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逐年走低,大學畢業生“難就業、就業難”越來越成為當下中國社會的普遍共識,也越來越成為郁結在中國百姓心頭的一塊大病。
于是有“高人”就大聲呼吁了:農村的孩子不要去上大學!平心而論,“高人”如此呼吁也未嘗不是為農民著想。上大學是要很大費用的,往往一個農家供養一個大學生就足以將其生活水平降低到解放前了。這還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大學生就業難,不僅就業難,還有大城市的高房價呢,農村娃娃能承受的了嗎?
于是新的“讀書無用” 論一時又甚囂塵上起來。持此論調者認為,既然家里花了重金又賠上了孩子的青春最終又落得個無業可就,真的不如當初不讓孩子上大學。現實生活中又明明擺著幾多生動鮮明的例子:誰誰誰家的孩子就沒上大學,這幾年做生意不是發了嗎?誰誰誰家的閨女也沒上大學,這幾年在外邊打工不也混的有模有樣了嗎?誰誰誰家的孩子大學畢業月工資才兩千多塊,人家誰誰誰家的孩子初中都沒畢業一月都能掙到七八千塊呢!
在新的“讀書無用” 論的基礎上又衍生出“能力大于文憑” 論。“能力大于文憑”有兩層意思,這第一層意思是說如果做爹娘的“能力”有限,孩子盡管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掙到個不低的文憑也未必能獲得理想的工作;而做爹娘的如果有上天入地呼風喚雨的“能力”,孩子就算拿不到像樣的文憑也照樣能得到一份不錯的工作。這是顯而易見的,也是農村人最最服氣也不得不服氣的事實。“能力大于文憑”的第二層意思是不少大學畢業的孩子幾年下來并未怎么混的出人頭地,反倒不如沒什么文憑的孩子在社會上混的有頭有臉,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為什么?有文憑的不一定能力強,能力強的不一定非得有文憑。不少大腹便便的大老板們不是成天腆著肚子牛氣哄哄的吹嗎?甭看咱小學都沒畢業,在咱手底下跟著干的清華、北大的名牌大學生一抓一大把!這也是不可否認的客觀實在,更是“能力大于文憑”論產生、存在的社會基礎。
這么說,“能力”確實大過“文憑”嘍?
胡扯!
“能力”和“文憑”比大小,怎么比?就拿這個孩子的爹娘和另一個孩子的爹娘比?那么,請問,這是比爹娘還是比文憑、比能力?就算是比文憑、比能力,是不是比的也是孩子爹娘的文憑和能力?那么,再請問,你是認為孩子的爹娘中是在城里工作的有文憑的能力大還是在鄉下耕作的沒文憑的能力大?這個答案應該是明確的吧。
“能力”和“文憑”比大小,拿這個孩子的“文憑”和那個孩子的“能力”相比也是反科學的。那個孩子的“能力”和這個孩子的“文憑”不是一碼事,沒什么可比性啊!
真要比的話,必須得有一個統一的參照物才行。普通農家孩子和富商子弟、官僚紈绔子弟所占有的社會資源不同,參照物自然不同,沒有比的意義。即使都是普通農家孩子,但不同孩子的天資稟賦不同,參照物自然也不同,同樣沒有比的意義。要讓“能力”和“文憑”比的有意義、有說服力,必須也只能拿同一個人在有文憑、沒文憑或是文憑高、文憑低的情況下比其“能力”的大小。說白了的話,沒文憑但有能力的人如果有了文憑那么他的能力是不是將成倍的增大?有文憑但沒能力的人如果沒什么文憑的話他將會不會更是一個無才爛用的窩囊廢?
所以如此饒舌的兜了這么個大圈圈兒,無非是在證明“能力大于文憑”論根本就是扯淡。
“能力大于文憑”既然不成立,“讀書無用”也就不成立;讀書既然有用,那么盡管大學生就業難這大學還是要盡可能的上,因為如果上不了大學就業將更艱難。
再回到“高人”的呼吁上面去,難道因為不上大學可以為父母省下一筆不小的開支農村的孩子就“不要去上大學”?難道因為農村的房價還不夠高農村的孩子就“不要去上大學”?難道農村不存在“就業難”農村的孩子就“不要去上大學”?農村的孩子既然可以“不要去上大學”在農村也有房住有業就有錢花,是不是就可以“不要去上中學”、“不要去上小學”甚至可以“不要去上幼兒園”?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嘛!這不赤裸裸的愚民論調嗎?
有人說“農村的孩子不要去上大學”論是對農村人的歧視,我看不僅僅是歧視農村人的問題,更是阻礙社會健康發展不利國民整體素質提高的弱視短見,是對“肉食者鄙”這句上古名言的鮮活注解。
話說回來,“肉食者”提出“農村的孩子不要去上大學”論也未必就說明他們的“鄙”(目光短淺),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肉食者”的目光不僅不“短淺”可能還更“長遠”。經過多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國的高等教育業已從最初的公費“英才教育”改革為今日的自費“普及高等教育”,莫非“肉食者”們感覺到了哪些不妙(不知是否認為老百姓知識多了聰明了)于是乎大聲疾呼“農村的孩子不要去上大學”從而將旨在提高國民素質的“普及高等教育”改為專門為“肉食者”們服務的“精英教育”(不是“英才教育”)?如果真的出于這番奇思妙想,那么“肉食者”可就不是“目光短淺”的“鄙”,而是“卑鄙無恥”的“鄙”了。
當然,老百姓特別是生活在農村的老百姓們產生“讀書無用”的想法也不是不可理解。試想,無論孩子的成長環境、學習環境還是學生家長普遍的受教育程度、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智力投資等各個方面相比,農村幾乎沒有任何一項能和城市相提并論。而唯一可能拉近差距的就是孩子的智力,但是孩子智力的因素又被城鄉嚴重不平衡的優質教育資源分配生生拉開了差距。在多重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對于農村孩子而言,莫說重點、名牌大學,就是弱二本都是奢望了。上不了好大學再沒有好爹媽(有“能力”的爹媽)的農村孩子在當今情況下就業怎能不難?在老百姓的眼里,上大學就不了業這讀書到底還有什么用?在老百姓看來,只花錢不掙錢的大學生和不花錢卻能掙錢的半文盲比起來可不是“能力大于文憑”嗎?特別近年大學生村官的不斷上任更讓本沒有多大見識的老百姓堅信了“能力大于文憑”,上了大學也不過回村當了個芝麻粒的村官,但你這大學生村官也未見得比大老粗村官干得好到哪里去嘛!
應該說“讀書無用”論、“能力大于文憑”論確實是很有市場,尤其在大城市房價已達天價的今天,即使一些收入偏低的知識分子家庭也籠罩著這種無奈、悲觀的氣氛。但是,且不要將看似“合情”的“讀書無用”論、“能力大于文憑”論看做“合理”,無論什么時代都不要懷疑:讀書有用!
“能力大于文憑”從百姓們的角度看是他們在對生活、對未來失去希望的無奈之下編造出來安慰自己、麻醉自己的謊言,從“肉食者”們的角度看則是有目的的輸送到百姓們神經中樞的愚民計劃的精神鴉片。
所以說:能力大于文憑,胡扯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