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地震帶給我們的思考
巫峽
首發:金沙水磨坊
http://www.jinshashui.com/show.asp?id=845
日本大地震本身是自然災害,但所引發的海嘯、火山、核危機、金融危機、經濟危機乃至社會危機則是空前的!這絕不是聳人聽聞!以日本大地震為標志,所引發的一系列的危機很可能引發全球居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體系崩潰。
第一, 日本大地震及所導致的核危機,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盛行的“科學主義”面臨破產!因為失去了人倫道德的“科學主義”,失去了人文關懷的“科學主義”,無論是被孟三都及其走狗吹的神乎其神的違反自然規律的“轉基因”高科技!還是被精英及主流媒體反復嘮叨的據說是萬無一失、安全清潔的“核技術”!帶給人類的最終結果只能是毀滅!“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無恥謊言在核輻射無情的沖擊下,在轉基因食品泛濫成災的今天,這個“第一生產力”已經失去了它往日“圣神的光芒”,露出了吃人的獠牙!張開了血盆大口!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所謂科學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淪為了資本的附庸,換句話說,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所謂科學已經完全異化為資本增值即最大限度的榨取自然資源掠奪自然資源、榨取工人階級的剩余價值服務的工具!而關于資本的嗜血本性,馬克思已經做最生動的比喻!這也反復應證一個事實,即科學技術本身無階級性,而掌握科學技術的人,因為他在階級社會里,總是從屬一定的階級的,如何使用科學技術為其階級利益服務就成了其必然要遵循的內在要求!比如,轉基因技術,本來可以用來克服人類自身的一些難于治療的疾病,而一旦為邪惡的法西斯分子所掌握,它就成了殺人不眨眼的工具!所以,消滅既不要臉又不要命的資本及其產生資本的私有制和貨幣是鏟除“科學主義”的基本前提和條件!讓科學真正為人類服務而不是為資本服務!不然讓資本繼續依靠科學主義主宰世界,去忽悠人類,那么人類離滅亡就不遠了!
第二, 日本大地震及所導致的核危機宣告所謂的“精英主義”已經破產!日本的行政官僚和技術官僚不是畢業于東京大學就是早稻田大學等等名牌大學,真可謂是日本社會上最聰明、最有能力的一群人,可是在處理核危機問題上卻顯得遲鈍麻木,手足無措,調度不當,指揮失靈、剛愎自用,令人震驚!莫非在這場空前的大災難的背后官僚們真有什么難言之處!不過,有媒體報導福島核電廠出事時,這家核電廠所屬的東京電力公司的社長正在找小姐陪酒取樂!這些業界精英不是據說有超強的“責任心”嗎?他們不是口口聲聲要“產業報國”嗎?難道這些精英在大難當頭,“責任心”就普遍缺失了?我也納悶啊,在有號稱擁有世界上最完備最強大的物流配送體系的日本,怎么會一夜之間全部失靈了:市民的食品、水及生活必需品無法及時調運,受災的民眾只能挨餓受凍,一天只能吃一個飯團喝一瓶水,甚至有老人躲過了大地震、海嘯,卻被活活凍死或者餓死!!!這些國家的、業界的精英官僚們這時都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有消息說,剛發生核泄漏時,就有不少的日本有錢人已經逃離日本,而留下的主要是窮人及老弱病殘孕!難道這就是精英們的所謂高素質?更有“白衣天使”之稱的醫務人員居然丟下幾百傷病者不管而集體逃之夭夭,死亡10余人。當其精英院長被問責死亡傷病員時,振振有詞的說這些傷病員的死亡是大地震自然災害造成的,與其逃跑無關!!!精英統治需要的是絕對的秩序、森嚴的等級,每個人恪守只干自己應該干的,不管他人的事,頗得“各自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精髓!這就難怪自衛隊在接到搶險核電站任務時猶豫不決,也難怪陳光標在輕而易舉救出了困于廢墟中的災民時,災民居然說沒有想過自救及相互施救而是要等政府或軍隊來救,也難怪會出現排隊等加油而死亡居然前后的人沒有絲毫的察覺等等令我等嘆為觀止的“壯舉”了。有人說這是文化造成的,我以為如果硬要說是文化,那也是精英文化這種機械、冷漠、等級森嚴、自以為是的文化造成的人的扭曲與異化!
第三, 日本大地震所導致的種種危機讓我們重新反思:什么樣的生活是我們人類真正需要的?是物質的嗎?自然沒有物質我們無法生存,但用什么手段來獲得物質財富?是不是要竭澤而漁?要不要為我們的子孫萬代預留一些資源和空間?由誰來與我們共享這些財富?人們之間應該怎樣相處?是爾虞我詐、貧困、戰爭、毀滅?還是真正的攜起手來共創美好明天?人類是不是只是有物質財富就可以了?現在世界上的所謂主流資本主義顛瘋的自殺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是否已經走到了盡頭(我以為至少日本的資本主義可能要完結了!)如果是,那我們拿什么替代它?為此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了呢?總之,日本大地震及其所引發的一連串的危機給我們帶的震撼是巨大的,甚至將是空前的!帶給我們的思考也是極其沉重而無奈的!同時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及其殘酷的現實!借用莎士比亞《王子復仇記》中的一句經典臺詞:是生存還是死亡!這的確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謝謝大家!
2011.4.2晚成都網友日本大地震座談會上的發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