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楊繼繩的《墓碑》
王良生
楊繼繩在他的《墓碑》一書中,主要是描寫我國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經濟困難時期農村的狀況。他寫道,在寫書過程中,他采訪了全國哪些省、哪些人,還采訪了地方上哪些氣象部門。他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從1959年開始的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全國各地氣候屬正常年景;全國3、4年間,共餓死了3600萬人。
有人說過:“歷史就是歷史,不是任人雕刻的大理石?!蔽乙矊Υ吮硎举澇?。楊繼繩的上述結論到底能否成立呢?我們還是看一下歷史事實吧。
一、那幾年到底有沒有自然災害?
其實,那幾年到底有沒有自然災害的問題,國家統計局、民政部在1995年出版的《1949——1995中國災情報告》(以下簡稱《災情報告》)和國家統計局綜合司編寫的《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以下簡稱《資料匯編》)中,已有全面而詳實的記載,答案不僅是肯定的,而且那幾年災情特別嚴重。我想再從另外幾個側面,來回答這個問題。關于1961年的災情,需要引用《災情報告》和《資料匯編》的有關數據進行補充。
1、我親身經歷的自然災害
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我在中學讀書。我的家鄉在安徽省安慶地區(改革開放后改為地級市——安慶市)。安慶地處長江北岸,西北部是大別山脈,其中分布有皖河及其支流等大小河流,還分布有黃湖等幾個湖泊。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臨近江、河、湖泊的農田和丘陵地帶的山坡梯田都種水稻。自1956年開始,由原來一年種一季水稻改為種兩季水稻。
1958年我的家鄉是個豐收年,兩季水稻都豐收。
1959年是幾十年不遇的大旱年。1959年那年,6——8月無雨。長期不下雨,丘陵地區的小河和溪流全部干枯,大河和湖泊水位也非常低。正常年景,長江在大汛時期水位就漲得相當高。這時即使安慶地區不下雨,由于長江水倒灌,也會使與之連通的河流、湖泊水位抬高,這就是我們老家人所說的“大河有水小河滿”。59年安慶大旱時期,長江的水位也很低,無法給與之連通的河、湖補水。那就說明,長江流域在安慶以上大部分地方也同時干旱。當時地方政府也積極組織抗旱。但是遠離大河和湖泊的地方,無水可取。即使靠近大河和湖泊的稻田,由于那時農業生產條件十分有限,一是用內燃機帶動的水泵極少,二是廣大農村都不通電,即使有電動水泵也用不上,只能靠人力水車提水。而人力水車提水高度十分有限,即使采用3級水車接力,提水高度最多不超過6米。因此,除了少數湖邊地勢低洼的稻田有收成以外,大部分農田早稻籽粒無收,晚稻又無水插秧,結果兩季水稻都無收成。我親眼所見,不少稻田因長期干旱而龜裂,裂縫寬度最大幾厘米,裂縫深度最大幾十厘米;禾苗干枯的像低矮的黃茅草,擦根火柴就立即燒著了。至今每當我想起那時的情景,就心情沉重。
1960年,安慶地區又遭遇干旱,但受災程度比1959年輕。大部分稻田早稻還是沒有收成,晚稻育苗插秧雖等雨等的時間長了一些,但晚稻還是有些收成。
緊接著1961年春、夏又遇到干旱。
上面所寫的是我親身經歷的自然災害。安慶地區當時的自然災害,雖然不能代表整個安徽省的情況,但基本上可以代表長江流域地處安徽省段的災害程度??墒菞罾^繩的《墓碑》在描寫安徽當時農村的情況時,不僅不寫當年的自然災害,他在這本書中還說他采訪了華東某氣象部門,說那幾年華東氣候正常。而安徽省在“文革”后全國大區行政區劃撤銷之前,一直就歸華東局管轄。我不知道楊繼繩是采訪時找錯了人呢,還是自己錯寫了歷史?
2、《毛澤東傳》中提及的那幾年自然災害
2003年由中央文獻出版社開始出版、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逄先知等人主編的《毛澤東傳》(1949——1976)下冊中,也多處提及到那幾年的自然災害。他們只所以在《毛澤東傳》中提及到那幾年的自然災害,原因在于毛主席和他的同事們在那幾年調查了自然災害,并研究了防災、減災的舉措,因此作者們在寫人物傳紀、記載主人翁活動時,不得不記敘主人翁與自然災害有關的活動。
(1)、《毛澤東傳》中寫道:
“周恩來、彭真、王稼祥、胡喬木十一月三日(指1959年——引者注)飛抵杭州,向毛澤東請示……
……
然后又談到水利。一九五九年中國是個大旱年,入冬以來各地都在大搞水利,特別是河北、河南兩省?!?/p>
周恩來接著說:‘……現在冀、魯、豫、蘇、皖是一個重點區,……然后就是旱區四川、湖北,還有……’
毛澤東:‘安徽大旱?!?/p>
周恩來:‘比湖北還好一點。’
……
從這段談話中,可以看出那一年旱情的嚴重程度,可以看出中共領導者們如何關心水利和水土保持問題,更可以看出,中國的廣大農民為興修水利、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和多大的代價,今天當人們享受著當年大修水利帶來的好處時,不應當忘記他們。”(《毛澤東傳》(1949——1976)下冊1025——1026頁)
從以上引用的內容來看,1959年不僅安徽很多地方大旱,而且中國是個大旱年。按周總理的話說,安徽旱情比湖北還好一點,那就是說湖北更嚴重了。楊繼繩說他是湖北浠水縣人。該縣歸黃岡市(以前曾叫黃州市)管轄,在安慶市的西部,兩市相鄰。黃岡市也是在長江北岸,北邊是大別山脈,農業生產狀況當時也和安慶差不多。安慶那幾年特別是1959年大旱,浠水就沒旱?湖北旱災比安徽更嚴重,黃岡就沒災?楊繼繩在墓碑中大寫特寫那幾年他們家鄉的生活困難情況,為什么不提旱災呢?
(2)、《毛澤東傳》中寫道:
“四月三十日(指1960年——引者注),在專列上同正在這里主持召開全國農村工作部長會議的譚震林、廖魯言,河北省和天津市的負責人劉子厚、萬曉塘談話。
……
毛澤東十分關切地詢問氣候和水利建設情況,因為西北、華北幾個省,以及河南、山東連續遭受嚴重干旱。他指出,水利建設要搞十個冬春,而不是農村工作部長會議上定的搞三個冬春。
……
濟南是第二站。當天(指1960年5月2日——引者注)下午,同山東省負責人舒同、白如冰、裴孟飛等人談話。因為山東遭受了嚴重干旱,毛澤東第一句話就問山東的旱情。舒同說,全省受旱面積九千萬畝,嚴重的三千萬畝。毛澤東要他們好好搞水利,要作十年的計劃,而不是三個冬春的問題。他提出南水北調的問題,又提出海水淡化的設想?!保ā睹珴蓶|傳》(1949——1976)下冊1068——1071頁)
為解決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缺水的問題,我們國家南水北調中線、東線工程,正在興建或即將投產。而這一世界級的工程,毛主席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提出來了。
(3)、《毛澤東傳》中寫道:
“五月六日(指1960年——引者注),毛澤東到達第三站——鄭州。
……
毛澤東詳細地詢問了河南的旱情。吳芝圃說:‘全省有四分之一地區一直旱到現在,這個情形跟光緒三年連旱三年的情形一樣。……最怕夏旱、秋旱。’”(《毛澤東傳》(1949——1976)下冊1072頁)
(4)、《毛澤東傳》中寫道:
“十二月三十日(指1960年——引者注),毛澤東聽第三次匯報。
……
聽完匯報,毛澤東專門講了一下總結經驗的問題。他說:‘……原來估計一九六0年會好一些,但沒有估計對。一九六0年天災更大了,人禍也來了?!?/p>
在這里,毛澤東把工作中的錯誤稱作人禍,這可能是第一次。”(《毛澤東傳》(1949——1976)下冊1111頁)
(5)、《毛澤東傳》中寫道:
“五月七日(指1961年——引者注),周恩來從河北邯鄲打電話給毛澤東,匯報他在武安縣伯延公社等調查的情況。周恩來匯報了四個問題……邯鄲地區旱災嚴重,看來麥子產量很低,甚至有的顆粒無收?!保ā睹珴蓶|傳》(1949——1976)下冊1159頁)
(6)、《毛澤東傳》中寫道:
“中央工作會議結束后,毛澤東離開廬山,九月二十一日(指1961年——引者注)到了武昌,準備在那里會見蒙哥馬利元帥。……
……
毛:‘……一九五四年這里的大水災,漢口都幾乎淹掉了。還有最近幾年的大旱。’”(《毛澤東傳》(1949——1976)下冊1170——1172頁)
(7)、《毛澤東傳》中寫道:
“一月十一日(指1962年——引者注),七千人大會正式開始。……
……
一月二十七日下午,舉行全體大會。毛澤東主持,劉少奇作口頭報告。
……
關于國內形勢,劉少奇說:……可是,現在不僅沒有進,反而退了許多,出現了一個大的馬鞍形。原因在哪里呢?原因不外是兩條:一條是天災,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還有一條,就是一九五八年以來我們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他說:這兩個原因,哪一個是主要的呢?各個地方的情況不一樣。有些地方減產的主要原因是天災,有些地方不是天災,而是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我到湖南的一個地方去,那里也發生了很大的困難。我問農民,你們的困難是由于什么原因?他們說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劉少奇說:總的講,是不是可以三七開,七分成績,三分缺點和錯誤。”(《毛澤東傳》(1949——1976)下冊1192——1196頁)
從以上引用的內容,可以看出兩個問題:一是的確發生了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二是劉少奇在七千人大會上只是說有些地方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并沒說全國都是如此。這就使有些人篡改劉少奇的講話,而銷售自己的假貨,暴露無遺。
3、黨史“二卷”提及的那幾年的自然災害
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冊(以下簡稱黨史“二卷”),也記述了那幾年自然災害的有關情況。
此書“后記”中交代,參加書稿審讀的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和專家學者有109人以上,其中有改革開發后著名的主張自由化的經濟學家吳敬璉。那幾年如果像楊繼繩所說的沒有自然災害,我想吳敬璉是不會同意在黨史里寫上有自然災害的。即使他的意見不被采納,他也會公開“放炮”的。此書“后記”還交代,有河北、安徽、山東、湖北等16個省、市、自治區黨史部門協助核實了書中有關內容;中央檔案館、農業部辦公廳檔案處等單位為本書的編寫提供了檔案資料;國家統計局、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協助核對了書中所有數據。應該說,這本書是可信的吧。如果楊繼繩不相信,那你就應該找他們打官司。
黨史“二卷”記述:“1959年的旱災是新中國成立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受旱面積達5億畝,其他災害面積1億多畝。1960年1月至7月,全國累計受災面積達6.7億畝。其中受旱面積6億畝,主要受旱地區是華北、西南、華南及西北部分地區。7月上半月,全國洪澇面積達3900萬畝。廣東、福建臺風侵襲受災面積1000萬畝。黑龍江、吉林內澇面積1100萬畝,河南南部、安徽北部和山東大部分地區連降暴雨,受災面積1000多萬畝。其他災害(冰雹、霜雪凍害)約3000多萬畝?!保h史“二卷”下冊561頁)
此書還記述:“據后來統計,1959年核實的糧食產量只有3393.6億斤,僅完成計劃的62%,比1958年的實際產量3953億斤減少559.4億斤,僅相當于1954年的水平(1954年長江流域遭遇相當于百年一遇的洪水災害——引者注)。1960年,農業總產值只完成457億元,在1959年大幅度下降的基礎上又下降了12.6%。糧食產量2876.9億斤,比1959年減少517億斤,下降15.2%。”(黨史“二卷”下冊560——561頁)
4、對1961年災情的補充
《災情報告》和《資料匯編》對1959、1960、1961年我國自然災害情況都有翔實記載。這三年中,前兩年的災害情況,我在本文已從另外幾個側面作了闡述。根據《災情報告》和《資料匯編》,1961年,全國連續第三年發生特大自然災害。從1960年冬季持續到1961年3月下旬,黃河、淮河流域1.95億畝農田遭受大旱,4—6月,旱情擴大到長江流域廣大地區,年內全國旱區受重災面積達 2.8億畝。其中河北、山東、河南三個主要產糧區小麥比1960年又減產50%,湖北有1005萬畝農田受災。同是4—6月,珠江、湘江、贛江、閩江流域兩次普降暴雨,洪水決口,泛濫成災,有10多個縣遭受水淹。7—8月,海河、黃河平原連降暴雨,發生嚴重水澇災害,其中河北、山東部分地區災情最重,受災面積達2400萬畝,占播種面積54%,近1500萬畝無收成。 7月下旬至8月,東北局部地區遭受暴雨侵襲,山洪暴發,松花江流域105萬畝絕收。 8—10月,廣東、福建、浙江、江西、安徽遭受臺風襲擊,最大風速12級,受災農田2700萬畝。
綜上所述,1959、1960、1961年全國受災面積大,受災種類多,糧食連年減產幅度大,屬連續特大自然災害。這就是當時的真實情況。而楊繼繩在《墓碑》一書中說,那幾年氣候屬正常年景,顯然是違背歷史真實的。楊繼繩還說,他跑了多少省,采訪了多少人,這就值得研究了。如果不是被采訪的人說了假話,就是楊繼繩沒說真話。
同時我們還應看到,當時我國農業生產力還十分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非常低,不可能有效減災。我國農村水利化、電氣化、機械化、化學化恰恰是從1958年大躍進開始的,全國大規模地、曠日持久地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從1959年遭遇嚴重干旱后黨中央、毛主席作出決策后開始的。正是從那時起,經過不到20年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我國農業生產力才有顯著提高。到1976年,我國農村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8629.6萬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機39.7萬臺;排灌動力機械3984萬千瓦,原來的人力、畜力等簡易提水工具基本為機電泵所代替?;适┯每偭窟_582.8萬噸。農村年用電量達204.8億度,是1957年農村全年用電量1.4億度的146.3倍。中小型水庫和揚水站、灌溉渠道星羅棋布。197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5726.2億斤,是1958年糧食總產量3953億斤的1.45倍。(以上數據見黨史“二卷”下冊973頁)
二、真的餓死了3600萬嗎?
楊繼繩在《墓碑》中說,經濟困難時期3、4年間全國餓死了3600萬人。楊繼繩說的是不是事實呢?我們還是先來看一下國家統計局編的《中國統計年鑒:1984》中有關人口的相關數據。為便于查看,我從中選取1953——1966年人口情況制成下表:
年 份 (年) |
年末總人口 (人) |
出 生 率 (‰) |
死 亡 率 (‰) |
自然增長率 (‰) |
1953 |
58796 |
37.00 |
14.00 |
23.00 |
1954 |
60266 |
37.97 |
13.18 |
24.79 |
1955 |
61645 |
32.60 |
12.28 |
20.32 |
1956 |
62828 |
31.90 |
11.40 |
20.50 |
1957 |
64653 |
34.03 |
10.08 |
23.23 |
1958 |
65994 |
29.22 |
11.98 |
17.24 |
1959 |
67207 |
24.78 |
14.59 |
10.19 |
1960 |
66207 |
20.68 |
25.43 |
-4.57 |
1961 |
65859 |
18.02 |
14.24 |
3.78 |
1962 |
67295 |
37.01 |
10.02 |
26.99 |
1963 |
69172 |
43.37 |
10.04 |
33.33 |
1964 |
70499 |
39.14 |
11.50 |
27.64 |
1965 |
72538 |
37.88 |
9.50 |
28.38 |
1966 |
74542 |
35.05 |
8.83 |
26.22 |
首先應該說,楊繼繩在計算時段上是不準確的,他說3、4年間,應該說就是3年。因為我們國家當時生活最困難的時期就是3年,即1959年——1961年。大家知道,1958年全國農業是豐收年,1958年生活沒有出現困難;而1962年又是豐收年,并且是國民經濟開始好轉的一年,同時從1961年開始,毛主席根據周總理和陳云同志的意見,開始從國外進口糧食,所以1962年生活困難基本過去。
從上表我們可以計算出,1959——1961年全國共死亡3602萬人。按照楊繼繩的說法,這死亡的3602萬人中,只有2萬人不是餓死的,其余3600萬人都是餓死的。凡是從那個時期過來的人都知道,這純粹是天方夜譚,完全違背歷史事實。應該說這死亡的3602萬人中,大部分是老死、病死,屬正常死亡,其余屬非正常死亡。引起非正常死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列舉以下幾種情況。
1、地質災害引起死亡
2010年舟曲泥石流災害死亡的人數,大家是知道的,十分慘烈。山區下大暴雨,如果山體地質構造存在重大缺陷,就容易引發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這就叫地質災害。在居民集中區發生地質災害,人員傷亡數量就比較大。我們來看看那幾年的暴雨情況吧。根據《災情報告》和《資料匯編》的記載:
1959年7月下旬,河北、北京、黑龍江地區突降暴雨,山洪驟發。1960年6—10月,臺風造成暴雨頻繁,廣東、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江蘇、山東、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11省受災 。1961年4—6月,江南珠江、湘江、贛江、閩江流域兩次普降暴雨;7月下旬至8月,東北局部地區遭受暴雨侵襲。
那幾年發生那么多次暴雨,在地質條件不好的山區,就會發生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大量傷亡。
2、洪澇災害引起死亡
1954年,長江發大水,在我老家安慶的懷寧、望江等縣,引起江堤和圩堤決口,淹死很多人。那別的地方發大水,不同樣要淹死人嗎?那個時候,我們國家天氣預報和洪水預報能力都很低,搶險救災的手段十分有限,一旦發生大的洪澇災害,要死很多人。除了上面講到的既與地質災害有關又與洪澇災害有關的暴雨以外,根據《災情報告》和《資料匯編》的記載,那幾年還有如下水災:
1959年2——6月,南方三次出現洪澇災害,珠江、長江、淮河流域洪水泛濫。進入夏季,旱災、洪澇情況開始對移。1960年6—10月,臺風暴雨頻繁,引發洪澇災害,廣東等11省受災直接死亡5000余人。在同一時期臺風造成暴雨頻繁,洪水泛濫,山東部分地區30多天里降暴雨19次,平地積水深度3—4米。東北遼河、太子河泛濫,流量為有史以來最大,淹沒遼寧、吉林等143.7萬公頃,鞍山、本溪等地區農田、村莊受到毀滅性打擊。1961年4—6月,江南珠江、湘江、贛江、閩江流域兩次普降暴雨,洪水決口,泛濫成災,水淹10個市區、縣城。7—8月,海河、黃河平原連降暴雨,發生嚴重水澇災害。到9月,災區有60萬公頃仍積水未退,山東聊城、河北滄州有3500個村莊被水包圍,280萬人斷糧,滄州地區死亡人數占總人口 4.9%。7月下旬至8月,東北局部地區遭受暴雨侵襲,山洪暴發,沖入伊春市,交通、電訊中斷,工廠停工。
可想而知,在這連年的嚴重水災中,不知死了多少人。
3、風災引起死亡
我聽浙江海邊的老人講,有一次幾百條船在海上打魚,突然臺風來襲,翻了不少船,死了不少人。前面我已提到,那時候我們國家天氣預報水平低,對臺風移動速度和行進路線很難預報得準。同時那時候的漁船和陸地上的居民住房,抗風能力也很差。一旦臺風來襲,人員傷亡往往慘重?!稙那閳蟾妗泛汀顿Y料匯編》對那幾年的臺風侵襲也有記載:
1959年7—9月,東南沿海遭到5次臺風侵襲,最高達12級,使120萬公頃農田受災。1960年6—10月,東部地區發生嚴重的臺風和洪水災害,5個月里臺風登陸11次,高于以往平均數近兩倍;臺風過境時間高達10—20小時,高于往年平均數三倍以上。1961年8—10月,東南地區的廣東、福建、浙江、江西、安徽遭受臺風襲擊11次,其中12級以上占9次,是建國后最多的。
這么多次的臺風襲擊,海上和陸地傷亡的人數肯定很多。
4、安全生產事故引起的傷亡
隨著1958年大躍進的開始,全國各行各業基本建設項目(基本建設項目依托的是建筑業)大上,礦山開采大上,重工業和輕工業生產部門也急劇擴張,必然造成工傷事故頻發,造成大量人員因工傷亡。那時我國建筑業和工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很低,主要靠人海戰術。1960年底,僅國有企業職工人數高達5044萬人,比1957年增加2593萬人,而增加的人,都是進城的農民,他們缺乏安全生產經驗。同時那時候,遠離城市的工礦企業,醫療救護條件都很差。由于上述原因,工傷死亡的人數可想而知,尤其是建筑業和采礦業,工傷死亡比例一直是很高的。即使在今天,科學技術極大的進步了,管理也先進了,建筑業和采礦業工傷事故率仍然是高的。
5、其他原因引起的非正常死亡
引起非正常死亡的其他原因如交通事故,醫療事故,由于長期生活困難、營養不良造成體質衰弱迸發其他疾病死亡等等。
現在我國每年非正常死亡的人數也不算低,據有關專家測算,高峰期一年非正常死亡人數大約是300多萬人。
總之,我感到楊繼繩的《墓碑》所描述的歷史,不是真的歷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