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向領導干部大力推薦閱讀書籍——《幸福的方法》(譯者:汪冰/劉俊杰)。昨日逛書店,發現一些書店也正極力地向讀者推薦這本書。這是一本什么書?為什么要大力推薦,筆者不免為此好奇,認真翻閱了一下。
原來這是被稱為當今最火爆“幸福課”的主講師、哈佛大學泰勒•本- 沙哈爾 博士撰寫的全球暢銷書《幸福的方法》。該書稱,幸福快樂的奧秘就在你自己手中,在于你的視角、你的理解、你的心態、你的選擇,換一種視角生活,以積極戰勝消極,學會“自我幫助”,你會發現離幸福更近一步。并揚言,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按書中的方法去思考和堅持練習,比如冥想等等,你便開始踏上了獲得持久快樂、幸福和滿足感的旅程。
筆者認為,作為一部心理學研究讀本進行宣傳,解決人們生活中的煩擾和不幸福感或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以大事宣揚、推薦于我們的黨政機關、灌輸于我們的廣大群眾就狠讓人匪夷所思了。
試問,廣大人們群眾、買不起房、有病無錢醫治、孩子上不起學能否通過積極的心理調整獲得“幸福”?社會的兩級分化、公平失衡、普通百姓基本權利得不到維護、人格尊嚴得不到尊重,人民幸福感從何而來?能否通過學習、冥想來獲得持久快樂、幸福和滿足感?顯然是否定的。那么我們的媒體和黨的領導干部大力宣揚、推薦所謂通過積極的心理調適獲得幸福的方法又為何?該書的譯者之一 汪冰 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隨著改革的深化,社會轉型的加劇,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人們似乎越來越多地出現了浮躁情緒和心理失衡。于是我們看到了,弱勢群體抱怨生活不公,部分人甚至出現了強烈的仇富情緒……。”同時他也沒忘了指出,“部分成功人士鼓吹個人奮斗,認為成功全憑個人努力,絲毫沒有看到社會所提供的機遇,故而對他人和社會不講回報,對弱者感情冷漠。以成王敗寇的實用主義哲學來衡量人生,導致成功者的冷漠和自大,失敗者的憤怒和抱怨,這種情況對于社會各階層人的心靈都具有損害作用……”似乎譯者是在從心理學研究角度,為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提供良方,如果是,難道博士不知道心理因素只是人們不幸福的表象,其根源還是社會矛盾的結果嗎?但是,我們還看到 汪冰 博士引用國外研究數據來探討人們不幸福的原因:“環境對幸福感的影響只占10%,是否幸福,40%取決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50%受遺傳因素影響。”就是說,在他看來,人們的不幸福不要怪環境,不要怪社會的不公,要怪就怪我們的主觀努力不夠,怪我們自己的DNA不好,或者說我們沒有一個好的父母。不難看出,《幸福的方法》是一部故意回避社會矛盾,要人們自我進行心理調節,自我安慰,自尋樂趣,自感滿足的書籍,是與當下所謂政治精英們安撫窮人們聽天由命、保持心態平衡,放低期望實現“幸福公式”的論調如出一轍,充分暴露了譯著者新資本主義愚弄勞動人民的嘴臉。
就這樣一本故意混淆是非,回避社會矛盾,要百姓從自慰、自淫中尋求幸福的書,有人卻極力推薦,真讓人百思不解。是期望廣大群眾把貧窮、基本權利、尊嚴得到不維護和尊重的不幸福歸咎于自身的素質、遺傳,不再仇富的結果呢,還是能讓新資本家、富二代們不再對人民群眾剝削、冷漠,從而使社會和諧幸福了呢?是要王斌余討薪,政府、司法部門沒能予以支持之后應該自己反思、默默承受,絕不應最后舉刀殺人呢,還是要張妙被撞后應該自認倒霉,絕不該不要臉記人家車牌以至于被死掉呢?把一個資本主義學者的所謂“幸福的方法”推薦給我們黨的干部,如果是為從心理上調適我們黨員干部們的幸福感,那么是否忘記了作為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才是自己真正的幸福觀?如果是為百姓幸福謀方法,那么是否在回避中國現實的“民生”問題?是否在模糊只有通過解決社會差距過大,腐敗和嚴重不公,營造公平、和諧的社會氛圍,緩解和消除人們的心理不平,才能真正讓群眾體驗到真正的幸福這個簡單的道理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