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毛澤東和民主
民主和民主政治,是緊密相聯的兩個概念。民主是大概念,民主政治則是小概念。要從較深的層次上理解什么是民主政治。
毛澤東對于民主的概念,曾經有過比較明確的界說。他說:“到底什么是民主?民主,講俗話就是老百姓能起來說話、活動、想辦法”,就是“全國各階級各民族都要有人權政權,都要有說話的機會”。這就是毛澤東民主概念的內涵。毛澤東又指出:“民主必須是各方面的,是政治上的、軍事上的、經濟上的、文化上的、黨務上的以及國際關系上的,一切這些,都需要民主。”因而民主應當包括有政治民主、軍事民主、經濟民主、文化民主、黨務民主以及國際關系上的民主。這就是他所說的民概念的外延。
毛澤東時代的民主主要體現在人人有工作,經濟上人人平等,不管多高的官員、不管工作多么勞苦的工人,在工資待遇上是非常合理、非常公平的。社會沒有貧富懸殊的差別,也不會產生貧民對富裕公務員的仇視,更沒有企業退休人員滿腹的怨氣。毛澤東時代重視工人階級,所以工人階級需要的就是毛澤東時代的這種經濟上平等的民主。
毛澤東的民主主要體現在一些細小的事件上。例一、 1941年6月3日下午,陜甘寧邊區政府正在召開縣長聯席會議,毛澤東也在主席臺上,會議主要討論征糧問題。當時,天正下著雷陣雨。突然,雷電擊中了會場禮堂的一根柱子,延川縣代縣長李彩云觸電身亡,另有7人受傷。一個農民拴在禮堂邊的一頭驢也被雷擊而死。這個農民便借此發泄不滿說:老天爺不睜眼,咋不打死毛澤東?保衛部門聽說后極為震驚,就把這個農民抓了起來,并要把這件事當作反革命事件來追查。毛澤東知道后,急忙制止并要求放人,認為農民不滿肯定是另有原因,應該把事情調查清楚。原來,由于向農民征收的公糧過重,再加上連年天災,農業收成不好,農民負擔難以承受,心中自然產生不滿。
后來,毛澤東還專門談到這次“雷擊事件”:“一九四一年邊區要老百姓出二十萬擔公糧,還要運輸公鹽,負擔很重,他們哇哇地叫。那年邊區政府開會時打雷,垮塌一聲把李縣長打死了,有人就說,哎呀,雷公為什么沒有把毛澤東打死呢?我調查了一番,其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征公糧太多,有些老百姓不高興。那時確實征公糧太多。要不要反省一下研究研究政策呢?要!從1921年共產黨產生,到1942年陜甘寧邊區開高干會,我們還沒有學會搞經濟工作。沒有學會,要學一下吧!不然雷公要打死人。”經過認真反思,毛澤東決定不但減少當年公糧征收任務,而且認識到,既要減輕農民負擔,又要解決邊區政府在財政經濟上的日益困難,就必須自己動手,生產自救。
這就是典型的民主政治。毛澤東沒有因為這個農民希望雷擊他,就把這個人給判刑了,也沒有把他抓起來教育一下,關幾天,或者打一頓,打的斷幾根肋骨什么的。毛澤東也沒有在當時開玩笑說:我毛澤東命就是大,雷公也奈何不了我們的。而是以此為反省,認識到了人民存在的不滿的原因。促成政府修改政策,開展大生產自救運動。后來有統計資料顯示,邊區農民所交公糧,從1941年占總收獲量的13.58%,迅速降至1943年的不足9%。與此同時,截至1943年底,部隊的衣食住行實現六成自給,中直機關實現五成自給,邊區農民家中儲糧平均翻了兩倍半。
例二、如果將秋收起義作為毛澤東走上中國政治舞臺的第一步,那么從這個時刻起,他就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輸入了民主的血液。眾所周知,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帶著被國民黨民團打散所剩下的不足一千人的隊伍向井岡山開進,在走到一個叫三灣的地方,對隊伍進行了整編。軍史上把這次著名的整編稱為“三灣改編”。
“三灣改編”主要有以下內容:其一,將起義部隊剩下來的人進行了縮編,由原來的師建制改為團建制;其二,將支部建在連上,開創了黨指揮槍的歷史;其三,成立士兵委員會,實行官兵平等。
別小看了這次三灣改編,這是毛澤東軍事生涯中最值得紀念的時刻。前面兩條且不說,單看第三條,這就是毛澤東民主探索與實踐的開始!
在“三灣改編”之前,中國軍隊都稱為舊式軍隊,官兵不平等,當官的隨意打罵虐待士兵的現象普遍存在;在“三灣改編”之后,毛澤東所領導的軍隊就稱之為新式軍隊了,新式軍隊強調官兵平等、作風民主,士兵們通過士兵委員會來管理軍隊事務。如果有軍官打罵士兵等損害士兵利益的事情發生時,士兵委員會可以有權作出相應的處理,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士兵的利益,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士兵在軍隊里的地位,有效地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
什么是民主?這就是民主!當你的合法利益受到損害時,你可以通過正常途徑得到有效補償。
例三、毛澤東不僅在軍隊中實行民主,在處理地方事務時,也能有效地運用民主的方法,最為著名的就是“豆子選舉”。
舊中國的農民很少有讀書的,多數農民都是大字不識一個,關于現代民主制度中的選票都不曉得怎么去填寫。毛澤東想了一個土方法,也是最為簡便的一種方法:用豆子代表選票,用碗代表票箱,選民愿意選擇誰就將豆子投到誰的碗中,最后數誰的碗里豆子多誰便當選。
“豆子選舉”,方法雖土,意義卻深遠!
這是毛澤東領導下的根據地人民對現代民主制度的一次嘗試,在此之前,幾千年來中國有過這樣的先例嗎?沒有!這是毛澤東的創舉!
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澤東專門邀請黃炎培等人到他家里做客。整整長談了一個下午。毛澤東問黃炎培,來延安考察了幾天有什么感想?黃炎培坦率地說:“我生60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繼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并且無法補救。也有因為區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于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干部人才漸漸竭蹶,艱于應付的時候,有環境倒越加復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個周期率。中共 諸 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個周期率的支配。”黃炎培這一席耿耿諍言,擲地有聲。53歲的毛澤東肅然相答:“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毛澤東的這番話,至今仍是至理名言。
建國以后,毛澤東為了推進民主進程,大量吸收民主黨派人士進入中央政府領導階層,一起工作,但是,共產黨的中下層大部分是農民出生,他們沒有多少文化。看不見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的第一步的真正含義。尤其是對民主黨派和國民黨起義將領的職位安排表現得十分突出。有的牢騷怪話說:“老革命不如新革命,先革命不如后革命,”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多次在會上告誡大全黨,共產黨員要有博大的胸懷,要團結一切團結的力量。國民黨的起義將領,投向人民的懷抱,回到人民的陣營,我們應當歡迎,因為他們有功,他們推動和加快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的進程。但是,有一部分同志居功自傲,不思進取,還有的貪圖享受,抵觸上級指示,貪污浪費。在民主黨派的領導人心目中產生了極壞的影響。加上建國初期,帝國主義封鎖,國民經濟發展遇到了一定得困難。因此,毛澤東一邊開展“三反五反”一邊號召民主黨派幫助共產黨整風,給共產黨提意見。但是,民主黨派內部也隱藏著國民黨反動派留下大量的潛伏特務。他們趁機而動,再各個領域散布反動言論,說什么共產黨只會打仗不會搞經濟。有的甚至趁機進行破壞活動,引起了中下層共產黨員的反感和警惕。他們紛紛向毛主席匯報。毛澤東經過調查,也發現情況嚴重。便寫了一篇名為《事情正在起變化》的文章,告誡全黨同志注意。但是,由于本身一些同志對民主黨派的某些人士過去是蔣介石的座上客,現在搖身一變成了共產 黨的 老師而指手畫腳,這種情況有些不滿。再加上民主黨派的某些人士自以為自己有文化,看不起工農出身的干部,因此,兩股勢力互相較勁,愈演愈烈。加之民主黨派內部產生了支持幫助和批判反對共產黨的左派右派,爭論激烈導致發生了反右運動,再加之中央內部某些共產黨人工作粗糙和別有用心,造成了反右擴大化。由此毛澤東發現,依靠民主黨派也很難實現民主,看來只有共產黨運用內功,進行自身療傷。于是,在蘇聯出現以赫魯曉夫為首的修正主義路線以后,毛澤東退居二線,讓接班人提前走上一線政治舞臺。但是,由于共產黨內部的各種思想沒有統一,加上新的領導人的急功近利,又對形勢估計不足,造成了浮夸風,餓死了一些人。然后,對處理這些問題,又形左而實右的一些做法。后來又全面右傾,導致自私自利的思想泛濫,同時以權謀私的現象可是抬頭。毛澤東覺得只有發動群眾,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會懈怠。但是,黨內走資本主義的當權派意識到,如果實現這樣的民主,他們想多吃多占,想貪污腐化、自我膨脹的愿望就會成為夢幻泡影。于是,他們陽奉陰違,進行抵制。走后干脆赤膊上陣,挑動武斗來降低黨的威信,來破壞文化大革命。一次次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最終變成了潛伏在人民內部的敵人。盡管毛澤東老了,離開人世了。但他的光輝的民主思想終久會被人們領會、理解、和實現的。
對于文革,毛澤東是站在五千年高度來認識的。毛澤東還認識到文革的精神和重要意義。文革主要在于重鑄了國民精神。生命在于運動,而國民精神在于群眾運動。幾千年來,我們是農業國度,歷次戰亂,運動起來的只是一些兵將和官宦,而絕大多數農民趴在土地上,任人踐踏。
毛澤東敏銳地覺察到,隨著新中國建設的不斷前進,一批新權貴背離了共產黨的初衷,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為了避免重蹈階級斗爭大流血的覆轍,他選擇了從文化上突破,再造國民精神,改變被統治階級的懦弱,敢于說話敢于反抗。他想在群眾的監督下永久保持住中共的純潔性、先進性。所以“要文斗,不要武斗”是毛澤東在文革百般強調的行動原則。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2年美國訪華,年輕的共和國一直被美、蘇及印度虎視耽耽,武力圍攻,我們只有大搞集體(戰時共產主義),才能整合全部國力,迅速建設基礎工業、及時擴充軍備,以抵抗侵略,樹立國威。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由于一些走資派基層干部根本不體恤民情,狂妄報功,欺下瞞上,再加上蘇聯和美國對我國殘酷封鎖,得不到國際糧食援助和石油,農業賑災沒有機械動力,致使饑饉上萬,鑄成舉國悲劇。在災難面前,中央政府統籌安排,同舟共濟,最大程度減少了人民的苦難。
那些走資派當然隨后得到了嚴肅處理,有的甚至被判處死刑。可以說如果沒有社會主義的制度,當年在全面封鎖的情況下發生這么大的自然災害,其死亡人數更是要以十倍計。
分析這次災害的死亡人數,要注意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人均壽命從49年的35歲,提高到79年的65歲。就是說同樣程度的老弱病人,放在解放前就會死掉,而解放后,這樣的人雖然生命是脆弱的,但幾乎都活了下來。而多活了11年后,碰到了自然災害,這些脆弱的生命,很多就無法維系了。
毛澤東痛感共和國如此嬌嫩,基層干部大多沒有得到很好的社會主義教育,千年舊社會的腐朽官僚作風依然沒改,而老百姓大多數沒親身經過革命風暴,性情太懦弱,不敢斗爭(人可以斗爭而死,怎么可以餓死,毛主席怒其不爭!)。所以,他要通過大革命,徹底砸爛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鎖,讓他們具有斗志,內可以監督腐敗,外可以抗擊侵略!
而一些革命功臣,有的目光不夠遠大,只注重對人進行物質利益驅動,不懂得如何激發人民的拼搏精神,阻礙毛主席的經濟戰略(重工業和軍工業優先發展)和國際戰略(直面蘇、美的進攻),有的甚至居功自傲,貪圖享樂!解決這些人,不能直接,那會動用軍隊,就變成軍閥混戰了。靠群眾運動是最好的辦法。“大亂而后大治”,用“動亂”取代“戰亂”,用一些并非“完人”的革命元老和糟粕文化換來“大無畏”的國民精神,這是我等暫時不能領略的深邃思維。
毛澤東時代不斷鼓勵人民群眾要造反、要敢于反潮流,人類歷史上勞動者第一次全面揚眉吐氣,這難道是愚民嗎?這恰恰是在張揚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者的自由和個性!而在資本主義社會,每一個人“只是被當作一個消費者”,人性的其他意義都被抹殺了,這才是真正的愚民!
新中國30年的共產主義教育、群眾運動,及至文革,全體國民不僅創造了堅實的共和國物質基礎,確立了大國地位,更創造了極大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使至少兩代人獲得了集體意識、創新意識、大國民意識、大無畏精神、國際觀念等現代人的品質。正是這些品質,才能使中國人敢于開創進取、斗爭腐敗、自強不息,從容走在地球村里。
說到大國民意識,現在的青年,別說叫他支援亞非拉,就是國家辦個奧運,都有人說“北京為什么花我們的錢?”。國家辦奧運就好比你家里請桌年酒,就那么不好理解嗎?難道你家過年,整天都是一家人悶在屋里啃豬蹄嗎?
今天經濟建設當頭,人民埋頭苦干,無暇他顧。一些人以一己恩怨,趁機對文化大革命極盡痛恨和挖苦之能事,無端否定當時非凡的基礎工業成就和文化成就,更全然不提當時殘酷的國際環境(越南叢林埋葬了多少中華的英魂忠骨!),這是非常淺薄和危險的。
三十多年來國人過分追求物質生產,信奉“發展才是硬道理”。你當然可以把這個“發展”理解得更有內涵,但相信絕大多數國人理解的是前面加了“經濟”二字。由于長期執行片面的治國方針,國民精神素質日益滑坡,黨政腐敗、民風不正。全國人民縱然需要一個“硬道理”,那也應該是“幸福才是硬道理”。幸福的前提至少有三個:強、富、尊嚴,光一個富字怎可以了得。幸運的是,文革孕育的普遍反叛精神又蘇醒了:人們開始積極思考,重新認識50年,特別是文革時期。
毛主席真的很偉大,平凡的人怎么能知道他的偉大意義呢!遺憾的是少數人為了個人恩怨,把主席辛辛苦苦創造的新中國搞得一塌糊涂,主席如果在天有靈真是痛心啊!主席在五、六十年代搞得基礎建設,修水庫、修梯田,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多好的一番建設景象,被現在搞得一團糟,河道有誰去治理,還有誰去修水庫,受利益的驅使到處挖沙不止,煤礦、油礦都成了個人的資產,中國出現了多少個暴發戶,痛心哪!這樣發展下去,中國不知將要走向何方?真應驗了主席說的話。
回顧歷史,尤其是文革的歷史,我們不難看出毛澤東為了實現真正民主而嘔心瀝血的思想根源所在。所以,奉勸那些被忽悠的廚師們,也來研究一下孫子兵法吧。廚師研究孫子兵法是可以防忽悠的。毛澤東思想萬歲!毛澤東民主思想萬萬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