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把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齊國強大了,各地諸侯基本都承認了齊國的霸主地位,只剩下楚國不聽號令。齊王準備發兵征服楚國。當時,齊國有好幾位大將紛紛向齊桓公請戰,要求掛帥攻打楚國,但卻遭到了宰相管仲的反對。管仲認為眼下齊軍疲憊,不宜久興兵事,他日夜命人搶鑄銅錢。
一天,管仲派百余名商人到楚國去購鹿。當時,鹿是較為普通的動物,楚國盛產鹿,人們把鹿作為肉用動物,兩枚銅幣就可買到一頭鹿。另一方面,管仲派商人在楚國到處揚言:“齊桓公好鹿,不惜重金購買。”齊國商人開始販賣鹿。開始3枚銅幣一頭,后加價到5枚銅幣一頭。于是楚人競相到山中獵鹿,鹿資源日益短缺,商人又從中哄抬鹿價。一個月后,鹿價漲到了40枚銅幣一頭,這40枚銅幣在當時可以買到5000斤糧食。高昂的利潤使楚國上下變得瘋狂起來,農民不再種田,改行做了獵人;士兵不再練兵,背起弓箭偷偷上了山。
一年之后,楚國國內銅幣堆積如山,但田地荒蕪,糧源斷絕。
管仲又向各諸侯國發號施令,禁止與楚國交易。這下不得了,楚國人拿著大把的銅幣卻買不到糧食,全國鬧起了饑荒,人們四處逃難,楚軍人黃馬瘦,完全喪失了作戰能力。管仲見時機已到,即集合八路諸侯人馬,開往楚國邊境。楚成王內外交困,忙派大臣向齊國求和,割據一方,保證從此聽從齊國的號令。
管仲其實早就洞察了買鹿這件事會引起的連鎖反應,他廣為散布“齊桓公好鹿”的流言,不惜拋出銅幣哄抬鹿價,使楚國人再也無心從事農業生產,從客觀上切斷了楚軍的糧源供給,然后果斷地集合八路諸侯進兵楚國,逼迫楚王臣服。
管仲不動一刀一槍,不死一兵一卒,兵不血刃地治服了本來強大的楚國。
一個出色的人,既要見微知著、因勢利導、未雨綢繆,引導事物向著有利于不斷發展壯大的方向發展;又要防微杜漸,以免不利因素發生連鎖反應,導致爛攤子無法收拾、全局毀于一旦。 (古義)
時下我國經濟處于物價上漲,房地產泡沫,人民幣升值......百姓生活已受到嚴重影響......
對于美國來說,實現全球商品價格的普漲,并不困難,只需增發美元就可實現;美國要在4個月的時間里實現了全球商品價格的迅速普跌,依然是容易的事情——美聯儲只需停止增發美元并坐視貨幣供應量減少到相應的定額,就可以引發全球性的通貨緊縮。代價:雖然幣值的變動決不是微觀經濟制度的建設問題所能夠造成的,但是,美國還是首先整頓了自己的金融資本集團。
當貨幣增發量突然發生變化之時,世界經濟會從一種狀態迅速轉化成另外一種狀態,危機的產生并非是一種狀態的慣性延續,而是兩種不同狀態的快速切換,可造成深度切入微觀經濟領域的全面經濟危機——這就是經濟危機形成的機理。從伊拉克戰爭到俄格戰爭的轉變過程中,世界經濟完成了從繁榮、高漲到蕭條的快速切換,由此,構成了波及全球的經濟危機與美國全球戰略趨勢的全部內涵。
美元發行量是可控指標,并非簡單的匯率所能夠決定的——試問:中國的百姓為什么使用人民幣——因為中國的百姓是中國的國民。今日中國,為何儲備2萬多億美元?難道是美國的附國?小國可以選擇茍且,大國則要面臨分裂——自從中國大量儲備美元以來,臺獨、藏獨和疆獨的勢力日益猖獗,其根源:中國儲備了一個刻意肢解中國的戰略敵國的紙幣——這在人類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可見西方大國的“買鹿之謀”,帝國主義忘我之心不滅啊。
此文希望引國人警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