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徹底革命派”的批判
隨著毛澤東思想的回歸,毛澤東熱的回升,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意識到中國需要改變。不是簡單的行政、經濟改變,而是黨的基本路線需要撥亂反正,清理黨的隊伍,回歸社會主義。
意識到這點的這些人中,慢慢的分化為兩派:一為“改良派”一為“革命派”,且分歧越來越大,矛盾越積越深。這是非常不利于我黨的建設的。我一小小八〇后,對此事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雖說我沒有眾多老師們的眼光與文采,但說不得也只好跳出來獻丑了,希望對我黨能有點幫助。
一、 “徹底革命派”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 教條主義者:
教條主義者們機械的套用馬列毛主義理論,簡單的從當前社會片面信息認為“中國共產黨已經被走資派占領”,機械的理解“社會主義到資本主義可以和平演變,資本主義到社會只能是暴力革命”這句話的意義。他們放棄一切其他的方式手段,獨獨堅守暴力革命這一條道路,不認為黨內還擁有健康力量。他們把“革命要徹底”錯誤的理解為“一次性革命”,希望一次解決所有的走資派、修正主義、私有制、沉船派等問題,甚至希望一次革命就可以達到共產主義的地步。為此而忽略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與客觀條件。
我黨在井岡山時期,黨內曾出現過錯誤的“焦土政策”。將非無產階級的房屋燒掉,把他們“變”成無產者,逼迫他們跟著共產黨革命。最后非但沒有取到理想效果,反而被國民黨利用。國民黨直接連人帶財產全燒掉、殺掉,最后把罪過統統歸到共產黨的“焦土政策”頭上來,給我黨帶來很大的損失。幸好毛主席一直同黨內的“左傾”勢力進行堅決而有理有據的斗爭,令我黨及時的認識到并且糾正了這種錯誤。那么,我們現在是不是還要犯這種錯誤呢?
教條主義者們把政權放在第一位,反倒忽略了人民群眾的利益,這是非常容易犯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當年蔣介石和毛主席在論述中國形勢時,在形勢上的分析,正是一個政權;一個群眾。蔣介石在南京宣稱“誰控制了了北京、廣州、上海和武漢等城市,誰就控制了全中國”;而毛主席則在農村預言“中國的問題就是農民的問題,誰解決了土地問題,誰贏得了農民,誰就贏得了全中國”。歷史證明,毛主席是正確的。
教條主義者應當多增加對人民群眾的感情,而不是單純的以革命為己任。毛主席也說過:“沒有中華民族,就沒有中國共產黨”。若只是單純的革命,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因為他們已經不知道為什么而革命了。我們革命,正是為了廣大人民的解放,為了更多的人不再受苦受難。所以,沒有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感情,就不配作為一個中國共產黨員。他們的革命也只會是一種“假、大、空”。而如果對人民群眾有了感情,那就算不懂馬列毛,他也會革命的。我們中國歷史上千千萬萬的起義者不正是如此么?
2、 投機分子:
這一類人是混入黨內的純粹為了自己利益的人,他們沒有自己的主張,完全是憑借著時事的發展,謀取自身最大的利益。如吳敬璉之類的人,左時最左,右時最右。他們只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他們根本不會考慮到人民群眾的。他們考慮的只是為了自己利益迎合上級而已,對于黨的政策,盲目的執行。我想,浮夸風之類的一定是這種人弄出來的,為自己的政績而不顧人民死活。
投機分子是很可惡的,他們從極左跳到極右,沒有自己的思想主張。非但如此,他們還非常的不容易進行思想改造,你對他們進行思想改造的時候他們比誰都要思想先進。但一轉過頭來,就把一切拋到腦后了,只顧自己的利益了。這一類人非常容易進化為漢奸。
3、 破壞分子:
他們旨在推翻中國共產黨,壓迫中國人民。是徹底堅決的漢奸,或者本身就不是中國人。這些人是唯恐中國不亂,以方便他們趁亂打劫。這類人是最可惡的,他們心中對中國已經完全沒有任何感情了,有的只是侵略、只有破壞,比投機分子還要更勝一籌。他們隱藏在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時時刻刻都在宣揚他們的普世價值觀。一有機會,就對我們黨和人民進行殘酷的傷害。
我們國家之所以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正是因為有這么一群人在我國搗亂。他們都是從敵人那邊過來的,或者被敵人收買過去的。和我們的國家民族是敵我矛盾關系,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他們和廣大的中國人民不但有民族矛盾,也有階級矛盾,并且兩種矛盾都已經發展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他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推翻中國共產黨,然后壓迫失去人民解放軍保護的中國人民。掠奪我國的資源、壓迫我國的人民、迫害那些讓我們站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人,他們要永遠把中國人民踩在腳底下。并且他們心中不會有罪惡感,只會有快感,我們國民的痛苦和生命在他們看來只是他們享受的資本而已。
二、 他們反對一切的改良,單純的認為改良是革命不徹底的態度
1、“改良”的區分:
“改良”本身是好的,從字面來理解他也是要越改越好。但正如“民主”一樣,需要區分是社會主義民主還是資本主義民主、是大多數人的民主還是極少數人的民主。改良也一樣,需要區分是社會主義的改良還是資本主義的改良,他們是有本質區別的。
社會主義改良是真心的為人民好,改良改的更加的為人民服務;而資本主義的改良則只是為了維護他們自身的統治而不得不對人民做出的妥協。雖然看起來和社會主義改良一樣也是為了人民好,但實際上是明升暗降,資本家們一定會通過其他的方法要回他們自身利益的。這就是為什么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差距只會越來越大,而不會越來越小。不管他們如何的“改良”都不會有任何的改變。如果資本主義的改良可以導致人民的財富差距越來越小,最后甚至平等,那我倒覺得姓資姓社還真的是沒什么關系了。可惜他不能,所以我們才要起來革命。
革命派雖然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改良只是暫時對人民的妥協,很快又會恢復到原先的狀態,甚至比原先還不如。但卻沒有意識到,我們中國至少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就算他變質了,社會主義也是中國的唯一合法道路,共產黨也是中國唯一的合法執政黨。這個“合法性”就導致了在資本主義國家所不能實現的改良在中國能實現,資本主義國家不能實現社會主義形式的改良,而中國可以,因為“合法”。
2、 改良與革命的關系:
那么,是不是我們單單只談改良,而不談革命了呢?當然不是。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黨的自身改變,如果這樣,我們就違背了“相信群眾相信黨”的宗旨。只相信了黨,而沒有相信群眾,甚至會犯右傾的保守主義錯誤,這個是萬萬不可以的。我們要堅決杜絕坐以待斃的“改良”態度,沒有革命態度的改良是要不得的。
我們在改良的途中,要牢牢做到依靠群眾、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的基本策略。正如“革命派”所認為的,中國共產黨已經被走資派占領。雖然我并不那么悲觀,但黨內走資派的力量肯定是不小的。所以我們如果不依靠人民群眾的話,那么單純的黨內改良那會顯得非常的無力。我們應該以革命的態度,來對待改良,依靠人民群眾,來給黨內施壓。必要時需要用革命的手段,來達到改良的目的,也就是回歸社會主義。
我相信我們黨內還是擁有健康力量的,并且這股力量不小。除卻這股健康力量,還有一股“糊涂力量”,他們對社會的很多問題都是糊涂的,在過去的三十年里被人欺騙。而經過三十年的時間,他們大多已經清醒過來了,只是迫于資改派在黨內的勢力以及貪圖過去三十年的個人享樂,不愿意冒頭出來幫人民群眾說話。但如果他們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的話,我想他們會改變他們的看法的,至少也要掂量一下,不至于堅定的倒向資改派。這樣我們就給黨內健康力量提供極大的幫助了。
3、警惕假的“改良”:
有真就有假,有真的共產黨員就會有修正份子,有真的改良就會有假的改良。這一類的改良往往打著“改良”的旗號,欺騙廣大人民,以達到他們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目的。比如:“為了防止農藥的過量使用,應當提高農藥價格”“為了和國際接軌,提高房價”“為了弘揚傳統文化,要恢復繁體字”……
此類改良明顯是不顧民生,不顧群眾的改良。這種改良的后果只能會是越改越死,越改人民越活不下去,越改越亡黨亡國。所以我們對黨的任何一項政策都應該做到從字縫里看出這項政策實施的后果,以杜絕不正確的改良。我們也希望黨中央對任何一項政策做到慎之又慎,充分考慮到人民群眾的利益。
三、 中國社會問題目前需要以什么方式解決?
我黨是無產階級的黨,是服務于人民的黨,與人民群眾有相輔相成的關系。毛主席曾有過對黨和人民關系的論述“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是魚和水的關系,水可以沒有魚,魚不能沒有水”,看得出來,人民群眾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他心中,人民利益大于“黨”的利益。從毛主席的話看來,我們的人民群眾應該是被服務的對象。本來如果我們的黨一直是毛主席時代的黨,那我想這一切都不會改變。可惜變了,不但我們的黨變了,我們的人民群眾也許多變了,因為西方普世價值的文化入侵,導致我們很多人民的價值觀都改變了,并且形成了一種“正常”的價值觀。
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改正現在的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回歸正常的價值觀。在這種價值觀的回歸中,更應該擺事實講道理,要有“文革”的正確思想,用“文革”的思想來改正錯誤的價值觀。不管是人民群眾還是我們的黨,對于好的要贊揚、有點好的要支持、有點壞的也要鼓勵,至于更壞的……,則少了改正思想的五七干校和專政的條件。
我們要堅定的擁護毛主席主張的:“處于抓與不抓之間的不抓,處于殺與不殺之間的不殺”。只是我們需要更靈活的應用,因為現在我們也暫時沒有這個條件。
四、 總結與對八〇后的呼吁:
毛主席帶領人民解放軍為中國人民打下了新中國,讓中國人站了起來,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于世界東方。而這一切,正在隨著時間的過去慢慢丟失。國內走資派的復辟、國際地位的下降、民族資產被外資壟斷、中國人尊嚴丟失,這一切一切,讓人痛徹心扉。現在毛主席不在了,但他的思想還在,他的思想繼承人永遠都存在,我們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也不甘愿為奴為仆。
而這些擔子都歷史的落到我們這一代人身上了。我們不能逃避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把我們的黨變好,我們更有責任與義務讓我們的同胞生活的更好,讓他們不再受到壓迫,不再受到剝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