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歷史頻道于2011年4月18日發表了題為“教科書以外的真相:‘舊中國’真是一窮二白嗎?”的第1期專題(以下簡稱“舊”文)(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special/jiaokeshuzhenxiang1/),文章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現行教材提及這段歷史時存在著問題——在‘新中國’工業起步之前,中國真的是‘一窮二白’嗎?”文章列舉了中國自洋務運動到解放前的種種“成就”,比如甲午戰爭前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平遠”號炮艦、甲午戰爭前后江南制造局制造的120mm、150mm口徑艦炮、1919年8月制造的中國第一架雙翼水上飛機“甲型一號”、1920年江南造船所“萬噸級”蒸汽輪、1931年奉天制造的“民生”牌汽車等以及“中國火柴大王”劉鴻生、實業家周學熙等等,來說明“舊中國”并非一窮二白,并以毛澤東定調“一窮二白”為由,武斷的提出中國的“工業成就由政治需要決定”這樣的結論,這樣的所謂“揭示真相”,其實完全是偷換概念的誤導。“舊”文上述提到的所謂“成就”和新中國成立后的工業化生產根本就是兩回事,根本是不能相提并論的。本文以“工業化生產”的概念,來駁斥“舊”文的謬誤。
首先我們來看什么叫“工業”(industry)。我還是給出“百度”上的說明:“工業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產物,經過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現代工業幾個發展階段。在古代社會,手工業只是農業的副業,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工業是指采集原料,并把它們在工廠中生產成產品的工作和過程。”這樣的描述比《詞海》、《現代漢語詞典》中“工業”條目中的解釋更加清晰準確,因為這樣的描述把過去只是農業中副業的“手工業”與現代的工業化生產的“工業”區分開來了,也方便大家查證。自18世紀西方工業革命后,由原來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逐步轉變為機器大工業,這樣使得工業最終成為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一個獨立的物質生產部門。而且,工業化生產并不是有幾個或幾十個人甚至更多的人,買一些機器組織生產就是了,而是要有充分的計劃組織和系統管理,進行按照工業化生產規律的系統生產,并達到一定的規模,這樣的生產才叫做“工業化生產”。事實上,解放前中國民族工業都達不到這樣的水平,還沒有完全脫離手工業生產模式進入到工業化生產的模式,“舊”文中所列舉的例子就已經說明了這些問題。
從我從事近40年工業化的生產和研究的角度來看,也從我對父輩、前輩親身經歷的敘述了解上看,我認為毛澤東先生所說的“現在,我國又不富,也不強,還是一個很窮的國家。我國是個大國,但不是富國,也不是強國。飛機也不能造,大炮也不能造,坦克也不能造,汽車也不能造,精密機器也不能造,許多東西我們都不能造,現在才開始學習制造”的表述是準確的,這里毛澤東先生是站在當時的工業化生產和建設一個工業化國家的戰略高度來看待問題。從這個角度看,“舊”文中提到的小學政治教材、初中歷史教材、高中歷史教材等的描述也是準確的,不存在任何誤導和掩蓋。這里的“飛機也不能造,大炮也不能造,坦克也不能造,汽車也不能造,精密機器也不能造,許多東西我們都不能造”,是從工業化生產的角度來說的,“現在才開始學習制造”,也是說現在才開始學習工業化生產制造。其實“舊”文的作者就是在偷換這樣的概念進行詭辯。
事實上,我們從來不否認“舊中國”能夠制造許多東西,比如能生產火柴、肥皂、毛巾、汗衫、味精等日用品,能紡織棉紗、洋布(這里還是用“洋布”,說明是用西洋機器紡織布匹,以區別中國農村用手工織布機紡織的土布)等,可以煉鋼和生產玻璃以及某些化工原料等,可以制造鍋爐、皮帶車床、牛頭刨床等工業設備,甚至可以制造一些槍支和彈藥等,比如“漢陽造”、“中正式”步槍等都是舊中國仿制國外的產品,而且在上世紀30、40年代,諸如上海的民精車床、三角牌毛巾、冠生園食品等品牌已經在東南亞享有聲譽。事實上,中小學教材上也并沒有否認這些事實,也提到了解放前的中國民族工業,我查閱了“舊”文中提到的高中歷史教材《必修2》,上面也給出了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平遠”號炮艦的照片,并說明是福州馬尾福州船政局制造的。
但是,“舊中國”能夠制造的東西,和新中國能制造的東西,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如煉鋼,其實煉鋼中國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會了。春秋戰國時期,“鋼”(這里還是用“鋼”,以區別“生鐵”,不是概念錯誤或筆誤)制的兵器已經得到廣泛的運用,達到了上百萬人使用的規模,難道我們能說中國在2000多年前已經有了“煉鋼工業”嗎?不能!盡管在清末中國已經成立了諸如漢陽鐵廠這樣的煉鋼企業,但和解放初期世界上大工業生產的煉鋼企業相比,那只能算作是“作坊”,遠遠落后于世界水平(咱不說“世界先進水平”)和中國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又如民生牌汽車和解放牌汽車的生產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40年代美國的“福特模式”開創了現代大規模工業生產的模式,民生牌汽車的生產僅是在一般零件的制造和手工組裝上,沒有跳出手工業生產的模式,而解放牌汽車的生產已經基本達到了大規模工業生產的水平,因此稱它為中國第一輛(工業化生產意義上的)汽車是準確的,不存在任何誤導。
這樣的理解其實是很平常的。就是現在,我們將一些主要的汽車或轎車零部件交給某個汽車修理廠,請它協助制造些一般的零件,照樣可以制造出一輛像樣的汽車或轎車出來,這樣的工廠我們能稱它為汽車制造廠嗎?這樣過程我們能稱為汽車生產嗎?不能!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再如“舊”文提到了1920年上海江南造船所建造的“官府”號(Mandarin)等“萬噸級”蒸汽輪、1958年大連造船廠建造的“躍進”號萬噸級貨輪和1960年江南造船廠建造的“東風”號,并以此為例,來說明中國的“工業成就由政治需要決定”,這樣的說法完全是毫無根據的憑空臆測。從“舊”文的表述來看,當時中國大陸媒體稱“躍進”號為中國制造的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東風”號為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并沒有什么錯誤,只是“舊”文只強調了“官府”號和 “躍進”號、“東風”號的噸位,而故意遺漏了它們之間在性能上的巨大差別。據《江南造船所紀要》記載,“官府”號等四艘輪船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歐戰正處劇烈之時,美國政府缺乏運送艦船,來不及制造,又因中國為協約國之一,要求出力代為趕造,以盡協同助戰義務。當時制造的圖紙、材料、制造方法等均由美國提供,原計劃在1919年3月安裝龍骨,但由于運送鋼料的美艦延期,且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方不急于中方交船,故“官府”號拖至1920年6月才下水。而且當時世界上已經開始建造柴油機輪,“官府”號等四艘仍均為蒸汽機輪,其它的機械化、自動化控制程度不詳。盡管《江南造船所紀要》稱“本所自承造美艦工程后,營業日見暢旺,各處商輪來所定造、定修者陸續不絕,如美國運輪部太平洋公司、提督公司、大來洋行,凡商輪開駛來華,遇有應行維修之處,必向本所估修。此足見本所營業前途大有日漸發達之趨勢也。”但自“東方”號(Oriental)于1921年12月21日竣工后,江南造船所再也沒有制造過“萬噸級”貨輪,直到1960年它的“后身”——江南造船廠才開始制造萬噸遠洋貨輪。難道在這之后的30多年里世界上或中國不需要萬噸級貨輪嗎?!!
而新中國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躍進”號,是由前蘇聯專家幫助設計,大連造船廠建造的,采用當時最新的技術裝備,動力采用13000匹馬力的柴油機,每小時18.5海里,船上裝備全套機械化、自動化、電氣化設備,達到了當時國際先進水平,是真正意義上制造的萬噸級貨輪。從船臺鋪底,到船體建成下水,只用短短58天時間,其船臺周期記錄是世界的創舉。從此中國步入了萬噸級貨輪正常化生產的過程,之后中國制造的萬噸級及以上的遠洋貨輪源源不斷地被中國各造船廠制造出來,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造船大國,因此稱“躍進”號為中國制造的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東風”號為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并不為之為過。如果我們不論船的制造水平和性能,僅看船的載重量的話,那么明代鄭和下西洋用的“寶船”,才是中國制造的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完全自行設計制造),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不止4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比“官府”號的長130.76米、寬16.76米更長更寬,根據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來看,鄭和“寶船”的載重量肯定超過“官府”號。由于當時沒有“載重量”的概念,我們無法知道該船確切的噸位。
下面再談談“甲型一號”飛機。“甲型一號”為雙桴雙翼水上飛機,即以雙桴為撐體,通過水面滑行而升空的飛機。機身為木質鐵架結構,發動機購自美國,飛機總重量1055公斤。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1號(試飛高度為3米),當時萊特兄弟等三人就能制造出一架飛機,而中國曾經生產的十幾架飛機和萊特兄弟制造的原始飛機性質幾乎是一樣的,最高時速只有180公里(見福建省情資料庫·地方志之窗·馬尾區志),這樣的“轟炸機”,除了對付紅軍外,根本沒有其它用途。自上世紀40年代,飛機進入了噴氣式時代,飛機制造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到1949年時的飛機和“甲型一號”飛機根本就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兩回事!“舊”文作者不要故意混淆!所以說“飛機也不能造”是恰當的。
關于“中國第一輛蒸汽機車‘龍號’”,2006年已有網友提出異議,大家可以自己去查閱,我在這里就不再重復了,以節省篇幅和大家的視力。
關于“晚清與民國:可造槍支大炮軍艦飛機”、“抗戰時國民黨武器自給”我也不多說了。晚清制造的仿德國的毛瑟槍,不但質量差而且比進口的還貴,造船也是同樣,造1艘船花的錢可以買世界上2艘多最先進的船,至于“江南制造局就成功量產了120mm、150mm口徑艦炮”,到底“量產”的年產量多少,“舊”文并沒有說明。而抗戰時國民黨武器完全靠美國和愛國華僑的支援,大家是知道的。美國支援這件事,宋美齡功不可抹!后面的“還造出半自動步槍、戰斗機、轟炸機、運輸機等裝備”,完全是在胡說八道!文中一機部部長趙爾陸的話又是誤導,這并不說明閻錫山的兵工廠能生產沖鋒槍,且質量好,只說明當時我們兵工廠生產的沖鋒槍擊針質量不好,打十幾發子彈就斷了(說不定閻錫山兵工廠生產的步槍打二十幾發子彈就斷了)。
我認為,“舊”文中提到的小學政治教材——《品德與社會》6年級上冊中的“在舊中國,我國的工業相當落后,很多東西我們都不能自己制造,只能用外國人制造的產品,甚至連火柴、鐵釘都要從外國進口,因此在這些物品的名稱前面都加了一個‘洋’字”說法也是基本恰當的。“舊”文自己也承認劉鴻生創辦的“鴻生火柴公司”1930年時年產銷量才占全國的22%,1934年又兼并了長江沿岸7家火柴廠,成立了大中華火柴公司,年產火柴15萬箱,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火柴公司。按這樣的產量計算,當時中國人年平均只有0.000375箱,每箱1000盒火柴,那每2.6人一年才能用一盒火柴,根本滿足不了需求,因此說“甚至連火柴都要從外國進口”并沒有錯。
文章還提到解放前共產黨也能造槍造炮。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被稱為“中國的保爾”——吳運鐸先生的自傳《把一切獻給黨》,其中就講述了共產黨造槍造炮的過程。當時條件十分艱苦,制造的槍彈、手榴彈、槍榴彈、槍榴筒,定時、踏火等各種地雷,甚至37毫米平射炮,都是通過手工或自制的土設備制造的,定時裝置也是采用土方法,完全就是手工作坊的制作。而東北的軍事工業是日本二戰時遺留的,共產黨也缺少管理和制造的經驗,因此,毛澤東說“開始學習制造”,是對的。
“舊”文導語稱:事實上,在中小學課本上,我們就曾讀到這樣的內容:“舊中國”一窮二白,工業落后,連火柴、鐵釘都要從國外進口。那么,“舊中國”數以百萬計的工人階級究竟在做什么?
這樣的問題回答其實很簡單:“舊中國”雖然有數以百萬計的工人階級,他們不是外國人開的工廠里工作,就是在現在看來如同作坊或修理廠一般的中國民族工業工廠中工作,由于舊中國機械化程度低下,還有更多的工人干得是苦力等體力或手工勞動。從18世紀西方工業革命的角度來看,盡管這些人也是工人,但和西方機械化生產工業的工人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而有技能的工人十分稀少,如鳳毛麟角,根本無法滿足工業化社會的需求。
從“舊”文的口氣來看,決不像是憤青一類的人寫的,完全像自喻了解西方,“愛學習又不自以為是”,時常“教導”別人學習西方的自由派一類的人寫的。令我十分困惑不解的是,照道理自由派完全應該比其他人更清楚西方的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生產方式,更清楚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和成果,更不會將舊中國那還沒有完全脫離手工業生產方式誤解為工業化生產,更應該知道舊中國確實是一窮二白,只有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才逐步步入了工業化生產的進程,而決不會寫出像“舊”文那樣完全違背科學定義,違背事實的顛倒黑白的文章。而且,從我收集的材料看,作者確實打著“真相”的旗號,采取了模糊構造、性能,回避生產方式和產量,偷換定義和時代背景等手法,給讀者錯覺和誤導。事實上“舊”文的作者才真正是在以政治需要決定“真相”。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