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的江南水鄉
在我初中時,我們的地理老師講到長江中下游六省一市,首先講到江浙,那是著名的江南水鄉、魚米之鄉。那里人杰地靈,物寶天華;那里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氣候宜人;那里亭臺樓閣,水榭花都,假山池沼;那里庭院深深,綠竹映墻,垂柳影岸;那里河、湖、港、汊星羅棋布······瘦西湖、西湖、錢塘江、洪澤湖、蘇州河、富春江······處處采蓮聲聲、漁舟唱晚,一片繁華景象······我也隨著老師的講述進入那神仙般的地方···以后心里一直向往,暗下決心,只要我以后有條件,我一定去江南水鄉看看。
長大后,當兵去了湘西,也是崇山峻嶺,沒有看到水鄉風貌,。退伍后的這些年,又先后又去深圳、海口、佛山、上海等地打工,沒時間、也沒心情去領略江南風光。前年初,我到了杭州,有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也到了天堂,正好去西湖、大運河、去錢塘江看看,也去鄉下看看水鄉,以了平生之愿。先是找工作,有空就去看西湖,沒到西湖,心情激動;“我終于到西湖了,可以領略西湖的浩大、粼粼波光、清澈甘冽,欣賞蘇堤、白堤的垂柳,賞閱雷鋒塔的美麗傳說,看蘇小小的微雨的江南,憑吊岳飛英靈,臥聽那悠揚的南屏晚鐘”······遙望湖邊,游人熙熙,景色宜人,湖里船只來往穿梭,處處一片繁華盛景,卻也可觀。然而走近湖邊一看,水呈墨綠,夾雜著淡淡腥味,用手一捧,卻不能喝,并有工作人員過來說:“這水不能喝”。我說:“聽以前的人說,這水很好喝的”。他說:“以前確實好,現在不行了,已經污染了”。我默然······西湖因水而美麗,因水而靈動,水壞了,山之靈氣也隨之而消亡,就像一只美麗的孔雀,被殺死了,生氣俱無,徒留軀殼,還有什么可觀賞的呢。那以后再沒去西湖。
在杭工作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去大運河邊,風雨無阻。站在廣濟長橋上,看運河的落日,看雨中的運河,看來來往往熙熙嚷嚷的人們,看兩岸鱗次櫛比的明清時的商鋪、酒肆、糧行,看那來來往往穿梭的船只,看那一根根直插云天、冒著黑煙、厭惡的煙囪······那里也是一河臭水,全是被工業污染的了。河里基本無魚,即使有也不能吃了,河的邊沿還時不時咕咕的冒幾個泡來。當地的老百姓講:“在毛澤東時代,這里的居家人戶,多是在運河邊洗衣服,每到風和日麗的日子,運河邊一片搗衣之聲,那些婦女們洗得渴了,就手捧河水解渴。家里用水也是在這里挑,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就漸漸沒人來這里洗衣服。自從改革起,隨著工廠不斷增加,水就越來越差了。現在不要說手捧可掬,就是燒來也不敢喝”。聽到這些,我默然······
每到了下班、休息日,我就從不同的方向去我們工廠附近的農村去轉轉,去看水鄉風景。每次回來卻感覺不是滋味,因為每次都見到了水鄉,也看到了湖河港汊,卻每次看見的都是一汪汪黑黑的臭水。那碧波粼粼中的采蓮歌,那斜陽晚暉下的漁舟唱晚的美麗景色已不復存在了。水邊只剩下一些不知名的奇怪的小草,在那里厭厭的生長著。更有甚者,好多小的湖港,被征用辦廠時填埋,剩下的也無一幸免的被污染,看到這些聽到這些,我默然······
今年的五月,是長江中下游迎來的第一次透雨。在此之前,長江中下游出現了百年難遇的干旱,時間長達貳佰多天。長江、湖泊水位屢降不升。洪湖基本見底,生態完全破壞,十年難以恢復。杭嘉湖平原上也無一幸免地出現了干旱,不僅生產用水困難、生活用水也一度緊張,唯一一條用于生活用水的新安江(苕溪)也被污染了。據說上游有許多造紙廠,在不斷的向河里放廢水。如果不及時治理,飲水已成問題,這就是我見到的水鄉。
水鄉缺水,源于改革開放,源于城市工業化,幾十年來,大力、盲目的發展工業的結果。到目前,工業的污染使江南水鄉的地表水系全部變壞。若不及時根治,其后果是嚴重的,直接影響到子孫后輩的生存。可能在改革之初,政府及人們沒有想到會有今天的后果,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政府的職責是向自己的人民負責,向社會負責。每次政府出去考察,看看發達國家是如何妥善處理發展與環境的關系的,象瑞士、挪威等國家,工業也發達,人們也富裕,環境卻是世界一流的好。我們借鑒了別人有多少?各級政府,在管理企業時,是不是考慮了可秩序發展的因素,而不是以經濟為導向,進行地方保護。到目前為止,江浙一帶的企業(全國也一樣),真正達到了國家對三廢管理標準的微乎其微。那些小型的煉鋼廠,化工廠、造紙廠、煉煤廠、電池廠到處都是,處處煙囪林立,廢水成河,廢渣成山,垃圾成堆。國家經常喊停,卻在喊停聲中如雨后的狗尿苔發展愈盛。這些企業的老板,到處拉關系、活動、打點,當地政府部門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讓他們在眼皮底下禍害環境,禍害老百姓。反正GDP上去了就好,就有政績,才可升官發財。所以這些情況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
一·國家控制不力;長遠、全局考慮尚待加強
二·地方政府缺乏長遠考慮,嚴重的地方保護意識和急功近利;
三·我們的人民覺悟不高,不能群起反對環境的危害者們。
我們不能只顧發展,只顧生產,而忽略了環境。人們耐以生存的環境一旦破壞,損失將無法估計,到頭來只會得不賞失,遺禍后人。
我們要在“不違天道、不違地道、不違人道”的前提下,多方兼顧,綜合權衡。上古時期老子就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講述的一個不爭的事實:“人類的發展要遵循自然規律,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要遵循自然規律”。向天空排廢氣,就有違天道,有違天道,就會造成天道不和,不和就會產生極度的惡劣的天氣,其風也不調其雨也不順,災害生焉。向地下過度開采、挖掘、過度砍伐、破壞生態、排放廢水、廢料,就會有違地道,長期有違地道,就會使水資源破壞,地殼表面破壞,植被破壞。地震、沙漠化、石漠化、干旱、水災、火山、沙塵暴、藍藻等就會頻頻爆發。有違天道,有違地道,則人道自然有違,空氣已不新鮮,空氣里飄蕩著有毒的氣體,飄蕩著大量塵埃;水也有含著許多不知名的毒素;糧食、肉類、蔬菜里含有毒害物質;狂風、大雨、冰雹等災害頻發;人們居無寧日。居無寧日則奔向走告、恐慌、遷移、不滿,安全無保障,有了這諸多因素,發展成為空談,利不避害,則社會動蕩矣!
2011-8-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