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全面的了解接觸社會,然后通過學習,才能真正的認識群眾的智慧,你沒有知識沒有實踐本身都沒有智慧,何談認識群眾的智慧呢?
不能形而上的認為群眾是智慧的,不能形而上的認為群眾是高明的,人民群眾的智慧需要啟發和組織才能形成力量。群眾一般是感性的,沒有或者很少能夠系統認知社會和自然界,因為無產階級理論是系統化的世界觀方法論,而不是群眾自發形成的,不是依靠感性和個人實踐就能系統的掌握無產階級哲學理論的。
如果從每個具體的人來看都有弱點缺點不足,馬克思也說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的,馬克思如果沒有社會實踐和研究科學真理,是不可能說服啟發無產階級的,他就不可能有任何做為。
沒有組織起來的人群,只能是烏合之眾。所以,一定要清楚,文革認為群眾自己自發的教育自己,而不是通過組織群眾,不是讓無產階級掌握黨,讓黨的組織名至實歸的成為無產階級政黨,是完全背離馬列主義科學路線的。只有從群眾中來進行科學的總結后高于群眾,才能說服啟發群眾,才能組織群眾,讓群眾的智慧形成力量,才能讓群眾的力量發揮出來。否則,空談群眾智慧,形而上的認為群眾智慧,空談人民群眾偉大創造歷史,這不是也不可能抬高群眾,也就解釋不清楚自階級社會以來人類歷史的災難了,就不能客觀的科學的讓人信服的解讀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必然出現讓人無法理論聯系實際,必然出現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人民群眾民心向背是最根本力量的懷疑。
沒有組織的群眾力量和智慧是分散的,只有組織起來,形成群策群力才能有真正的力量。這也是歷史上意氣風發所向披靡的民族團體的成功因素,不過隨著階級社會制度的固化,一切就開始變質腐朽惡性循環了。
馬克思的公有制,其實就是廢除私有制階級社會制度既得利益特權,形成新型的大多數人的無產階級統治,形成不能產生既得利益的大多數人的聯合公有制,上層建筑越往上,就越是為社會服務的職務,是一種社會分工的勞動而不是階級社會既得利益特權之類,這樣就會成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就是公有制下的個人所有制,這樣團結合作的力量和智慧就會幾何級的增長形成飛躍,而這樣的社會組織是真正的把群眾組織起來,讓一切組織也都是群眾的工具。
所以真正的符合馬列科學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將遠遠超過資本主義代替封建社會的變化,將是人類社會無以倫比的巨大飛躍。人類從此真正的走上文明進步的道路,從此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將空前卓越非凡。是階級社會幾千年的發展總和也無法相提并論的,也讓人類誕生以來的一切發展總和都相形見絀。
馬克思指出人民群眾也不能脫離客觀條件隨心所欲的創造歷史,列寧指出無產階級不可能自發的形成科學的無產階級思想,只有先進分子革命組織的灌輸,無產階級的先進程度成熟程度要看無產階級政黨的先進程度組織程度。毛主席也是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的,他第一個建立韶山這樣的農村黨支部,第一次把黨支部建在連上,召開永放光芒的古田會議,確立黨的絕對領導。一句話,人民群眾只有去教育啟發說服并且組織起來,并且建立人民群眾的革命隊伍組織,建立人民的武裝組織,人民的上層建筑組織,才能真正的讓人民群眾群策群力,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讓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力量發揮出來。
如果形而上的片面的把群眾的牢騷看做群眾的覺悟,把他們的憤慨看做他們的覺悟覺醒,是完全錯誤的,是十分荒謬的。
如果形而上的認為群眾有無限的無條件的智慧力量,那么為什么歷史上老百姓被壓迫愚昧欺騙毒害?革命成果被一次次的篡奪?為什么一次次的任憑階級社會既得利益毀滅破壞?今天為什么群眾面對犯罪麻木不仁?為什么群眾能夠被左右傾機會主義欺騙誤導?為什么群眾沒有智慧力量防止蛻變背叛?群眾為什么對社會的現狀如此的無能為力?群眾的力量群眾的智慧呢?
所以,群眾的力量在于組織起來,在于勞動者階級的先進分子的先進性和組織性,群眾只有掌握了科學真理才能改造社會創造歷史。
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歸根結底都是勞動人民勞動實踐為基礎的產物,所以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要從群眾中來到又要到群眾中去,歸納總結提高升華群眾的實踐和群眾的點點滴滴的智慧,再回到群眾中去引導人民群眾共同實踐,要相信人民群眾從來都不缺乏革命的熱情,要相信群眾從來都會最終接受真理,群眾最終最能夠判斷大是大非,最終人民群眾的民心所向決定一切。
所以,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任何人如何英明智慧也必須依靠群眾教育群眾組織群眾爭取了群眾才能有所作為,任何人如果脫離群眾妄自尊大主觀唯心,不過是脫離大地母親的無能可笑的安泰小兒。而人民群眾只有在被本階級的先進分子教育引導中組織起來,才能創造歷史,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
社會主義是要創造超越資本主義的先進文明先進社會。左派不能如同中世紀的農民在幻想空想,形而上拿一些馬列毛社來為自己的空想幻想做一些點綴,膚淺的形而上的認識社會主義認識馬列的種種概念,如果還要繼續過去的愚昧思想思維體制,是一定要脫離文明的方向,脫離人民群眾,是一定失敗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