方式,增加勞動力輸出,樹立以遷徙農業人口務農的農業發展策略為切入的西部大開發,去開發廣袤的大西北“宜農據點”,施行“實西固疆”,實現“國內人口稀釋,對外人口輸出”是我們唯一可以選擇的國策。如果大量的國家投入、資本、機械在黃土高原、草原、天山北麓、東北亞乃至于五大洲,開墾和灌溉出適合中國的犁的土地,這將會決定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千年不朽的命運?!   ?/p>

改變和創新發展方式 抵消新的不公    

現行政策上對農村的國家傾斜,有二胎防老,生病有新農醫合,失地有失地養老保險、新農保等不一枚舉。面對政策上出現工農業人口之間新的優待方向,我們應該如何改變發展方式和人口勞動政策;將是現當局認真思考的問題。提高普通城鎮居民的就業率、收入分配水平早就應當作為政策關注的重點。在此試圖這幾個方面作出探討;    

將公安的戶籍管理職能和社保機關的農民工管理職能,整合到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與流管職能結合,以此成立戶政局。以戶籍和人口身份管理為其核心業務,進行城鄉人口基本信息的采集、歸納、統計和跟蹤,建立相對有序戶籍遷徙的政策體系。這是關系國防服役、經濟發展規劃、產業布局等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適當調整當前全國性惠農待遇,加大對西部貧困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改善生產條件。只有農作物和食品上漲后的CPI漲幅才是真正的通脹。穩定糧食戰略安全為頭等大事。因此,興起中西部農業的水利和灌溉系統的市場化運作,全盤機械化和農民住宅國有投入,開拓西部適宜進行農業生產的疆土,建立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屯墾和農村生產合作制度,結合國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向西轉移國內人口密集區的人口作為新型農業生產者,施行政策引導和移民充實西部,這是國家對農業發展戰略最基礎性的投入?!   ?/p>

強化稅收對所得、利潤的調節強度。丟掉 “以間接稅為主,才能避免民眾深感稅負加重”的幻想,提高工薪所得稅扣除費用,工薪階層不應該成為納稅主流,我們目前都還一直生活在“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號令下;政治上讓我們突然感覺到這部分人實在已經“富不得了”,現在貧富差距尾大不掉的局勢,在政策安排中更應該注重社會的公平而不是效率。我們認為現行的稅制應該從收入來源的清查和控管方面開始改革,怎么繳不應是改革的重點,誰應該交多少,這才是本源問題。因此,建立以戶口為基礎的家庭所得課算單位,在確定相對較高的起點后,城鎮高收入家庭和農業戶口中上流富豪應該納入所得稅“累進課稅”。改革現有分類所得稅制為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強制推行公民財產透明化,開征遺產稅。深度調節貧富不均的社會痼疾?!   ?/p>

平抑壟斷企業職工薪酬水平.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制定同步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基本單位工資強制指導價格,加強執法力度對勞動合同、隨意辭退、延長工時、克扣工資、不參社保等剝削行為施行法律調節。讓愿意回鄉務農者盡快得到接收落實?!   ?/p>

以有效的戶政管理為基礎,簡化農村補貼補助,將各類補助結合農用地使用權屬分解固著到戶頭人頭,以明晰地權、明確資格、清理亂占。使兩頭占有資源者得到解決,不符合城鎮化條件的居民因地權地利的召喚,自會返鄉。    

同步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鄉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對滿十八歲以上城鎮失業人員進行實行失業救助制度。    

市場資源配置是西方經濟學基本的核心問題;發明市場經濟中貧富失衡準則的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準則明確了;所謂市場有效的資源配置都不會使一部分人境況變好,除非使一部分人境況變壞?!   ?/p>

總的來講,我們更該關注實行市場經濟以來,急速城鎮化后帶來的社會沖突。被市場經濟規則資源配置,進行了“財富洗牌”后的階級分化問題已不容回避。當前經濟政策看來明顯帶著轉移矛盾特征,讓一部分人先富,而另外一部就難以富裕,如同站在食物鏈底層草食動物不存在了,那里還有虎豹狼群生存的土壤?如果沒有了剝削和壓榨的對象,試問還有什么能讓富人更富,窮人更窮?世界銀行報告顯示,現在是中國1%家庭掌握著全社會41.4%財富,基尼系數達到0.47已經超過發生動蕩的0.4。決策層認為;美國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財富,因為有龐大的中產階級,不也沒有發生動蕩,不如我們也來建立一個中產階級。可是事與愿違,在中國現有的制度文化因素下,沒有實現,也是難以實現的?!   ?/p>

改革開放三十年實際就是推進農村人口城鎮化的三十年,這三十年里造就的一部分先富隊伍,這些人有故土,有需要建設的家園,所謂“家縱貧寒,也須留田地的種子。人雖富貴,不可忘力穡艱辛”.這些人其實已經可以滿載而歸了。利用工業反哺農業的時機,到農村去建設自己的老家園。也許是政策安排上的盲目,造成如此社會矛盾。如果繼續離鄉不離土,兩頭占用社會公共資源,勢必引發新的政治失衡和不公?!   ?/p>

一直覺得這樣的言論,可能遭到世俗的非難和抵制,也許遭同儕所嫉。但秉承前人獨立之思想;為生民請命,為天地立心;面對現實世界,本文必將承受這種孤獨??梢灶A計的是;被稱為勞動無產者的人們,面對新的政治失衡和不公,在祖輩為之奮斗的地域上,正在覺醒、團結、前進?!   ?/p>

     

參考文件:    

戶籍制度--都甲制-歷史發展   于長江    

經濟發展的幾個疑點—78年GDP折算成黃金    

中國人口遷移與城市化問題研究  :楊云彥    

三十年前我們為什么要選擇改革開放  周天勇    

《關于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國發〔1984〕141    

試論社會階層關系失衡與和諧社會構建問題  集美大學黨委統戰部課題組    

城鄉戶籍制度的改革思路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精減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的決定( 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p>

中國農民問題研究資料匯編  于建嶸    

中共中央關于制止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指示( 一九五九年二月四日?。   ?/p>

國務院關于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若干政策性規定國發【1981】108號    

國務院批轉公安部關于解決有關農村落戶問題的請示的通知(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七日?。   ?/p>

關于勸阻農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1953年)    

郵箱:[email protected]    

QQ;58825245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7.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8.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9.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10.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掩耳盜鈴及其他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伊人久久大香线焦综合5g | 亚洲一区精品在线影视 |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线影院 | 亚洲一级精品在线观看 | 日本a级综合久久a |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