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副總理在香港大學演講時,好生展示了一下他的英語水平,也讓大家在贊揚他的英語水平好生了得的同時,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好生激烈的爭論。
正方認為:香港的法定官方語言有英語,香港又是國際化都市,同時李副總理也指出香港大學不但屬于香港和中國,也屬于全世界。因而李副總理用英語演講一部分,正好形象而直接地展示出中國要進一步開放的姿態,正是泱泱大國博大胸懷的生動體現。
反方認為:這是中國人面對中國人在演講,理應說母語。香港雖然是國際化都市,但其英語傳統恰恰是原先殖民時代的恥辱的烙印,應當用強化母語來逐漸清除,而不是有意無意之間又繼續強化,否則不足以體現香港回歸祖國在文化血脈上的偉大歷史意義——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筆者以為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特別是我們處在今天這個內外大變革的時代。假如經濟全球化能夠進一步推進政治的全球化乃至文化的全球化,則不管是李副總理在香港大學用英語還是假如美國國務卿在美國孔子學院用漢語,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不過就是孔子和莎士比亞的與時俱進而已。但如果我們不愿讓文化也來全球化,一定要維護母語傳統或者說文化主權,則本國領導人在本國學校面對本國人演講,自然還是以母語為得體——就像法國人至今還在堅決抵制所謂“英語霸權”那樣。
演講不過是與更多的人談話,只要交流順暢,語言不過是工具,我們犯不著給它附著更多沉重的東西。過去學都德小說《最后一課》和如今為黑龍江方正縣布置的日語標牌而激憤,那是因為我們都固守著母語也是國家和民族血脈的理念——當然也可以把它看成一種難以消除的普世價值。其實大家只要一看李副總理身后掛著的銘牌,就可以不再繼續爭議下去——香港大學本就是漢英文化的結合體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