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紅色文字為茅于軾的原話。)
茅于軾(1929年1月14日-),中國江蘇南京人,經濟學家。
茅于軾1950年畢業于交通大學,后分配到鐵道部門工作,1958年被劃歸為右派分子,下放到大同機車車輛廠勞動。茅于軾1985年出版《擇優分配原理》一書,1993年參與創辦美福特基金贊助的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任所長、理事長,現為理事長、常務理事。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劉曉波發起的呼吁中國民主化的《零八憲章》的簽署者之一。
其父茅以新是鐵路機械工程師,其伯父茅以升是中國著名橋梁專家。
茅于軾作為一名體制外經濟學家,發表了不少批評政府政策的言論。
2008年圣誕節前夕,在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贊助下,茅于軾在一次座談會上提出,溫家寶提出的“18億畝耕地紅線”并非是不可逾越的,引起了爭議。新華社第二日也發表評論文章進行抨擊。批評者認為該言論有為美國農產品打開中國市場的嫌疑。
茅于軾撰文提出:糧食危機、土地危機、能源危機、水危機統統都不存在。 提出如下觀點:
“中國人,既然徹底解決了糧食問題,現在相當一部分人不是愁沒有糧食吃,而是吃得太多,需要減肥了。而且中國從1999到2003連續五年因為糧食吃不完,放在倉庫里要變陳化糧(已經變了不少),不得不賠錢出口。為什么要賠錢?因為世界市場上糧食也是太多,價錢比國內還低。全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糧食危機。 ”
“ 因為糧食已經不是問題,完全沒有必要死守住耕地面積。順便說一句,由于對耕地的過度保護,耽誤了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房價飛漲,也與此有關。 ”
“ 水和石油稀缺的程度在上升,價格在上漲。這用不著著急。如果稀缺而不漲價這才要著急。我們的問題正在于此。既稀缺又不想讓它漲價。結果肯定是供不應求,市場上買不著,當然出現危機。如果讓它自由漲價,就會有替代辦法出現。比如用風能發電,用電作動力開汽車。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塊石油。現在之所以沒有這樣做,就是因為石油價格還不夠高,替代不合算。事實上替代的辦法多不勝數,我們可以用酒精開汽車,也可以種菜子油轉變成柴油來開汽車。用注入高壓高溫蒸氣的辦法提高油田的采收率(現在的采收率一般只有35%左右),還有注入二氧化碳、注入氮氣等等辦法。總之有幾千種辦法解決石油不足的問題。只要石油價格漲得夠高,這些辦法都能夠起作用。 ”
“ 既然糧食危機、土地危機、能源危機、水危機統統都不存在,為什么有那么多專家都說危機確實存在呢?原因有二:首先因為各方面的專家未必都懂經濟學,真正懂得經濟學的人不會被這些危機所嚇唬住的;其次這和本人的職業利益有關,糧食專家強調糧食有危機,自己可以得到重用。”
2009年5月21日在云南開遠答聽眾問:"水果可以替代一部分糧食,大家多吃一點水果就能減少對糧食的需求,所以水果和糧食之間也存在著替代關系。這就使得耕地面積和安全之間的關系更具有彈性。我們可以選擇多吃水果,進口糧食,多施肥多灌溉等等各種方式來代替耕地。所以耕地面積和糧食安全之間不存在任何固定的比例關系,18億畝耕地紅線是不必要的。"
2009年,針對擔心中國糧食如果依靠外國進口可能帶來的地緣政治壓力,茅于軾非常有信心的指出經濟學理論可以實現效能最大化。提出如下觀點:
“有人擔心把性命攸關的糧食供應交托給進口,非常不保險。萬一人家不賣了,豈不是出大問題。其實市場買賣是非常安全的。如果沒有外來的干擾,雙方出于各自的利益考慮,決不會無緣無故地停止交易。相反,倒是爭著要把買賣做成,唯恐被別人把生意搶走了。”
2010年,針對美國對人民幣匯率實施升值壓力,茅于軾指出經濟學理論中存在理想化的最優匯率。
“ 最妙的是,這樣的匯率不但對我方是最優,同時對對方也是最優”“這個結論告訴我們,不存在損人利己的匯率,也不存在損己利人的匯率。匯率只有兩種,即利人利己的匯率和損人損己的匯率。”“認為對方迫使我們調整匯率是出于對方的利益考慮,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如果不利于對方必定同樣不利于我方。我們也不可能制定一個使對方受損自己得益的匯率”。 ”
2009年3月7日,茅于軾在廣州中山大學發表題為《幾個有爭議的政策問題》的演講,在接受采訪時主張要改變國富民窮的現狀,必須向民眾開放壟斷行業;主張中國的房地產的土地和資金全部市場化;由于經濟適用房敗壞社會風氣,主張建只設公共廁所的廉租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