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之我見》
首先必須肯定,實踐證明毛澤東晚年提出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觀點,是對馬列主義的繼承和發展,是豐富馬列主義的又一大貢獻,是構成毛澤東思想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毛澤東思想的核心價值所在,這一觀點對國際共運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贊美和頌揚并不能將毛澤東思想向前推進半步,而在浩如煙海的論釋毛澤東思想關于“繼續革命理論”的文章中都無不止步于此。無論是毛澤東本人關于“繼續革命理論”的論述,還是其他論釋關于“繼續革命理論”的文章,始終都沒有解決“繼續革命”的對象、任務和方法的問題,甚至有把無產階級專政的對象、任務和方法與“繼續革命”的對象、任務和方法相混淆的傾向,不區別兩種不同的對象、任務和方法就不能將“繼續革命”進行到底。之所以說不區別兩種不同革命的對象、任務和方法就不能將“繼續革命”進行到底,是因為兩者處于完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性質也是根本不同的,將兩者相混淆不僅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而且必然引起社會的混亂。
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中,無產階級專政是指以暴力革命摧毀舊的國家機器,但對于在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之后,無產階級應該如何治理、采取什么政治方式則沒有明確具體的論述(秦暉語)。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過程中,其對象是舊的社會制度,任務是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方法是暴力革命;而隨著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其對象、任務和方法都已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斷然沒有一個統治階級會以暴力革命的方法對待自己的統治。毛澤東提出“繼續革命理論”的目的固然在于反修防修,但所反映的則是歷史的必然性,而絕不是什么心血來潮、隨心所欲的產物。鑒于當時國內外的形勢,以及國際共運發生的變化,特別是黨內的思想分歧,毛澤東敏銳地覺察到了某種不穩定、不和諧因素的存在,并一再告誡全黨要警惕這種因素對社會主義實踐造成嚴重危害的可能性。至于這是一種什么因素及其根源毛澤東并沒有揭示出來,所以揭示這種因素及其根源就成為了當代思想理論界首要而艱巨的任務。
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出發,既然“繼續革命理論”反映的是歷史的必然,而不是個人的認識問題,那么其根源就深植于歷史的源流和現實的經濟基礎之中。
首先,這是一個國際共運遺留的歷史課題。革命的勝利往往容易掩蓋她的不徹底性,從而錯誤地判斷自身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所以在革命勝利后總是存在著復辟和反復辟的斗爭,中外史無不如此——馬克思稱之為“歷史的鐘擺”。
二戰后的原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無論是在取得政權時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上(或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還是在取得政權的方式方法上(暴力革命,武裝奪取政權),以及所仿效的社會制度模式上(前蘇聯模式)都是基本相同的,所面臨的社會矛盾、甚至在時段上也是基本相同的;也正因于此,這一陣營幾乎是在同一個時期解體了。隨著對國際共運研究的深入,人們會驚訝地發現,在原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中普遍存在著一個十分特殊的共有現象,即經濟建設與政治運動的交錯進行;這種特殊的共有現象絕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而是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受到某種因素作用的支配,這充分說明了原社會主義陣營各國客觀上始終存在著變革的要求和條件。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這似乎已經成為定論,不爭的事實。然而眾所周知,由國民黨領導的“辛亥革命”和“北伐戰爭”推翻了以清王朝和北洋軍閥為代表的封建政治制度,而“五四運動”則批判了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文化,共產黨領導的土地改革鏟除了廣大農村的封建地主經濟。在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始終承擔著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抗戰任務,而共產黨則在建國時宣布廢除了一切不平等條約。由此可見,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這兩座大山分別由國共兩黨各推翻了一半;這就是中國的現代史,而且這一段現代史還歷歷在目,尚清晰可見。可以毫不隱晦地說,中國共產黨在現代中國革命的歷史作用有被夸大的傾向,這種傾向掩蓋了她革命的不徹底性,而且這種傾向在推翻官僚資本主義的過程中更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
其次,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形成了什么樣的所有制關系。
薛暮橋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一書中以較大的篇幅論述了當代中國社會所有制關系形成的過程,及其方針、政策和理論依據,繼而對所有制關系的性質進行了探討。當代中國社會所有制關系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時期,它奠定了中國社會制度的基礎,決定了社會制度的性質,構成了全部社會關系的核心。
從作者的論述中不難看出,在當代中國社會所有制關系形成的過程中,國家始終充當著最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對官僚買辦資本的沒收,還是對民族資本的贖買,以及農村的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都是以國家的名義、在國家的操控下進行的。他認為,“因此現階段的全民所有制,還不是完全的全民所有制,它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實現了單一的全民所有制,即全社會的公有制的時候,才能算是完全的全民所有制。我國現階段的全民所有制,實際上還是國家所有制,所以我們通常把全民所有制經濟稱為國營經濟”。這里發生了概念上的混亂,即“全民所有制”、“不完全的全民所有制”、“單一的全民所有制”、“公有制”、“國家所有制”,作者沒有對相互之間的關系給予清晰而充分的闡釋。那么,什么是非“單一的”或“不完全的全民所有制”呢?怎樣才能使之“單一化”和“完全化”呢?它們又是什么性質的呢?是否可以這樣理解,1、無論“完全”、“單一”與否的差異,現階段的所有制關系依然是全民所有制或公有制,僅僅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2、由于“不完全”和非“單一”,現階段的所有制關系還不能稱為全民所有制或公有制?即使是前一種理解,也不能獲得全民所有制或公有制的判斷,因為從量和質的關系看,其量的程度還沒有發生質變的飛躍。而事實上,只有在國家的意義上各種所有制(包括集體所有制)的關系才是單一的和完全的;也就是說,只有在國家的名義下,各種所有制(包括集體所有制)的關系才是清晰而明確的,作者混亂的概念才能獲得統一。于是作者得出的結論是,現階段的所有制關系并非是“全民所有制”,更非“公有制”,“實際上還是國家所有制”,“所以我們通常把全民所有制經濟稱為國營經濟”。這就是作者研究的最終結果,也是唯一正確的結果!
作者這一不經意的研究成果卻是一個驚天的大發現,揭開了自“十月革命”以來國際共運既沒有意識到,更沒有解決的秘密——把“國家所有制”等同于“公有制”,從而錯誤地判斷了自身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作者的這一研究成果徹底地解決了“繼續革命理論”中“革”誰的“命”的問題——所有制關系。由此可見,“繼續革命”的對象不是人或物,更不是整個社會制度,而是一種社會關系,一種經濟關系,是社會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任務在于改造這種關系,以促成制度的完善和社會的發展;其方法肯定不是暴力革命,武裝奪取政權,而只能是推進由“國家所有制”向“公有制”過渡的改革!
從作者的這一研究成果出發,應該如何界定當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及其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呢?很顯然,當代中國社會所處的歷史階段和所適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落差,而這個落差正是“繼續革命理論”得以成立的依據!同樣的,如果以作者的研究成果——“國家所有制”為客觀依據來界定鄧小平的“初級階段論”的話,那么兩者在現實的社會制度中就獲得了完美的有機統一;也就是說,只有在“國家所有制”的前提下,鄧小平的“初級階段論”才是成立的。
2011年2月8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