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1988年五省區部分或全部糧食定量減低的鐵證
——《人民日報》1988年7月11日文章
我早就說過,口口口口帶來的是農業大危機和大失敗,尤其1980年大包干以后。
可是有的人就是矢口否認。我說:“1987年我國人民的糧食定量沒有比1966年到1976年多一斤。價格倒暴漲了。而1988年全國就有五個省區糧食定量減低或變相漲價?!彼麄円膊怀姓J。有人問我,根據是什么?要我提供相關的資料數據。
——這還要什么相關的資料數據?反正自從口口口口以來,到1987年為止,我國人民的定量標準,一直沒有變過,始終維持在六七十年代標準。這是人人親歷的。如果有人認為人民群眾的糧食定量提高的話,那么應該請他提出證據來。
至于價格暴漲,大家都知道,八十年代初以來,就出現了一個“議價”,而“議價”不是價格暴漲是什么?
不過一般來說包括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和1987年前,群眾的糧食定量都是足夠的,大多數家庭都有幾百斤余糧。所以議價對群眾來說,并不意味著買糧食多付錢,但是其他消耗糧食的農副產品,如:豬肉、雞鴨、蛋、魚等大幅度漲價,不能說不和糧食議價無關,所以從百姓這些農副產品的消費中間接地承受著糧食價格暴漲的壓力。
1988年全國糧食大危機,有五個省區,部分地或全面地糧食定量降低,或變相降低。比如山西省全省規定:糧食定量一律縮減為14公斤,超過部分一律自己去買“議價”。這就使得從事體力勞動的群眾不得不多付錢。
某年五月風暴,大口口后,糧票作廢,糧價暴漲。從此在群眾手里的500多億斤糧票就被口口集團賴掉了。據我知道,在1988年我國的糧食倉庫里儲備糧已經少于群眾手里的剩余糧票,如果該年群眾一下子把儲備糧票全部拋出購糧,我國的糧庫將立即空了,糧店將立即斷糧。所以口口廢除糧票就是賴掉群眾手里積儲的余糧。
可以見到,定量減低的五省區是:山西全省、廣東全省、河南新鄉、廣西玉林、福建全省?!度嗣袢請蟆钒l表這篇文章的目的顯然是準備在全國推行。第二年大口口后,糧票就正式作廢,糧價暴漲起來。吃不起飯的就不吃或少吃??杀氖?,當時我指著《人民日報》這篇文章跟許多知識分子說,他們沒有一個人開腔,有的人還氣呼呼的。他們氣的就是被我不幸言中了。根本不愿面對口口口口后,尤其大包干后農業大危機的事實。
壓縮平價糧 實行價格補貼改暗補為明補
我國糧食購銷體制醞釀重大突破
山西、廣東、河南、廣西、福建等省區的一些地區率先進行改革
唐仁健 楊啟榮 (1988.07.11)
本報訊 多年來一直困擾著我國的非商品化的糧食購銷制度,(曹注:看,人民群眾糧食定量已經沒有增加,卻使他們多年來一直受到困擾了,這不表明大包干以來我國農業一直處于大危機中?)今年開始出現松動和變革的跡象。4月以來,山西、廣東、河南新鄉市、廣西玉林市等地,率先進行了以調整利益關系為核心的糧食購銷體制的改革。福建省從6月1日開始參照廣東的做法也進行了改革;還有一些地區正積極根據本地情況,擬定改革方案。以區域突破為特征的我國糧食購銷體制改革的序幕已經拉開。
各地實際情況不同,上述地區改革糧食購銷體制的做法不盡一樣,但都是本著“決策分散,風險分擔”原則,對生產者、消費者、經營者、加工者和國家之間長期形成的舊的利益結構進行了大膽的調整,并在若干方面取得了一致性的共同突破:
首先是在銷售環節上,壓縮平價糧銷售,或提高平價糧銷售價格。山西省除保證城鎮居民定量在14公斤以下的基本口糧、軍用糧、大中專和中學生口糧繼續按平價供應外,工種糧、副食、釀造、糕點、飼料用糧及各種補助糧一律放開,實行改價供應和市場調節,全省共壓縮平價糧銷售6.45億公斤。廣東和玉林則主要是提高銷售價格。
其次是在收購環節上,實行價格補貼,或提高收購價格。廣東省規定在“三掛鉤”政策不變前提下,對合同定購稻谷給予每50公斤5.84元的生產資料價格補貼,即把定購價提高到每50公斤25元的水平。玉林市規定每50公斤稻谷收購價提高2.41元,農民可選擇實物或現金形式的生產資料差價補貼6元,即把定購價格提高到28元。山西糧食定購價沒提高,把“三掛鉤”物資折價為每50公斤2.3元直接補給農民。
第三,在補貼方式上,改暗補為明補。在這次改革中,為了保證消費者的利益不受損害,各地區都增加了補貼,并由暗補改為明補。
第四,在資金負擔上,實行企業財政分級負擔。
從已經實施糧食購銷體制改革的地區總的情況來看,改革措施基本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承認。盡管有些地區的局部范圍一度出現過搶購糧食的現象,但由于政府加強了對市場的調控管理,糧食部門增加了糧食庫存,平抑了市場,震動沒有預想的那么大,局勢基本保持平穩。在理順糧食價格關系方面前進了一大步,財政補貼大幅度下降?;旧献龅搅俗屔a者、消費者、經營者、加工者和國家都滿意。當然,各地改革糧食購銷體制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完善。 (唐仁健 楊啟榮)
什么暗補明補全是巧取豪奪,物價上漲,賴掉群眾手里的存糧才是真實。至于社會各界是否承認,局勢是否平穩?大家知道,第二年發生了五月風暴,口口對之以六月大口口。五月風暴的原因就是:大多數群眾感到物價漲得難以承受了,而官倒、腐敗、經濟犯罪猖獗。消費者的利益是否得到保證,這也是有目共睹的。
歷史的真相是無法長期掩蓋的,包括經濟數字,即使肆無忌殆地篡改,時間長了還是要露出真相來的。所以,一方面我們可以從他們公布的數字中得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我國的經濟大發展的結論。另一方面也要知道,這些數字是極不老實的。以糧食為例。據說1976年產量5726億斤,實際上還要大。據我判斷,1976年至少生產了5900億斤糧食,很可能已經超過了6000億斤。這樣我國從1966年到1976年,十一年里,糧食平均年遞增應該超過4%,即使按照5726億斤計算,也有3.6%。這是極大的高速增長?,F在即使根據他們大大夸大的數據,和大包干前的1979年比,不到2%,實際不到1%。這是極大的危機。對于1976年糧食產量,我們還可以匯總他們提供的各省市區的產量看出顯然被縮小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