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上過大學的中國人推動了世界高等教育學的新發展
董忠華
(天津退休工人)
內容提要。
世界高等教育學的最高新發展是由一個沒有上過大學的中國人推動的。這很可能是上過大學的人們所想不到的、不能理解的,甚至是不愿接受和承認的。然而,這是事實。
這一事實足以說明我們中國人在人文科學研究方面現在已經走在世界前面了。現在許多中國人和西方人所認為的“西方要高于中國”的“共識”應該改一改了。
這一推動是通過四個發現實現的。
1.發現理論創新尖子的產生是客觀存在。
2.發現現實世界大學都還不具備培養理論創新尖子的能力。
3.發現阻礙大學這一能力正常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編輯誤國”。(《清華大學校刊》就是其中最有說服力的一例)。
4.發現新思想的產生和理論創新尖子的產生是有規律的。
5.上述發現總和構成了“高等學校怎樣才能培養出理論創新尖子”這一命題的提出。從而推動世界高等教育學的發展開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具有培養理論創新尖子能力的最高發展的新階段。
關鍵詞。理論創新,理論創新質量,理論創新尖子;《清華大學校刊》,編輯誤國;高等學校怎樣才能培養出理論創新尖子,高等教育學的新發展,新思想產生規律,理論創新尖子產生規律,新思想產生規律(新思想產生學)之第一定理,《假如我是清華大學校長》,等等。
理論創新尖子談“高等教育怎樣才能培養出理論創新尖子”命題的提出。
(1)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只能說,理論創新尖子(含頂尖人才、大師)的產生是自然形成的。無論產生在哪一個人群中都是正常的:它幷不一定是高等學校培養出來的。
我們之所以只能是這樣說,是因為:
1.理論創新尖子(當然是指他的研究成果了)的產生確實是存在著的。它的產生確實不是誰想研究就能研究出來的;也不是誰想編造就能編造出來的;也不是誰想培養或指導,誰就能培養指導出來的。所以從根本上說他確實是自然產生的;所以我們說它是自然形成的也確實沒有錯。
2.當然,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上說,我們也應該看到,自然形成的東西也都是有一定的成因的。理論創新尖子的產生——不論他產生在哪一個人群中,也都是有一定的成因的。只是這個成因我們至今還沒有人能研究到,所以還說不清楚。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也只能說他是自然形成的。
3.總之,理論創新尖子的產生是客觀存在的;它的產生確實是自然形成的;但是它的產生又是有一定成因的。但是,由于我們對這個成因還說不清楚,所以我們只能說它是自然產生的。4.結論。綜上,所以我們對理論創新尖子的產生都應該有一個正常的心:如實承認其(他的研究成果)作為理論創新尖子的存在;并對其進行研究——為什么他能成為理論創新尖子——以爭取能培養出比他更高的新的理論創新尖子來。
這好比是體育冠軍的產生,無論產生在哪一個人群中都是正常的,他并不一定非得是體育學校培養出來的。對此,人們都應該有一個正常的心:如實承認其成績作為體育冠軍的存在,并對其進行研究——為什么他能成為體育冠軍——以爭取能培養出比他更高的新的體育冠軍來。
(2)在肯定上述這一前提下,我們也應該進一步看到:
1.就現實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學的總體水平而言,即使某一個理論創新尖子是上過高等學校的,嚴格的說,我們也不能說他是高等學校培養出來的。也只能說他是自然形成的。因為就目前來說,世界高等學校都還不具備培養理論創新尖子的能力——世界高等教育學都還沒發展到這一高度:這集中表現在對新思想產生規律和理論創新尖子產生規律都還缺乏研究和認識。
2.但是,這并不等于說理論創新尖子的產生是無規律可循的。也不等于說世界高等學校的教育水平就永遠會停留在現實這一水平上。只要我們通過研究掌握了這兩個產生規律(新思想產生規律和理論創新尖子產生規律)和具體辦法,把它充實到高等教育學中去。高等教育學就能具備培養理論創新尖子的知識和能力,就能培養出理論創新尖子。
3.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有人有能力提出這一研究命題——“世界高等教育怎樣才能培養出理論創新尖子”。而這一命題的提出,本身就意味著這一研究將把世界高等教育學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并且還是一個最高的發展階段。
4.結論。總之,對于世界高等教育的自身發展來說,我們應該著眼的是它現實是否具備培養理論創新尖子的能力(而不是僅僅是比較所謂的育才排名)。它現實確實還不具備這個能力。而要讓他能具備這個能力,就必須從有人能提出“高等教育怎樣才能培養出理論創新尖子”這一研究命題開始。
(3)據我研究體會,世界上很可能至今還沒有人能明確的提出這一命題,更談不上對此進行專門的研究了。這是因為:
1.創新總是從通過新的實踐總結發現具有足夠研究高度的新問題開始的。
2.現實人們(中西方教育界)通過對世界高等教育實踐的總結所發現的新問題實際上是一樣的——實際上都還只停留在錢學森他老人家所提出的那個問題的高度上——同西方相比,為什么我們中國的高等學校培養不出來頂尖人才?
3.從這個高度出發,只能提出“中國高等教育為什么不能培養出頂尖人才”這個命題。而不可能提出“世界高等教育怎樣才能培養出理論創新尖子”這個命題。而這兩個研究命題的高度是不一樣的,其所得出來的研究結果也必然是不一樣的。
4.從這個(錢學森所提出的)研究命題出發,我們只能得出:要趕上西方高等教育的水平,只能是向西方學習——獨立辦學,自招學生,自聘老師,自授學位,聘請西方教育專家,以至用英語教學,等等。(南科大的改革就是最典型最全面的一例)。
這些學習不能說沒有道理。問題是,除此之外,是研究不出來其他新的東西的——是研究不出來新思想產生規律和理論創新尖子產生規律的,從而也就解決不了“高等教育怎樣才能培養出理論創新尖子”這個問題,以至連想超過西方也很難如愿。
(4).迄今為止,據我研究體會,很可能只有我提出了這一命題,并對它進行了專門的研究。
1.我是在 2002年8月12日 (寫給南開大學招生辦的一封信中)首先開始發現并提出這一問題的:據我所見和研究體會,我們中國以至世界高等學校這幾十年來都沒有能培養出像我這樣的理論創新尖子來。
2我之所以能提出這一命題,首先是源泉于我對自己三十年來理論探索過程的專門總結和研究。
3..我對這一命題的專門研究集中表現在下述新名詞(或用語、作為我自己)的提出上——理論創新(1980年提出),理論創新質量,理論創新尖子;《清華大學校刊》,編輯誤國;高等學校怎樣才能培養出理論創新尖子,高等教育學的新發展,新思想產生規律,理論創新尖子產生規律,新思想產生規律(新思想產生學)之第一定理,《假如我是清華大學校長》,等等。
4.人類社會產生以來,曾經產生過許多理論創新尖子。但他們都沒能通過對自己的研究提出這一命題。人們也都沒能通過對他們的研究提出這一命題。總的來說,就因為理論創新的歷史發展——嚴格的說是人們所接觸到的理論創新的歷史發展——還沒有能達到這一高度:只達到了上述錢學森所提出的(僅僅是通過中、西方大學這二者的比較)這一高度。
5..而我之所以能通過對自己三十年來理論探索過程的專門總結和研究,提出這一命題并對此進行了專門的研究。總的來說,就因為我所接觸到的理論創新的歷史發展(通過我、中、西方大學這三者的比較)已經達到了這一高度:為什么我們中國以至世界高等學校都沒有能培養出像我這樣的(沒上過大學的中國人)理論創新尖子來。
(5)綜上,可以看出,是我這個沒有上過大學的中國人推動了世界高等教育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研究“世界高等教育怎樣才能培養出理論創新尖子”的發展階段。這無疑是高等教育學的最高發展階段了。
當然,這僅僅只是開始進入。至于這一最高發展階段的逐步完善還需要通過我們大家的共同研究來實現。我之所以要寫這些文章,目的也就是為了給大家的研究提個醒,并希望大家能比我研究的更高,作出更大的貢獻。
在這里,我也希望(能見到這篇文章的)編輯能如實的發表這篇文章,以讓大家能夠見到,從而使其能對大家的研究起到這個提醒的作用。千萬不要像《清華大學校刊》編輯那樣不給發表——因為自己學校的人沒有研究到這樣高,就不給發表;從而也使這篇文章最多只能起到供編輯自己做參考的作用,也好不讓別人能研究的更高。用這個方法,來維護自己作為名校的虛假高明——這樣做實在是太自私了。
(6)人貴有自知之明——我的體會(一)。
人貴有自知之明。回顧并研究我之所以能提出這一命題的前后全部經歷,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和大家都應該感謝電腦(博客):是它作為科學(或作為真正的天意)推動了高等教育學的發展。
道理很簡單,因為如果沒有電腦博客:(下只談具體事。不談原理。)
1.我的兩篇理論創新尖子文章(《新社會發展學——暨社會管理結構學的提出》、《馬克思主義實際上也是一門社會基因科學》)就不能面世。
2.三十年來我們中國和世界各國高等學校都沒有能培養出像我這樣的理論創新尖子這一事實也就不會浮出水面。
3.我所提出的“高等學校怎樣才能培養出理論創新尖子”這一命題以及我對此所作的專門研究也發表不出來。
4.是我這個沒有上過大學的中國人,推動了世界高等教育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研究“高等教育怎樣才能培養出理論創新尖子”的發展階段——這一事實存在也就發表不出來。
5.綜上,這樣,世界高等教育學就不會進人自身發展的最高新階段——通過研究,找到高等學校培養理論創新尖子的必循之道和必用之方,從而使高等學校真正成為有能力培養出理論創新尖子的高等學府——就像體育學院成為有能力培養出奧運冠軍的體育學院一樣。
6.總之,如果沒有電腦博客,那么以上這些我所提出來的一系例研究所得,統統都會被《清華大學校刊》這樣的編輯封殺掉,并且誰也不會知道在我們中國曾經出現過這兩件事——我為之所做的研究、和像《清華大學校刊》這樣的編輯對我的封殺。
7.總之,正是幸虧因為有了電腦博客,我的這些研究才能得以面世——即使像《清華大學校刊》這樣的編輯想封殺也封殺不住。所以,我們大家都應該感謝電腦博客,是他作為科學推動了高等教育學的發展。
(7)人貴有自知之明——我的體會(二)。
回顧并研究我之所以能提出這一命題的前后全部經歷,我也深深地感到,我的上述全部研究所得(兩篇理論創新尖子文章、“高等學校怎樣才能培養出理論創新尖子”這一命題的提出和對其所做的專門研究),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本來是可以由我們大學培養出來的人首先提出來的。只因為某個歷史誤會的作用,才變成了由我先提出來了。而這個歷史誤會的形成,實際上只同我們大學校長的個人器識有關。
下仍以《清華大學校刊》為例(部分)說明之:
如果去年《清華大學校刊》編輯見到我寄給他們的理論創新尖子文章,如果他有一點學術上的敏感性和悟性,那么只要他一看我寫給編輯的信、文章的標題、(最多再加上)內容——
1.他就能立即看出這是一篇理論創新尖子文章;
2.他也就能立即看出我們中國以至世界各國的大學這三十年來的確都沒有能培養出像我這樣的理論創新尖子來。
3.“世界高等教育怎樣才能培養出理論創新尖子”這一研究命題就會立即在他的腦子里油然而生。
4.如果他能同意發表這篇文章,并加上一個編輯按,把它(并結合上述內容)介紹給全世界,讓世界各國知道我們中國人在人文科學研究方面現在確實已經走在世界前面了。
5.那么,清華大學現在就有牛可吹了,他完全可以這樣說:理論創新尖子的產生是自然形成的,不論在哪里產生都是正常的;關鍵在于發現——是我們清華大學發現了一篇理論創新尖子文章,這篇文章不僅足以證明我們中國人在人文科學研究方面現在確實已經走在世界前面了,也為世界高等教育學的新發展提供了啟示(高等學校怎樣才能培養出理論創新尖子)——從而不僅為清華大學自己爭了光,也為我們整個中國人爭了光。
6.君不見,在清華大學的歷史上,就有過華羅庚的例子。想當年,清華大學有慧眼識華羅庚。而我也正是沖這一慧眼才投稿給他們的。只可惜,如今他們這一慧眼沒有了。怪誰呢?在我看來,這只能怪校長沒有起碼的器識(發表一篇文章的權力還是有的吧。這里不談原理),所以才培養出來了沒有這一悟性的編輯。
7.所以,我在《假如我是清華大學校長》一文中曾說過:假如我是清華大學的校長,我是不會培養出來這樣的編輯的——我一定要求我的編輯都能做到“把每個人的新思想都及時地無條件地發表出來”——都能有以樂于做每一個人的新思想的伯樂為榮——這一最起碼的學術道德和學術水平。
8.那么,為什么堂堂的現在的清華大學編輯以至校長會沒有這一起碼的器識(慧眼)呢?現實已作了最好的回答——原來清華大學是以能培養出多少個億萬富翁為榮的。而這些富翁對國家的最大貢獻就是使自己變成了億萬富翁,卻使我們普通工農群眾日益陷入了相對的絕對貧困化境地(錢相對的好像是越來越多了,實際上卻是越來越窮了)——以能培養出多少個這樣的億萬富翁為榮的頭腦不論其知識多大是很難有正常的學術上的器識(慧眼)的。
9.愿我的《假如我是清華大學校長》一文能為我們的“高等學校怎樣才能培養出理論創新尖子”提供一些啟示。
(8)總的結論。
總之,世界高等教育學的最高新發展是由一個沒有上過大學的中國人推動進入的。這很可能是上過大學的人們所想不到的、不能理解的,甚至是不愿接受和承認的。然而,這是事實。(寫于 2011-6-29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