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代表戰爭而非和平
香港科技大學 沙伯力
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劉曉波幾乎沒有收到來自非洲國家的祝賀。無論各國不祝賀是出于何種動機﹐劉曉波的確不值得祝賀﹐因為他的觀點和目標有悖于大多數中國人的利益。
人們從國際媒體上所能了解到的劉曉波﹐是一個民主斗士。
但事實并非如此。而且﹐即使他真是這樣的斗士﹐他為中國開出的處方也是行不通的。
首先﹐一個人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的先決條件﹐應該是他支持和平。劉曉波則恰恰相反。
他用熱情洋溢的言辭支持戰爭﹐包括支持美國侵略和占領阿富汗和伊拉克﹐以及在此之前美國發動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諾貝爾獎評審委員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劉曉波支持那些聯合國拒絕授權的戰爭。然而﹐這種忽略并不讓人感到意外。
評審委員會成員所代表的是挪威議會的主要政黨。
姑且不論為什么全世界應該去信任由同一國家的五位白人政客授予的獎項﹐人們應該看到這樣一個事實﹕這幾位政客所屬的政黨支持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因此挪威向這些國家派軍。
其次﹐1988年劉曉波在接受香港一家雜志采訪時談到﹐中國應該經歷三百年的殖民統治﹐以使自己像香港一樣。2006年他接受同一家雜志采訪時﹐重申了這個觀點。
考慮到在殖民統治下﹐人權遭受到嚴重侵犯﹐這種論述既不可能在中國﹐也不可能在大多數前殖民地﹐受到民眾歡迎。
第三﹐導致劉曉波被捕的《零八憲章》﹐鼓吹在中國進行工業及土地私有化。
蘇聯的私有化﹐曾導致整個經濟的核心領域成為少數寡頭的囊中之物。
而且﹐中國部分已經私有化的國有資產﹐主要是“肥”了官員﹐因此﹐在民意調查中﹐大多數中國民眾表示反對劉曉波主張的這種全面私有化。
其四﹐長期接受美國民主基金會資助的劉曉波﹐提出中國應盡快轉型為選舉民主﹐以此來解決中國面臨的種種問題。
但這根本不能保證解決中國的問題。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帕倫勃(Randall Peerenboom)的研究顯示﹐部分“非民主”國家﹐例如新加坡和一些阿拉伯國家﹐法治程度反而較高﹔而實行選舉民主的國家﹐如危地馬拉﹑肯尼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法治程度很差。
在富裕程度低的階段就實行選舉民主轉型的國家﹐[2] 往往發展程度低﹐而且局勢動蕩。
只有處于發展中國家高端位置的幾個小國家﹐可以維持選舉民主。印度是一個例外﹐但在經濟和社會的多個方面﹐它比不上中國。
印度也有一個問題叢生的政治體系。帕倫勃發現﹐“那些以為中國大眾在看到亞洲國家的經歷之后﹑仍然渴求以選舉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案的人﹐應該三思。……選舉……幾乎不能激發信心﹐也很難落實被夸大了的﹑關于民主可以保持政府官員稱職的說辭。”
研究也顯示﹐只有“最高程度的民主”才可以改善人權狀況。在很多案例中﹐發展中國家向選舉民主的轉型過程﹐讓情況變得更壞。
如果大多數中國人了解了劉曉波的主張﹐他們會拒絕他。
對付劉曉波的更好的辦法是讓整個世界都看清他的主張。那樣的話﹐世界上的大多數人﹐就會像非洲國家那樣﹐將根本不會向劉曉波表示祝賀。
[1] Barry Sautman﹑Yan Hairong﹕“Liu Xiaobo stands for war, not peace”﹐2010年10月25日(http://www.mg.co.za/article/2010-10-25-liu-xiaobo-stands-for-war-not-peace)﹔中文譯文經嚴海蓉校閱。
[2] 中國目前仍然是不折不扣的發展中國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