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去延安
(樂正公,2010年4月)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延安學習,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徜徉在楊家嶺、棗園、王家坪、瀏覽著延安革命博物館,看著老一代革命家艱苦卓絕的工作、生活、學習的場景,睹物思情,不禁感慨萬千。以毛澤東為核心的老一代領導人在這里經過13年的奮斗,開創了中國歷史的先河,依靠延安精神掀開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和建設的新紀元。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無法想象先烈的艱苦環境,也不可能在現代化的今天機械復制其精神,但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與時俱進地理解、繼承、弘揚延安精神。
人是需要有精神的,同樣,國家、政黨、組織都也需要有點精神。沒有精神的人,是行尸走肉,其生存既無價值也無意義;沒有精神的國家,就無法凝聚各民族,就會如一盆散沙;沒有精神的政黨,就無法團結各方面力量共同奮斗去實現理想。任何時期,不管是弱小還是強大、是創業還是守業、是革命還是執政,都必須有一種精神的支柱。
延安精神,就應該是我國、我黨的精神支柱。我黨第一代領導人在延安13年創立的延安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集體智慧結晶。它不應是階段性的、隨著革命勝利而告終,延安精神不應只適應艱苦的創業環境;而應該是作為我國家、政黨的價值理念的核心,一以貫徹始終,不管過去、現在還是將來。
在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在全球一體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在和平與發展為國際社會兩大主題的今天,有人會問延安精神是不是已經過時了、不中用了。不,延安精神沒有過時,也不可能過時。我們國家富了、政黨強了、人民富了,我們的精神應更加充實,延安精神作為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必須繼續繼承和弘揚。
古人云,創業難、守業更難。唐代名相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說“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就提出了守業之難勝過創業。老一代革命家在延安是創業,現在我們是在守業。老一代革命家依靠延安精神開創的千古基業,我們應該繼續依靠延安精神守住。今天我們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不是我們拋棄精神支柱的理由。亂花漸欲迷人眼。我們不能被眼前的花花世界迷了前進的方向。應該知道,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然面臨很多困難,在和平年代,承平日久,并不否認仍有敵對勢力的暗流涌動。守業面臨的困難在數量和程度,也一點也不比創業時期差多少。要把基業守住、讓基業長青,必須有點精神,有點民族精神,有點延安精神,也就是有點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沒有這點精神,我們的基業就難以守成,我們的事業就會半途而廢,前蘇聯和東歐諸國就是我們的例證。
現在,我們國家富了,GDP到了33.5萬億、全球第三,緊逼日本;我們政黨強了,黨員八千萬,成了全球第一大執政黨;人民富了,全國目前有5萬多億萬富翁、幾十萬千萬富翁。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忘記我們的困難: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仍然不平衡、不穩定,人均GDP仍然很少、排名很靠后;社會不公平現象仍然在許多領域存在,貧富差距在群體間、行業間、地域間、單位間不同程度的拉大,我國面臨的政治環境、外交環境仍然有不容樂觀的地方,各種敵對勢力仍然蠢蠢欲動、社會矛盾很多;我們政黨的反腐任務形勢嚴峻,部分黨員的宗旨意識喪失,全然沒有公仆意識,心里沒有人民,有的黨性已變異,封建思想、迷信思想仍然嚴重,精神空虛、信仰缺乏,滿嘴大話空話官話,說一套做一套……這些都是我們守業者面臨的困難。解決這些困難雖然不需要“刀光劍影”,但難度并不亞于戰爭時期的幾大戰役。靠什么解決這些困難?就是要靠延安精神,就是要把延安精神融于工作實際中,把延安精神時代化,不背口號、要用其精髓。
我作為北京市******,時刻牢記為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從來信奉國家利益、公司利益至上的原則,并把這種原則落實于公司的制度之中。不管**是在創業初期:30多個人、40多億資產、沒有現金、沒有規范的公司運作的艱苦時期;還是在目前擁有3000多人、400多億資產、近300億的授信、有規范的集團治理和經營策略的成熟時期,我作為公司的職員,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始終把公司發展與管理當作自己的事業,把維護國家利益、公司權益為第一責任,敢于為維護這些權益而斗爭,把延安精神與我的工作實際結合起來,把實事求是作為工作指導思想,走自主的道路,用艱苦創業精神的激勵員工,用廉潔勤政的形象引導大家,從不懈怠的工作。
延安精神自創立至今已六十多個春秋,一直激勵著我們國家、政黨和一代代中國人。它的內涵不是通過一兩次學習所能理解,它的繼承也不是通過一兩句口號所能完成。它必須融入工作實際,融入我們的內心。這種精神經久彌堅。
( 2010年4月5日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