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紀連海的“歷來”
以在《百家講壇》“說清〔朝〕”而出名的紀連海老師,被請出了今年的春節晚會,簡單地介紹了過年的習俗,并按照導演的安排出了對子〔肯定不是他自己了的對子〕。當說到拱手、作揖時,主持人周濤問及是否左手在上?“紀大人”以他沙啞而又抑揚頓挫的獨特的語氣十分肯定、相當果斷——毫不猶豫,無用置疑地響亮回答:“左在上,中國歷來就是以左為尊的!”
嗚呼——的確要為我們尊敬的大師——哀哉一回了!
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這么回事!
左右相對。作為詞語一般都是出雙入對地被人們所使用的。既然是一對既可獨立且對立的、而又可以合二為一詞組的詞語,它們的表義自然是完全不同的。
姑且不論其之“左東右西”的方位涵義,只談論其之“尊卑”意義,也從來沒有過“歷來就是以左為尊的”一說。而且在歷史上恰恰相反,通常都是:以右為尊、為尚,以左為卑、為下。在此,忽需更多的旁征博引,因為這其實也是一般性的常識,并非深奧,只要簡略說明就已足矣。
“左賢右戚”〔《史記~漢文帝紀》〕即義為:“右猶高,左猶下也”。在官位上,“右丞相”、“右大夫”、“右上卿”等,都要高于“左丞相”、“左大夫”、“左上卿”等。在上朝的排列上,也是右排為大,左排為小。
從行文上,我國古代歷來就是從右至左,“五四運動”后,興起白話文,但行文仍然未變。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進行了文字改革,才與世界接軌,開始了從左至右的橫寫。
出現于宋朝的張貼對聯也是右為上聯,左為下聯。
接待賓客,席間坐位的安排主人居中之后,同樣是尊者于右,次者于左。
“左”、“右”都是我國傳統的象形文字。“右”的原始符號,是:右手〔現形的左上偏旁在右,是“手”的象形。〕下面一個口。義為“手口相助”,而且是“右手與口相助”。人類從原始勞作開始就已習慣于右手用力,于是,人們一般的都是右手力氣大于左手。而“左”的原始符號與今沒有多大的差別,其義為“佐也。”即:在身體的左邊的輔佐。那么“輔佐”誰呢?自然就是“右”了。也就是說:左手是右手的幫手。
由此我們的先民都非常現實地以右”為尊,以“左”為輔。
當然,這是就原始符號的表義所流行的相對普遍的行為方式,并非是絕對的。更不是“歷來的”。在陰陽哲學的流傳影響下,逐漸形成了:東為陽,西為陰的邏輯思維。而左本為東,右本為西。等價代換也就是:左為陽,右為陰;左為雄,石為雌。因此,也就開始出現了以左為尊,以右為次的風俗習慣。尤其是在明清之后,已為普遍流行。至今似乎已成“定勢”。
故而,“左、右”的尊卑是有其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方區域而賦予其特殊的意義的。由是所言之,自然是不能用絕對化的“歷來的”!
這類的完全肯定式的話語,若是出自“凡人”之口,倒也罷了,可一旦從名人的音道中迸發而出,可能就要以訛傳訛的誤人子弟了,而是還會貽笑大方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