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遷都:“新中原”PK舊“中原”
作者:知原
一、《南風窗》建議遷都“襄荊宜三角地帶”
南方窗》在2000年、2006年、2007年多次提議遷都,在2000年第10期《北京累了,遷都嗎?》(作者:湯愛民)一文中建議遷都“襄荊宜三角地帶”:
“再過30多年北京將面臨沙漠化的危機……中國未來的新都應選址在哪里?從大的地域來看,新都應選址在長江和黃河之間、漢水流域附近比較適中。通過對不同區域的對比分析,筆者認為:由襄樊、荊州、荊門、宜昌4座城市相圍而成的一片三角地帶可為首選,我們可稱之為“襄荊宜三角地帶”。這塊兩萬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氣候溫和、工農業基礎雄厚、資源供應充足。更重要的是,這一地帶處在中國南北和東西相交匯的地理中心,是聯接華北、西北、西南、華東和中南地區的戰略樞紐地帶,開放性大,四面連通性好,真正據東進西出、南來北往之要沖,其獨特的區位優勢目前全國沒有任何其他地帶能與之相提并論。”
二、另一著名的遷都方案——遷都南襄盆地
在網上可以見到的最流行、最著名的遷都方案是遷都南襄盆地,這是由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和河南省新鄉市民間學者秦法展共同推動的。
秦法展在《作者解讀<中國遷都報告>之一》一文中說:
“過去對中國遷都諸多專家學者只是簡單說說,泛泛談談,沒有上升到理論的層面,上升到國家戰略。本人在集中諸多專家學者提出遷都課題的基礎上,通過兩年多大量的研究加上自己的思考,將這一重大課題進行了比較系統地分析、歸納、疏理、創新,全面、深入、系統地提出和回答了“中國遷都”這一重大課題。2008年2月,我的這一研究《中國遷都報告》一書初步告成,但鑒于她首先是一部書(當時共13篇70節,24萬字),章數多、篇幅長,閱讀不便等諸多因素,于是我將其主要內容壓縮成一篇1.5萬字的《中國遷都南陽動議》的長篇文章,發給了胡星斗教授。該文章受到了胡教授好評,將其改為《中國遷都動議》,于是以我倆的名義在互聯網上發表。該文發表以后,立刻引起媒體和網友廣泛關注,迅速在國內外掀起一輪遷都輿論潮。”
三、中國應認真考慮遷都
北京當前面臨著水資源嚴重缺乏、沙漠化等問題。現在,很多人把南水北調工程看成解決北京缺水難題的良方。但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2020年才能全部竣工,即使到那時北京可分得的水量也不過12億立方米,與缺水30億立方米仍然相差很遠。何況,中線工程流經的河南、河北等省份都是缺水大省,如何分配這些水資源將會大有爭議。現在,中國的沙漠化、荒漠化國土不斷擴大,沙漠離北京越來越近,最近的沙丘離市區僅 70公里。而且,沙漠處在北京的上風口,一遇刮風,黃沙便直撲京城。前總理朱镕基對北京的沙塵天氣一直憂心忡忡,眼看著沙漠在一天天地逼近,他感嘆中國有可能因此而遷都。
如果說中國古代早期定都在河南的鄭州、安陽、洛陽、開封等地,陜西的咸陽、西安等地,是因為這里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自元、明、清三朝定都于北京,則主要是因為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如元、清),以及漢民族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造成的(如明)。新中國定都北京則有接近當時的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之意。但現今這些因素已不存在。
北京地理位置偏北、偏東,易于受到攻擊,也不利全國的平衡發展和統一。北京還是一座純粹的消費性城市,即消費寶貴的經濟財富。遠離富庶的江浙地區和水資源豐富的長江流域,供養極其艱難。古時需要修建京杭大運河調江南的物質,現今則要搞南水北調調漢江的水,正如有人所說,與其南水北調,不如北人南遷,將首都遷往水資源、物質財富豐富的地區。
四、遷往哪里?——“新中原”PK舊“中原”
目前關于遷都后的新都選址五花大門,各地“搶都”之勢一度如火如荼,“搶都”大戰中明顯占上風是中原派。為何偏偏是南陽?胡星斗說,南陽地處中原,是中國南北、東西的分界線,也是中國版圖中心。如果定都南陽,能最大程度輻射全國,有助于開發落后地區,能起到促進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作用。
“中原”主要指河南省,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除了中國南北朝外,皆認為把中原納入版圖的王朝才是中國的正統王朝。中原自古以來就是主導整個中華文明發展的核心地域,是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在地。
但是唐宋以降,東南地區逐漸成為天下財賦之所區,有所謂“天下大計,仰于東南”的說法。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也從“開封——長安”東西向軸線徹底移向江南地區,最終落在“杭州——蘇州”南北向軸線上。文人學者提及“江南”一詞之時,大多指稱的即為東南地區。在歷史上,江南是一個被文人墨客美化了的地區,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在近現代,由于黃河流域的衰落,長江流域的開發,以及海權時代的到來,科技的發展,中國的經濟重心更是集中在以上海為龍頭,以江蘇和浙江為腹地,由東部沿海地帶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組成的“T”字型區域。筆者認為,由東部沿海地帶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組成的“T”字型區域才是今日之中國當之無愧的“新中原”。
由此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主張遷都南陽的以胡星斗、秦法展為核心的舊“中原”派是缺乏歷史發展視野的,其思想還停留在古代。新都的選址應該以“新中原”為視野,并兼顧北方和西部地區。
五、遷都襄荊宜三角地帶的鐘祥為最優選擇
首都的選址是個很重要、很復雜的問題,不僅僅要考慮經濟因素,更重要的是還要考慮軍事安全、地理中心、全國人口重心、資源分布等因素。上海雖貴為中國的經濟龍頭,但位置過于偏東,位于沿海,容易受到攻擊,防守性也不好,萬不可作為首都。與之相隔不遠的南京雖然防守性好一些,也做過首都,但同樣偏東,只利于東部沿海地帶的發展,而不利于中西部的發展。
而襄荊宜三角地帶遠離東部沿海,有利于國家建立軍事上的多重防御體系,要安全的多。毗鄰中國的戰略大后方——四川,進可攻,退可守。又正好處于“T”字型區域——“新中原”的深入內陸地區的部分。中國是海洋國家,但更是陸地國家,遷都于此有利于以上海為龍頭的海洋經濟輻射到內陸地區,也有利于中西部的內陸資源輸送到東部沿海地帶。這一地區又基本上位于中國的地理中心,四面連通性好,據東進西出、南來北往之要沖,有利于節省國家管理成本、地區發展平衡和拉動全國的總體發展,從而有利于全國政治上的團結統一。
而鐘祥又地處襄荊宜三角地帶的中腹,漢水流域的中游,如果說長江起到了貫通東西的作用,那么漢水則起到了兼顧南北的作用。這里水源充足、氣候溫和、資源供應充足,可以作為遷都到這一三角地帶的首選。鐘祥的客店鎮地處大洪山風景旅游區,環境優美,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位置又較高,漢水和長江水淹不到,可以作為中央政府辦公地的選址,中央領導的休閑地。
鐘祥在春秋戰國時稱之謂郊郢,是楚國陪都,明朝是全國三大名府之一承天府所在地,是著名的長壽之鄉、旅游天堂,人杰地靈之地,遷都于此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六、以“水患”之說否定遷都鐘祥是無理的
許多人會以“水患”之說來否定遷都鐘祥或其它一些大江、大河流域的中下游城市,特別是那些大壩下的城市,我認為這一說法是無理的。因為我們只要看看人類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就會知道,人類文明本身就是“依水而生,依水而發展”的,就是在不斷的與“水患”作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因擔心水患而將首都定在遠離大江、大河的地區是荒唐的,北京雖不擔心水患,卻嚴重缺水,需要通過抽干地下水、千里迢迢的南水北調這樣的工程獲取水。正確的作法是把首都定在大江、大河附近的高地,可以就近取水,水又淹不到的地方。
另外,將首都定在大江、大河附近的高地,國家可以投入更多的資金用于治理水患,有利于這一地區的發展。國家可以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防止北京沙漠化,同樣也可以投入更多的資金用于治理水患。水患需要的是治理,而沙漠化更需要的不是治理,而是人類減少對自然的過度開發,讓自然得以自我修復。
七、新都不應建成北京似的超級大都市,而應建成華盛頓似的宜居中小城市
新都不應建成類似北京那樣的集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交通中心等多中心于一身的超級大都市,而應建成像華盛頓那樣的宜居中小城市,僅為政治中心。其他中心可以分散到全國的其他地方,經濟中心非上海莫屬;文化中心可以在鄭州和洛陽選擇,因為中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今日絕大部分中國人的祖居之地;交通中心可以定在武漢,因為武漢是“九省通衢”之地;科技中心可定在西安;軍事工業、軍事科技中心可定在重慶,因為西南是中國的戰略大后方;教育中心可在襄陽、荊州、宜昌三地選擇。
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都之初,著名建筑學家、北京市副市長梁思成先生就建議把首都建設成為類似華盛頓那樣的,風景優美、高度綠化、最適宜人居住的旅游城市;其次,巴基斯坦建都的理念對我們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960年5月24日,巴基斯坦通過了遷都總體規劃,其中特別指出:“首都不應當是工業或商業中心,只應當是首都”,應該把新首都建成“一座花園和花的城市,使全城看起來像一塊美麗的地毯”,即“花園城市”。
而鐘祥的客店鎮恰恰具有這樣的得天獨厚的優勢,風景優美,隸屬大洪山風景旅游區,是最適宜人居住的地區之一。如果遷都鐘祥,個人建議整個漢水流域應盡量少布置大工業,尤其是污染性企業絕對不允許建在這一地帶,應將這里建成類似清江的山清水秀之地。
八、筆者關于遷都鐘祥的思考過程
早在2001年上網初期,筆者曾發表過一篇關于《如果有一天世界統一了,首都應該定在哪兒?》的文章,當年在網上產生了較大影響并由此結交了一些朋友。
2002年,我、鴻鵠和當前漢網的站長李理三人相聚在北京曾討論過中國遷都的問題,我傾向于遷都南京,主要原因是南京靠近中國經濟的龍頭上海,有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相合一的態勢,位于富庶的長江三角洲,是中國“T”字型發展戰略的核心地帶;鴻鵠傾向于北京,并于后來寫了篇在網上流傳很廣的文章——《北京是中國無可替代的天然首都》;李理則說中國定都于以襄樊為中心的十字型的四個角之一最合適,他還說他專門到襄樊考察過。我當時聽了李理的論述說,那不是在我家鄉那里嗎?他說,是的,那個位置比較好。
后來網上逐漸出現了遷都南襄盆地、襄荊宜三角地帶等等遷都論,南襄盆地和襄荊宜三角地帶都屬于李理所說的十字型的四個角。這促使我逐漸放棄了我以前的遷都南京的觀點,轉而思考遷都襄荊宜三角地帶,乃至鐘祥的觀點。現越來越覺得這一觀點合理、正確,隨寫此文以勵同鄉及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個人的一點參考意見。本人的QQ:171550578,歡迎加我探討此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