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兒女多奇志,四明山下埋英骨!四明山下有無數的烈士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其中他們的優秀代表——李敏同志,犧牲的時候年僅20歲,被反動派用刺刀刺了20多刀,被譽為“浙東劉胡蘭”。我們的幸福生活從哪里得來的呢?正是有了無數像劉胡蘭、李敏這樣的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李敏同志的堅貞不屈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因此我們要倍加珍惜和愛護,要讓革命精神永存心中,堅決捍衛紅色政權。
為國為民,雖死猶生,革命精神,永遠長存。這是對四明山革命烈士的偉大總結。面對烈士紀念塔,我們不禁想起了長眠在異國他鄉的岸英同志。毛岸英作為毛主席的長子,作為中國人民的兒子,為了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和朝鮮人民免遭帝國主義的蹂躪而獻出了自己年輕又寶貴的生命!岸英同志的浩然正氣永存人間,他的革命精神永遠激勵后人。毛主席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犧牲了7位親人,一次次強忍悲傷的淚水,這是何等的悲切!毛主席為了全世界廣大勞苦大眾的根本利益,舍小家為大家,一直走在世界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最前列,以他那大公無私的寬廣胸懷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為全人類的徹底解放和共產主義事業而奉獻了畢生的精力!
毛主席啊,您可知在您走后,小人們用所謂的“三七開”妄圖抹殺您的光輝,在您構建起來的門類齊全的工業基礎和國民經濟基礎上,偷偷摸摸地進行一次次的私有化改革,將工農勞苦大眾重新打入最底層,飽受官僚資本家惡霸的欺凌——“辛辛苦苦一輩子,一夜回到解放前”!三十多年前,是您把中國的勞苦大眾從鬼變成了人;而您老人家走后的三十多年中,我們又從人重新變成了鬼!直到過了三十多年,我們才終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我們要高舉馬列毛偉大旗幟,沿著您給我們指引的方向,堅決走社會主義革命道路,向中外一切反動勢力宣戰!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毛主席,這是您老人家對我們后輩的諄諄教誨。請毛主席放心,四明山的革命烈士的鮮血不會白流,全中國的革命先烈的鮮血不會白流,我們會繼承先烈們的遺志,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
在烈士墓地,我們遇到了衣著簡樸、腳上穿著一雙粗布鞋子的一位老大娘,她為前來人們講述先烈們的革命事跡,馬上就引來了許多人的關注,我們幾位同志也和老大娘交談起來。她對大家講,她叔叔是新四軍“三五支隊”的一名通信兵,在一次轉移的途中,為了救一位受傷的同志的時候不幸被日本鬼子發現并被殘忍地殺害,而后他的尸體又被鬼子用“化尸粉”化成血水、尸骨無存!(聽到這里,我們都不由得怒火中燒,恨不得馬上拿起槍桿子前去消滅殘酷無情的侵略者!)她叔叔犧牲時她還沒有出生,所以她每當看到別人緬懷烈士的時候、每當她看到電影里人民戰士英勇殺敵時,都會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叔叔(把那些勇士們當成了自己的叔叔),想起當年共產黨領導人民鬧革命,想起毛主席。說到這里,她高聲唱起了《英雄贊歌》,當唱到“為什么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的時候,她激動地把手揮向烈士墓碑,當場我們幾位同志都掉下了感動的眼淚。當一位同志問到毛主席的時候,她就很莊重地說,毛主席的話句句都是真理,他老人家就是我們中國人民的“偉大的舵手、偉大的導師”!然后激情地唱起《大海航行靠舵手》。接著又談到毛主席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她高聲朗誦毛主席的話——“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排除萬難,不怕犧牲,去爭取勝利”,這就是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精神,憑著這種精神,她花了四五個鐘頭翻越五六里遠的大山也絲毫不覺得苦!她又說毛主席語錄她能脫口而出,毛主席真是太正確、太偉大了,忘記毛主席的家伙就是沒良心的東西!最后她又唱起了《映山紅》,說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托毛主席和共產黨的福,沒有毛主席奠定的基礎哪里來今天的改革開放的大好局面?現在罵毛主席的人都是一些沒良心、忘恩負義的家伙!同志們聽了老大娘的話,十分感動,有人遞過去一瓶水,老大娘連忙推辭,不管我們怎樣相勸,就是不接受。我們望著老大娘逐漸遠去的背影,心中十分感動,不自主地流下了眼淚。
當今,“胡漢三”們趁著改開的春風又回來了,以更加貪婪和惡毒的面目出現了,我們的人民又要在“胡漢三”們的蹂躪下掙扎。胡漢三回來了,我們該怎么辦?面對烈士的亡靈,我默默起誓:我要丟掉麻木不仁的心態,堅持崇高的革命理想,消滅“胡漢三”們,消滅一切害人蟲。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自有后來人。這兩句話時常縈繞在我們耳邊,久久不能平靜。今天,我們帶小朋友來拜祭革命烈士,就是要讓他們懂得烈士們是為了什么犧牲生命而無怨無悔,要讓他們繼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將來更好地為造福廣大人民群眾!
為了新中國和人民解放事業犧牲的烈士們,請你們安息吧!我們已經繼承你們的革命精神——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奮斗終生。我們要聯合起來堅決捍衛毛澤東思想,捍衛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向一切反動勢力開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相信最終的勝利必將屬于廣大勞動人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