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孟姜女哭長城”的歷史假面
“孟姜女哭長城”,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秦始皇時代,有一個叫范喜良的人被秦始皇征去修長城,受折磨死去了。他的妻子孟姜女長途跋涉到長城去找丈夫,到了長城,才知道丈夫已經死去,于是就在城下大哭,結果長城也被哭坍了。這個故事歷來被一些尊儒反法的人用來攻擊秦始皇所謂的“暴政”。
其實,歷史上并沒有這一回事。所謂“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完全是孔孟之徒出于尊儒反法的需要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編造出來的。他們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硬是隨意捏造歷史,把莫須有的罪名強加到秦始皇頭上。
秦王朝以前的歷史書上曾經記載,在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叫杞梁的人,是一個有勇無謀的莽夫。這個人于公元前550年隨齊莊公討伐莒國,他為了逞能,顯示自己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橫沖直撞,結果戰死了。他妻子到郊外迎喪,后來又有傳說她哭夫七天,正好齊國的城墻倒了,當時就牽強附會,認為城墻是被哭坍的。在漢代和晉代的一些書中都記載了這個故事,但孟姜女這個名字一直沒有出現過。這件事情比秦始皇筑長城要早三百多年,根本和秦始皇沒有關系。
那么,后來又怎樣形成“孟姜女哭長城”故事的呢?據史料記載,它是從唐代開始,經過反動統治者和他們的御用文人的編造和渲染,才逐步形成和流傳開的。在敦煌石窟里,曾經發現過一首唐朝人寫的曲子,內容是講孟姜女為丈夫送寒衣到長城的事,但那時還沒有講杞梁死去,孟姜女哭長城。直到后來,杞梁才變成范喜良,并出現了孟姜女把長城哭坍的情節,完整地形成了“哭長城”的故事。以后,這場戲就唱得更熱鬧了。講“這件事”的,不但有故事,還有戲劇、說唱、歌曲、話本,例如什么“唱春調”(也叫“孟姜女調”),共十二段,從一月罵到十二月,聲嘶力竭地“控訴”秦始皇的所謂“暴行”,在一些群眾中造成越來越惡劣的影響。
歷代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孔孟之徒,硬是要把在秦始皇三百多年前的“杞梁妻哭城”說成是“孟姜女哭長城”,反映出他們對于秦始皇的切齒的仇恨!究其緣由如下:
秦始皇統一中國,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倡導法家思想,反對儒家思想,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不僅是歷史的進步,而且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和歷史功績!然而,這必然會招致那些以為自己為國家統一“勞苦功高”而等待“封王封侯,加官進爵”的“功臣”們的不滿;必然會招致那些信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搖頭擺尾、之乎者也”的孔孟之徒的仇視。所以,在他們看來,秦始皇是破壞了“禮儀等級”、“貴賤尊卑”這些“普世價值”的“天理”的。理所當然地是“暴君”。于是,圍繞著復辟與反復辟的階級斗爭,代表著沒落奴隸主階級的孔孟之徒向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法家思想的秦始皇,發起了意識形態上的猖狂進攻,那些儒生談論詩書,以古非今,攻擊郡縣制度,企圖開歷史的倒車,于是,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納了丞相李斯的建議,保留農業種植、醫藥、卜筮的書籍,而把那些現在看來完全是唯心論的、胡編亂造的所謂百家書、詩書、史書,統統燒毀。第二年,一些方士和儒生繼續誹謗和攻擊秦始皇,于是,秦始皇加以追查,最后活埋了460多人,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和“坑儒”。
試問,哪個古代皇帝在戰爭中、在治理國家中、在政治斗爭中,不幾乎是殺人眾多?可為什么偏偏就是秦始皇坑的這460個儒生的事情,是這么地家喻戶曉?這么地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對歷史知識知之甚少的孩童都能知道?而其他的大部分皇宗皇祖的殺人如麻,人們卻幾乎是一無所知?這到底是為什么???很簡單:就是因為秦始皇沒有讓那些“功臣”高高在上地封王封侯!就是因為秦始皇殺掉的是那些“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滿口仁義禮智信,一肚子男盜女娼”的“文匪精英”——孔孟之徒。
階級斗爭的觀念、階級立場的方法,是革命人士永不迷航的燈塔!是革命成功的必由之路!
叢水陽
2011年8月18日(星期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