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勞動節,我想起他們
張翠容
“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留在,在那時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離去,請把我埋在這春天里。”
一首由內地歌手汪峰演繹的歌曲《春天里》,由兩名農民工翻唱,反而令這首歌充滿血肉,照出農民工的無奈,道盡了農民工心底里的一番話。
五月一日,勞動節又快到了,我不期然想起他們,還有跑往國外打工的農民工。他們未及享受春天的媚美,夏天卻不經意來臨。
專門研究中國農民工的香港理工大學社工學系教授潘毅,以及她在北京大學的團隊,最近終于出版了一本書《大工地上:中國農民工之歌》(《國際先驅導報》第578期曾有報道),我早已引頸以待。
去年曾有機會跟著潘毅的團隊走訪北京偏西北一個大工地,親身觀察他們在工地上與農民工的工作,驚訝于有如斯一位香港學者和她的內地研究人員,可以這樣深情地走進農民工的生活里,體味他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卻又不失研究學者的一雙冷靜眼睛。
究竟冷與熱應該怎樣拿捏呢?比記者報道更深層次的,就是學者的理論功夫,潘毅等人寫來軟硬兼施,讓讀者投入其滿載情感的文字故事里之余,仍能保持批判與省思。
如果我們關心中國的命運,便不得不也關心農民工的命運,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繁榮也是用他們的一雙手打拼出來的。我們只關注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新的中產階層如何形成;可是,我們又有沒有看到,農民工作為中國新工人階級的出現,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
急促的發展把我們卷進一個新時代,中國被視為世界大工地,在現代化、城市化下,農民從鄉村到城市的工地上打工,在分包勞動制和城鄉戶籍制度下成了“農民工”,他們既不是農民也不是工人,幾乎沒有任何受法律保障的身份,得不到作為工人的基本權利。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國從封建走向共和,中產階級高喊:自由萬歲。但中國最底階層的聲音在哪里?
我們聽到了嗎?就在《大工地上》。
去年一個富士康的跳樓潮,我們才驚覺三十年的開放改革有哭聲。可是,討論熱了一陣子,又歸于沉寂。中國大工地上的沙塵依然滾滾,隆隆聲音繼續震耳欲聾。《大工地上》一書把我們的視線拉回農民工身上,叫人不要忘記;更何況作為香港人的作者潘毅,她所代表的就是香港人在中國內地大工地上的一道鵲橋,好讓農民工模糊的面貌在香港得以被看見。
香港在分享中國改革三十年成果的同時,不應漠視背后默默播種耕耘的農民工。但,我們偏偏對這個階層知道最少。
記憶所及,內地有好幾位作家寫過中國工人的作品,可是,香港人詳細書寫中國工人現況的書籍,仍是鳳毛麟角。
在中國內地,農民工的身份是非常特殊的。我們甚至不太了解“農民工”是怎么一回事,只知道每當走過中國各大城市的火車站,總會看到一群又一群密麻麻農民樣子的人,或疲累地蹲在地上,或漫無目的站在車站附近,頭發油滑、皮膚黝黑、衣服破舊,一雙鞋子也差點兒踏破了,口中操著土話。我們下意識地與他們保持距離,又或心中帶點恐懼、厭惡,繞道而行。
《大工地上》還了他們一個公道,首先讓他們的身份以正視聽。為什么他們總擺脫不了農民這個身份?正如前述!中國的戶籍制度令他們永遠被釘在農村的印記上,他們建設城市卻無法享受城市生活,他們成為城市重重迭迭的孤影。
“南柯一夢三十年,放下左右逢源。都說你真美好,風有風的風骨,雨有雨的輕泣。輕輕的你倒下,夜夜守護家鄉的星空,不帶走一分工錢。”
借《大工地上》,讓農民工走到香港人的面前,他們的聲音如雨水打在我們的心房,特別在五月一日這個勞動節上。
2011-05-0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