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自述》實質上
是師永剛美化蔣介石的產物
斷劍江湖
一、必須堅持運用唯物史觀研究歷史
蔣介石是上世紀中國歷史無法繞開的歷史人物之一。認真研究這一個歷史人物,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用來資政育人,這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不管研究哪一段歷史,哪一個歷史人物,都必須堅持正確的態度和方法。這個正確的態度和方法是:堅持運用唯物史觀,全面地、真實地而不是割裂地、有選擇地,把歷史人物放到歷史當中去研究,而不是放到現實甚至未來當中去研究,更不能只是根據一時一地的政治和利益的需要和個人的好惡去研究。
用這種態度和方法研究蔣介石,就能讓人們看到一個歷史的、全面的、真實的蔣介石。用這種態度和方法研究毛澤東,就能讓人們看到一個歷史的、全面的、真實的毛澤東。
可是這些年我們看到的毛澤東,卻不是一個歷史的、全面的、真實的毛澤東,我們看到的蔣介石,也不是一個歷史的、全面的、真實的蔣介石。歷史的、全面的、真實的毛澤東與蔣介石,經過了半個世紀的較量,那段歷史和那時的人民,對他們已經作出了評判和抉擇。
然而,他們的較量卻并沒有因他們的退出而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相反,較量不僅在繼續,反而更趨激烈。某些人或某些集團,他們從歷史恩怨出發,從現實的政治和利益需要出發,不但割裂地、有選擇地脫離歷史的環境和條件去研究這兩個歷史人物,而且用放大鏡給毛澤東找缺點,不斷地丑化、抹黑毛澤東,卻用放大鏡給蔣介子找優點,不斷地美化、漂白蔣介石。殷鑒不遠。但他們發揚王八賽跑的精神,似乎非讓歷史和人民再評判和再抉擇一次不可。
這種反復,雖然是歷史的必然。這種現象,雖然只能暫時阻礙歷史前進的步伐。但是對于所有有良知的人,對于大多數歷史的親歷者來說,卻是一種污辱和傷害。如不應戰,既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也對不起子孫后代。
二、師永剛助推“蔣介石”重返大陸
《鳳凰周刊》主編師永剛就是一個不斷美化、漂白蔣介石的人,就是一個非讓歷史和人民再評判和再抉擇一次不可的人。10多年來,他一直為此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師永剛是一個對民國歷史人物尤其是蔣介石很感興趣的人。因為有興趣,接觸就多。接觸一多,日久生情。于是蔣介石在他的心里越來越可愛。繼《蔣介石畫傳》之后,他的又一捧蔣力作《蔣介石自述》,前幾天“在大陸面世”。《中國青年報》及時地( 4月13日 )為此作了報道:《“蔣介石”回到大陸 《自述》只刪不改還原歷史人物》。不用看正文,單看標題,就能感到他們對于蔣介石重返大陸,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我們認為研究蔣介石其人是非常必要的,有有關蔣介石研究成果問世,應該是一大喜事,值得慶賀。但前提是,必須運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去研究,研究成果反映歷史的真實和歷史的必然性,不能用錯誤的態度和方法,幫蔣介石“整容”,這樣的研究成果,就不但無益,而且相當有害了。
三、師永剛背叛唯物史觀,運用“普世價值觀”,
大刀闊斧地新雕了一個所謂“最真實、最全面的蔣介石”
我還沒有看到《蔣介石自述》一書,本來沒有發言權。在此,我也不打算對該書發言。我只是想就該書的主編者師永剛編撰該書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談點個人的看法。
通過分析報道,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師永剛編撰該書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他的指導思想是:
一、原來,看事情還可以有別的角度。
二、用普適的價值觀,來觀照一個歷史人物。
三、還原一個人在歷史中的拼圖,是我們這代人該做的事情。
他的基本原則是:
一、 堅持“只刪不改”原則。
二、 秉持客觀公正與獨立的原則。
下面對此進行簡略的分析。
師永剛的指導思想之一:原來,看事情還可以有別的角度。
看事情有不同的角度,從古到今從來如此,這是一個常識。師永剛不是三歲小孩,也不是一個文盲,似乎這并不值得他陌生和驚詫。可是他居然對此陌生和驚詫了!他作這種十分無辜狀的表演,不過是想借此影射他過去受過的教育和也許影響過他的主流思想:只用一個角度看事情!同時蒙蔽不明真相的年輕人,呼應他的同盟軍,并向他的主子獻媚。
據說他以前在西安陸軍學院接受過系統革命歷史教育。那么他要影射的事物,就很明顯了。是革命歷史教育只用一個角度看事情,是革命的主流思想只用一個角度看事情。是誰讓進行革命歷史教育的?是誰讓革命的思想成為主流思想的?是執政者中國共產黨。顯然,他在這里影射的是中國共產黨只用一個角度看事情。
看事情雖然有不同的角度,但具體到一個國家,一個集團,一個組織,一個人,看事情的角度卻主要用一個。共和黨如此,國民黨如此,革命的中國共產黨也是如此。革命的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黨組織,是一個執政黨,她有《黨章》和《憲法》作為其行為規范,她從來不隱瞞自己的政治觀點,為人處事從來旗幟鮮明。她用的角度,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是一分為二,統一獨立和平強大的中國這一偉大成就,已經充分證明了她看事情的角度是真理。
看事情歷來有不同的角度。但是,角度有正確的、錯誤的之分。我們應該用正確的角度看事情,不能用錯誤的角度看事情。在現代中國,正確的角度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錯誤的角度則與之相反。
我們都受過革命的中國共產黨指導下的系統革命歷史教育,我們至今也沒有懷疑過曾經受過的教育和主流思想,沒有動搖過我們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這樣一個角度看事情。我們都知道看事情有很多角度。但是我們堅信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這個角度是有史以來最為正確的,是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最為有益的。
可是據說以前在西安陸軍學院接受過系統革命歷史教育的師永剛卻變了:
30歲的師永剛到《鳳凰周刊》做編輯后,開始經常在大陸、香港和臺灣之間往返,他發現對同一件事情,兩岸三地的報紙常有不同的視角和解讀。
這對師永剛沖擊挺大。“那時候,才知道同一個人或是同一件事,原來可以有幾種表述,看事情還有別的視角。”他回憶道。
上面這兩段文字,讓我們知道了師永剛看事情為什么變,變成了一種什么角度。他變,是因為“他發現對同一件事情,兩岸三地的報紙常有不同的視角和解讀”;變成的角度,自然是香港和臺灣的角度。
他的發現,顯然是一種作秀,因為他不可能不知道看事情因人時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角度;他的新的角度,用香港、臺灣看事情的角度,也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他們因為與新中國的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不同,因為長期附庸于英美,所以從解放前直到現在,都是用資產階級的視角看事情,所以他的新的角度,就是資產階級的視角。
背叛自己的進步的、正確的角度,拾取港臺的倒退的、錯誤的角度,還沾沾自喜,以為哪里撿到了一只金鴨婆,自詡為“看事情還有別的視角。”那不是很可悲嗎?
師永剛的指導思想之二:用普適的價值觀,來觀照一個歷史人物。
普適的價值觀,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價值觀,報道沒有說,不知師永剛是何定義。
依我管見,這個星球上,到現在為止,還從來就沒有一種價值觀是普適的。說基督教教義是普適的,伊斯蘭教教徒不同意。說伊斯蘭教教義是普適的,佛教教徒不同意。說無產階級世界觀是普適的,資產階級不同意。說資產階級世界觀是普適的,無產階級不同意。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哪里有什么普適的價值觀呢?如果一定要說有,將來也許會有。將來普適的價值觀,不是別的,就是現在許多人認為虛無飄渺的共產主義。
當然,師永剛所謂的普適的價值觀,不可能是共產主義。他所謂的普適的價值觀,據我推測,就是長在美國土地上,師永剛們近些年不遺余力要移栽到中國土地上的所謂“普世價值”。“普適”“普世”,“普適”就是“普世”。換個馬甲,以為別人就不認識你了嗎?
資本主義來到世間已經近四百年。先后以英法美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一手拿洋槍,一手拿基督教教義和“普世價值觀”,要征服世界。可事實上怎么樣?他們的上帝和自由女神并沒有給世界帶來和平和幸福,相反,他們給世界造成了空前的戰亂和災難。他們高擎“普世”的大旗,到弱小和落后的國家瘋狂搶劫。憑著搶劫而來的滾滾財源,他們得以持續地過上高人一等的生活。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沒有人相信他們的“普世價值觀”。他們也根本就沒有什么“普世價值觀”,他們有的是“利己的價值觀”。對自己有利就扶植,對自己不利就打擊。他們過去是這樣做,他們現在仍然堅持在這樣做。
師永剛所謂的“普適的價值觀”,就是這樣的一種價值觀。這既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資產階級的價值觀,也是所有利己主義者的價值觀。至此,師永剛與蔣介石走到了同一條道上。
師永剛的指導思想之三:還原一個人在歷史中的拼圖,是我們這代人該做的事情。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任何一個歷史人物其實都是完整的,他完整地生活在他的那個時代里。他不需要還原,因為他本來就完整。但是,當他已經成為歷史人物,甚至走得相當遙遠,而且缺少記憶和記載,只剩下一些并不完整的碎片時,那么,盡量把他拼裝起來,使他接近原來的樣子,那是歷史研究者的責任。遠的如堯舜禹,近的如西路軍。
蔣介石則是一個近現代歷史人物。他的形象已經烙在了那個時代人們的記憶,已經寫在了那個時代浩如煙海的史料。毛蔣之戰不是三五年,而是半個世紀。這么長的歷史,這么豐富的見證,保存下來了一個清晰、完整的蔣介石,他從來就沒有破碎,甚至沒有變形,他不需要還原。
所謂“還原”,其實就是“顛覆”,其實就是“新建”。這種借“還原”歷史之名,行“顛覆”、“新建”之實的行為,這些年一直在進行著。師永剛借這股東風,致力于為反面教員蔣介石 “整容美化”。這個據說接受過系統革命歷史教育的共產黨軍人,真是蔣介石國民黨的好學生呀!請看報道:
2009年,當師永剛埋首于蔣介石的一些材料中時,電影《建國大業》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而上映。師永剛特地去看了這部影片,他發現影片里所塑造的蔣介石越來越人性化,感覺也越來越真實。
看過電影后,他專門留意了一下幾十年來,大陸新聞報道對蔣介石的表述。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蔣介石是“反動派”、“蔣賊”、“蔣匪”和“敵人”。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稍微好一點,不過1975年蔣介石病逝于臺北時,新華社發布的消息依舊是:“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訊臺北消息:國民黨反動派的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蔣介石, 四月五日 在臺灣病死。”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蔣介石被表述成為愛國人士。
“大陸越來越寬容,越來越有時間和空間去接受一個歷史人物。”這也是幾年下來,師永剛比較深刻的感受。
蔣介石其人如何,最有發言權的當屬蔣介石時代的人們。蔣介石統治中國不是三五天,也不是三五年,而是22年。白居易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才須待七年期。”有22年的時間,足夠人們認識一個人。何況認識他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國人,是四個多億的人作出的評判和選擇。師永剛們再要“還原”他,想把他“還原”成什么樣子?請問:你們“還原”的蔣介石,那時候的人們還會認識他嗎?
報道里有兩個細節我們不妨看看,了解一下師永剛是怎樣“還原”蔣介石的:
例一:今年是辛亥百年,也是民國百年。之所以出版這些“常識的東西,填補空白的東西”來還原蔣介石,師永剛稱,也是為了加重人們對民國和辛亥革命的理解。
辛亥革命關蔣介石什么事呢?蔣介石的中華民國完全背叛了孫中山的政治理念。這是常識,可是師永剛居然也不知道。還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也是常識,可是師永剛居然也不知道。“民國百年”,難道現在中國已經分裂成了兩個國家?今年我國要隆重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和中國共產黨誕生九十周年,你師永剛是不是要隆重紀念下“民國百年”?
例二:在2008年北京奧運前幾個月,師永剛決定,出一本真實反映蔣介石思想和言論的書。
“他真實的思想是什么?”在師永剛看來,這應該是一個很多人感興趣的話題。他還在材料里,看到了蔣介石談信仰的部分。他曾跟內地一位朋友談起這個部分,朋友驚異又略帶不屑地問:“他這樣一個人,也會有信仰?”
“有。他信仰三民主義。”師永剛很認真地回答道。他非常能理解朋友的疑問,因為在2008年決定出書時,他記憶里留下最深刻烙印的那個蔣介石,依然是教科書和老電影里那個“蔣賊”和“蔣光頭”。
據師永剛說,《蔣介石自述》是“一本真實反映蔣介石思想和言論的書。”看一個人,我們不但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一個表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的人,他的思想和言論有什么真實可言呢?說蔣信仰“三民主義”,那更是自欺欺人的鬼話。大家知道,“三民主義”有新舊之分。“舊三民主義”指民族、民權、民生。蔣信奉的“民族主義”就是一棄東北,再棄南京,三丟外蒙,四丟琉球。他信奉的“民權主義”就是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主義的專制與獨裁。他信奉的“民生主義”就是民不聊生,自己則資財至巨。“新三民主義”則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聯俄有之,外蒙的獨立,就是他聯俄的結果。聯共有之,但與他無關,第一次由孫氏倡導,卻以他發動“四●一二”大屠殺結束;第二次是由共產黨借助張學良逼蔣達成,最后卻以國共內戰結束。至于扶助農工,更是免談,如果他有這一條,他也就不會失敗,不用逃到臺灣去了。另外,這里想特別提醒師永剛的是:“蔣賊”和“蔣光頭”就是真實的蔣介石。他不但賣國,而且確實是個光頭。
在上述三個思想的指導下,師永剛主要遵循了兩條基本原則,編撰《蔣介石自述》,用來“還原”蔣介石。
其一是堅持“只刪不改”原則。
其二是秉持“客觀公正與獨立”的原則。
這兩個原則,放在一起分析比較好。因為他的兩個基本原則,不但互相交叉、重疊,而且互相印證,不好分開。
只要大家開動腦筋,就能發現,他的這兩個基本原則,是互相矛盾的。“只刪不改”,其實就是“改”,而且是最大的“改”。換言之,可以稱之為“斷章取義”。“只刪不改”原則,其實就是“斷章取義”原則。
既然“刪”了,“斷章取義”了,怎么做到“客觀公正與獨立”呢?左邊臉是魔鬼,右邊臉是帥哥,“刪”去左邊臉,只留下右邊臉給人看,看是好看了,可是“客觀公正”卻沒有了。左腿健康,右腿殘廢,“刪”去右腿,只留下左腿,看是好看了,“獨”也 “獨立”了,可是“獨立”久了,會摔跟頭的,而且一摔就站不起來了。他摔也就摔了,還會壓倒強撐他的人,使他人遭殃。可是師永剛卻對此互打耳光的原則顯得理直氣壯:
“秉持客觀公正與獨立的原則,本著‘筆則筆,削則削。不燒香,不媚俗。’的態度,以最公正、最客觀的態度還原史上最真實、最全面的蔣介石,刪減意識形態、政治方面對蔣的刻意描摹或有意識的誤導。”師永剛說。
凡涉及意識形態的東西一個字不談,只要蔣氏談革命、談儒學、談青春、談治國、談信仰、談曾國藩的人生精要。
人是社會人,人都是有意識的,社會也是存在各種意識形態的。任何一個社會人,任何一個社會人的言行,都不可能不受意識形態的支配。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說的就是人因意識形態的不同,而分為不同的群體。同一群體更容易溝通,更容易互相幫助。不管是朋友,還是敵人,彼此的為人處世的觀點和原則,總是比較熟悉的。雖然都有意識形態,但意識形態也存在是非之分。否定意識形態的客觀存在是錯誤的。否定意識形態存在是非的客觀存在同樣是錯誤的。誰如果說自己超脫于意識形態之上,這種人,不是野人,就是騙子。
“所謂刪減意識形態、政治方面對蔣的刻意描摹或有意識的誤導。”就等于是說“刪減意識形態、政治方面對藥家鑫的刻意描摹或有意識的誤導”一樣荒謬。一旦刪減了孔慶東的意識形態對藥家鑫的“刻意描摹或有意識的誤導”,就只剩下李玫瑾的意識形態對藥的“刻意描摹”和對公眾的“有意識的誤導”。師永剛刪去了我們黨、我們國家意識形態對蔣的“刻意描摹或有意識的誤導。”就只剩下香港、臺灣那些捧蔣臭腳的精英以及師永剛的意識形態對蔣的“刻意描摹”和對公眾特別是年輕人進行的“有意識的誤導。”他所謂的“刪除意識形態”,實際上是以一種意識形態代替另一種意識形態。只不過他的這種意識形態,是倒退的、錯誤的,是反黨反國家反人民的。我們可以看看他那種“不燒香、不媚俗”的燒香、獻媚的嘴臉,請看報道:
師永剛“凡是不了解的,就請臺灣的當事人回憶當年的事情”。
他最先找的不是過往那些寫蔣介石的書,而是臺灣的朋友。
找來的臺灣朋友中,有6個是臺灣的媒體人。師永剛請他們站在媒體人的立場,盡量客觀地推薦與蔣介石有關的材料。這6個人在第一時間,幾乎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秦孝儀編著的《蔣總統嘉言錄》。秦孝儀是蔣的侍從秘書,后來任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深受蔣信賴。直到蔣介石過世,蔣介石發表的政策文稿,幾乎全部出自秦孝儀之手。
經過輾轉努力,師永剛還找到了臺灣最早出版的一套10本《蔣總統嘉言錄》。
臺灣中央社一位資深記者當時告訴師永剛,他在青少年時期,每天早上要背《蔣總統嘉言錄》,還要唱《蔣公歌》。另外,臺灣還有蔣介石思想研究會。“臺灣那些年也在造神”。這位記者總結說。
這些對蔣介石已經很淡漠的臺灣媒體人,對師永剛所做的這件事情,并沒覺得會引起很大反響。不過,他們還是從舊書攤上,幫師永剛買回了他們所推薦的《蔣總統書信錄》、《蔣總統畫冊》以及蔣介石所著的《蘇俄在中國》,還出高價買來了蔣介石去世時,臺灣出的一本很厚的訃告冊子。
與此同時,師永剛還前往國民黨黨史館,請教了解歷史情況的人。
經過第一次編選,他們留下了60多萬字不涉及意識形態的材料。在這些材料里,蔣介石用他“繁復啰嗦、綿里藏針的演講風格”,講述著他對青春、愛情以及信仰等的理解和看法。師永剛和張凡刪掉的“都是重復啰嗦的部分”。
這本分成上下兩冊的《蔣介石(自述)》,經過再次編選后,最終留下50多萬字,挑的大都是蔣介石講得比較有力的話,每冊大約在25到30萬字,外加一些蔣介石的圖片和手記。蔣介石的有些語言雖然精彩,由于涉及到意識形態,他們寧肯整篇刪除也不會改,不篡改他的任何意圖。師永剛認為,這樣才是對蔣介石最基本的呈現。
編《蔣介石自述》這本書,師永剛請教的是臺灣的媒體人,取材的是臺灣國民黨時期(“臺灣那些年也在造神”)出版的有關資料。試問:臺灣媒體人有不有意識形態?臺灣國民黨出版的資料有不有意識形態?國民黨史館的人有不有意識形態?蔣的侍從秘書、原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深受蔣信賴的秦孝儀有不有意識形態?“造神運動”結果下的意識形態不會滲透到這些蔣介石的思想和言論的字里行間嗎?只要是寫文章的人,都知道動筆就帶感情和傾向的。古人尚且知道“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可是你師永剛不“偏聽”過去革命的共產黨的,卻“偏聽”過去反動的國民黨的?這就是你所謂的“最公正、最客觀的態度”嗎?這就是你所謂“還原最真實、最全面的蔣介石”嗎?這就是你所謂“對蔣介石最基本的呈現”嗎?
四、《蔣介石自述》實質上就是“師永剛自述”,
就是師永剛美化蔣介石的產物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師永剛編撰《蔣介石自述》,他采用的視角,是國民黨的,是美國的;他的“普適的價值觀”,就是“普世價值觀”,就是“利己的價值觀”;他的“還原”和 “拼圖”,就是“整容美化”。他運用他所謂的“只刪不改”的原則和“客觀公正與獨立的原則”,按照黃金分割法,將一個自私自利的畸形人,整容美化為一個德才兼備的美男子。
張鳴(歷史學者)則表示,臺灣出版的《蔣介石全集》,自己很早就看過,因此對蔣介石的印象不怎么好。在他看來,蔣介石雖然是愛國者,但也是獨裁者,他沒走上極權,是沒條件,而不是他不想。“蔣介石身上專制的味道很濃。”他強調說。
不要費盡心機出什么《蔣介石自述》。也不要費盡心機刪減毛澤東文集。如果真想讓人們了解最真實、最全面的蔣介石和毛澤東,就出蔣介石和毛澤東全集,就揭密所有有關的檔案,讓人們用自己的眼睛,而不是用受意識形態主宰的各種傳媒的眼睛,去看歷史,辨是非。
其它文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