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后工人階級的雇傭化貧困化無權化分散
-----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系列文章之三
-----原中華全國總工會劉副主席
改革開放后工人階級喪失了主人翁的地位,變成了雇傭者,逐漸的貧困化分散化,工人階級的領地地位更沒有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人階級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方面起著主力軍的作用。目前廣大職工創造的GDP占全國GDP的比重為72.1%。
1978年,全國在職職工總數為1.2億多人。2000年,全國在職職工總數2.7億人。加上農民進城長期務工以工資收入為生活主要來源的7000多萬人,工人階級隊伍已有3.5億人,占城鄉從業人員近一半。這對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社會政治生活,都有著重大意義。
工人階級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都有了比較大的提高。工人階級大部分成員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經過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工人階級,主要是產業部門職工的狀況有了深刻的變化。
一、雇傭化:
目前,約有一億職工在私營企業、個體經濟、“三資”企業等各類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就業。黨的十三大指出,職工在私營企業勞動是雇傭性質的。
鄉鎮企業中,有的名為集體,實為私營,這樣企業的職工也是雇傭性質的。
國有企業如何?對國有企業的改革,實行了小賣大股。
一部分中小國有企業賣給私營企業主,變為私有企業;
一部分實行經營者持大股。
2002年8月7日 ,浙江工人日報刊登一篇新華社記者的國有中小企業改制調查《“新百萬富翁”震蕩大江南北》。調查指出,在日益深化的國有中小企業產權改革過程中,“經營者持大股”正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改制方式,受到各地政府和企業廣泛推崇。通過多種多樣的購股方式,一批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在“一夜之間”擁有了數十萬、上百萬、甚至千萬元的股份,形成一個特殊的“新百萬富翁”社會群體。
這樣的企業經營者,有的是通過向親朋好友借,有的以個人資產作抵押向銀行貸款,有的以現金購買。此外,更有當地政府從財政收入拿出一部分錢借給經營者,或政府獎勵經營者一部分技術或管理要素股,虛擬入股,持大股的經營者都未出錢或只出了一小部分錢。有的是經營者和職工購買企業時自己出了一部分錢,然后動用職工工資節余基金配股。
國有中小企業經過改制,職工也改變了原有的地位,成為雇傭勞動者或實質上具有雇傭的性質。
國有大型企業改為股份制,有外商和私營企業主入股,國有股部分強調企業經營者是產權代表,企業經營者持有股份,并實行年薪制,年薪所得高于普通職工的十幾倍、幾十倍、以至百倍以上。在這樣的股份制企業中的職工,勞動也帶有雇傭的性質。
二,貧困化:
比之于私營企業主、外商投資者、個體經營者和為他們服務的知識分子上層,工人階級的生活改善是有限的,是相對貧困的。
統計表明,1978年沒有私營企業,到2001年,私營企業達到202.85萬戶,擁有注冊資本18212.24億元,其中注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上的2.3萬戶,億元以上的383戶,雇傭職工2253.03萬人。私營企業主和外商投資者資金積聚的重要來源,正是無償占有職工的剩余勞動。
《中國教育人力資源問題報告》報導,1995年——1999年的制造業,每個勞動力的成本,中國是729美元,相當于美國四十分之一、日本的四十三分之一、韓國的五分之一、泰國的四分之一,甚至比印度還低。還有材料反映,中國制造業的工資水平每小時不到60美分,遠遠不到40個便士,還不到英國最低工資的十分之一,不到英國一般性工業部門工資的二十分之一。私營企業能夠發展起來,外商投資者愿意到中國辦企業,重要原因是低廉的勞動力成本。
職工相對貧困,勞動條件和工作條件也差。一些私營企業和“三資”企業勞動時間長達十小時以上,工資很低,還時常遲發、欠發,安全條件很差,有的還沒有人身自由或人格受到侮辱,工傷事故或幾十人死亡的事故時有發生。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招用農民工的單位,勞動條件和生活條件極差,用農民工的話說,“起的比雞還早,干的比牛還重,吃的比豬還差……”。
工人階級中還有一部分處于絕對貧困狀態,即最低的生活水平也難以維持。這有兩種情況,一是只有最低工資收入和最低工資線以下的收入;一是雖然收入超過最低工資線,但家人有大病,或遇到其他災害,生活過不下去的。絕對貧困的職工有多少,可以從一個數字作出推算。全國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053萬人,還有漏保的,實際的數字會比這個大。他們維持一日三餐都很困難,更難以承受子女上學、看病買藥、住房的負擔。在他們那里,就發生過賣血、自殺等情況。
近年來職工的貧困,是以失去勞動和工作條件為特征的。除去社會上失業的,還有大量職工下崗。1998年以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達2700萬人。此外,還有停產、半停產企業職工實際上失去勞動崗位,有些企業還搞了內退、終止勞動合同、有償買斷工齡。能夠就業或再就業的卻逐年減少。
這幾年提出減員增效、搞下崗,是值得重新研究的。下崗、不勞動,怎么會有效益。所謂效益,只不過是在冊職工勞動生產率的統計上高了一些,減少了一些工資、福利性的支出。但是,下崗的職工仍然要維持最低生活,要組織他們再就業,還要維持社會的穩定,這都要投入,給政府和社會增加了很大的負擔。
(在國營企業里的職工,是企業的主人,是國家的主人,如何改革是這些主人說了算還是一些官員、所謂的企業家說了算,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廣大勞動群眾失去了話語權,不顧其后果的不作適當按排的拋向了社會,變成了失業者,而且不給予一定的補償是極其錯誤的。------孺子牛加)
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三個前提。即以公有制為主體、按勞分配為主、國家宏觀調控。現在看來還應加上一條,有勞動能力的人能夠就業。“砸爛鐵飯碗”的口號極為不妥,由此引發的主張和措施,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只要搞社會主義,就不能像資本主義社會那樣造成大量的勞動后備軍,國家必須保證公民勞動權的實現。
三,無權化:
對職工群眾,有“困難群體”的稱謂,是就其經濟生活狀況而言;也有“弱勢群體”的稱謂是就其社會政治活動狀況而言。
職工群眾每日每時能感受到的權力是對企業有參加管理權。過去,盡管職工代表大會有形式主義,但總是起一定作用的。現在,有的嚴重形式主義,有的干脆不召開了。特別是企業如何改制,企業要職工買斷工齡,這樣影響到企業命運和職工命運的重大問題,都很少讓職工討論。
第十屆全國人代會中,工人、農民的代表是511名,占代表總數2984人的18.46%。(現在2008年沒有多少了)現在有一種說法,說工人、農民沒有議事能力,因此工人、農民不能選為代表。現在黨和政府召開各種征求意見會、座談會、茶話會,參加的各界都有,唯獨不見職工界。
輿論宣傳工具很多,除了講到下崗、就業問題外,很少出現職工群眾的聲音,也很少報道職工群眾在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上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十七大后現在的報導多了)。(報導與每年評一次勞模以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其目的也不是為了提高工人的當家作主人的地位,而是更好的為黨為國家為所謂的人民服好務-----孺子牛加)
職工群眾里共產黨員的比例,《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反映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的調查結果,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產業工人中共產黨員與私營企業主中共產黨員的對比,見下表:
貴州鎮寧縣 湖北漢川市 安徽合肥市 深圳市
私營企業主中黨員比例 0 9.1 24.4 22.2
產業工人中黨員比例 10.3 5.9 13.3 0
無業失業半失業中
共產黨員比例 3.9 1.8 9.1 2.0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指出,私營企業主中的黨員比例明顯上升。
1993年私營企業主中的黨員比例為 13.1%,
1995年上升至 17.1%,
2000年進一步上升到 19.8%。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私營企業主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產業工人中的黨團員比例明顯下降。現今的工人與黨組織沒有多少聯系,他們很少參與也很少關心黨組織的活動和有關政策精神的宣傳學習。這些情況表明,工人的政治地位下降,與黨的關系逐漸疏遠。
四、分散化
工人階級是靠社會化的大生產培育起來的最有組織、有紀律的隊伍,以工廠為家是我國工人階級的優良傳統。現在,職工群眾與企業的關系是一紙合同,職工對于用工者來說,總是處于弱者和依附的地位,合法權益常常受到損害,職工對于說自己是企業的主人很有反感。(不是反感而確實不是企業的主人了-------孺子牛加)至于終止合同后,職工只能另尋生路,基本上是個人顧個人。失業和下崗職工,有的做小買賣,有的打零工,有個體化的現象。
原來我們的企業,是經濟組織,又起著社會基層組織的作用,黨、政、工、團等基層組織把職工嚴密地有層次的組織起來。現在只強調企業是經濟組織,終止合同或買斷工齡后,職工就找不到什么組織了,就無依無靠。大慶職工買斷工齡后,黨員關系都不知道轉到哪里。他們反映,不但買斷了工齡,連黨齡都買斷了。
在全國的3.5億職工中,工會會員1.3億。許多私企、“三資”企業和農民工中沒有成立工會組織。
由于在職工群眾中很少進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教育,資產階級個人主義嚴重地侵蝕工人階級。
職工維護自己的權益而發生群體事件時,職工卻甩開黨政和工會組織,自發地組織起來。(好多地方根本就沒有工會,即使有了也起不了多少作用------孺子牛)
實際上,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我國工人階級從整體看,無論在我國的經濟生活,還是政治生活中,正逐漸地社會邊緣化,并積累著社會矛盾。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思考
原中華全國總工會劉副主席作原載于:主人公,烏有之鄉,www.grxsjtjk.
北京東方電子工人摘編 20050422 2008-4-24 2011-5-1 修改
載:主人公,烏有之鄉,www.grxsjtjk.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