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的上升,表象上看似乎是氣候暖化、冰川融化、海洋水量增加的結果,但問題是與海平面上升相對應等量的冰川消失在那里呢?(占全球9%北極海洋冰川融化不會提高海平面、90%南極冰川并未減少、剩余不到1%冰川融化增加的水量對于海洋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說是因為氣溫增高、使得海水膨脹提高了海平面,那么百年氣溫只增加了0.6C°-0.74C°、海水密度、海水量、海洋熱容量比地表氣體都大得多,其水溫又能增加多少呢?應該是微乎其微、忽略不計。晝夜海水溫差所引起的水體膨脹差異都會高于氣候暖化海溫增加的差異,否則的話豈不是由于冬夏溫差甚大、海平面會隨一年四季不同上下浮動相差很大嗎?因而海平面的上升、在此缺乏海水來源和海水水溫增加致使海洋膨脹的事實依據,因而結論只能是海平面上升是隨著地殼的上升而上升的結果。
另據德國媒體2010年6月3日報道,科學家曾表示,由于氣候變暖,海平面正在不斷升高,許多小島有被海水淹沒的危險。但從太平洋上空航拍的一些照片來看,這種擔心似乎有些多余。學者在美國的科技期刊雜志《全球及星球變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上發表文章稱,盡管海平面在上升,但在過去60年中,很多太平洋小島的面積卻增加了。奧克蘭大學的保羅·肯奇和斐濟的地球研究學者亞瑟·韋伯通過對上世紀50年代太平洋的27個小島的航拍照片和衛星圖片與現在的資料進行對比,得出結論:只有4個小島的面積變小了,剩下的23個面積沒變甚至變大了。曾被認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島國圖瓦盧,全國沒有任何地方海拔高度超過5米,在過往這些年中,領土也由曾經的7個珊瑚島增加到現在的9個,盡管在這段歲月里,海平面升了0.12米。
面對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島嶼面積不降反增事實,雖然國外有很多權威解釋,但至今沒有一個經得起推敲的結論。如果始終站在氣候暖化論的迷霧中,顯然很難找到答案。但如果站在客觀的的角度上看、這卻是一個很好理解的現象,那就是地球確實存在膨脹的又一佐證。眾所周知,在流體中較輕的物質總是容易上浮(地球地殼就是在地幔頂層流體中上下沉浮的),海洋相對于陸地就像流體中的輕物質一樣容易上浮,而陸地由于自身重量較重上升幅度相對于海洋就小,所以在地球的膨脹中,表現出海平面上升。那么海洋中島嶼面積為什么不降反增呢?這一現象恰恰證明了地球在膨脹的事實。島嶼與海洋作為連體地殼板塊、應該是同時等量抬升的,應該表現為島嶼面積不變,但由于地殼在抬升過程中、降低了密度、增加了海水的滲漏、于是島嶼相對于海洋增加了上升幅度,于是島嶼面積增加了。
而另據“海平面上升帶來的憂患”一文中,全球有數以千計的海平面觀測站在每時每刻連續記錄數據表明、在1970-1974年的5年中,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達最高,年平均為14毫米。而這一5年時期、正是上一氣候周期的冷周期期間,無論從海水溫度、還是冰雪融化都是比較低的時期,海洋怎么可能比氣候暖期得到更多的海水或更多的膨脹呢?氣候冷期比氣候暖期增加更高的海平面、只能是地球膨脹的結果。
地球膨脹的快慢是與地球所受壓力大小成正比的,氣候暖期、大氣膨脹形成對地球較大壓力,故地球膨脹慢或不膨脹甚至收縮,而氣候冷期、大氣收縮、大氣壓力下降、地球膨脹加快。由于地球膨脹、于是容易造成地震、火山噴發、海嘯頻繁發生,這就是氣候與地質運動始終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根本原因、這就是地質造山運動始終伴隨著氣候冰河期降臨的根本原因。如今世界各地頻繁發生的天坑現象、即是地球膨脹加快的結果(由于地球的膨脹造成地球表層松動和裂縫、使得原先可以支撐地表重量的高壓氣體或液體逃逸、于是天坑發生了),也是氣候轉冷加快的提前預示告警。(宇宙天體對地球引力的增加都會增加地球的膨脹和氣候的轉冷)
60年來,海平面增加了0.12米,說明了地球60年來一直處于緩慢膨脹中,而無聲的地球膨脹、不僅容易誤導海平面的暖化上升,更容易引起我們對氣候暖化的錯覺高估。因為地球的膨脹更容易加快水蒸氣的蒸發、海洋大量水蒸氣的蒸發容易提前耗損海洋原有熱量儲備,海洋熱量的提前耗損所汽化增加的氣溫更容易迷惑我們的感知,似乎確信氣候真的暖化了、促使我們陷入氣候暖化的陷阱迷霧而不能自拔。而由此拉開的氣候轉冷大幕卻不會因為我們的錯覺和沒有準備、會停下腳步,它仍然會按照氣候規律的軌跡、迅速向我們襲來。
地球的膨脹和大氣壓力的下降以及氣候暫時溫暖,更容易引起陸地、海水二氧化碳的釋放以及海床腐敗物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的釋放、從而引起氣候逆轉前的大氣二氧化碳的最高濃度和海洋氧氣的減少、毒氣有害氣體的增加,造成魚類或海洋其它生物大量死亡,同時由于海洋水蒸氣大量提前蒸發、加快了海水溫度的下降、促使喜溫浮游生物加快死亡,從而引起生物食物鏈的斷裂、引起其他更多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而今動物的大量死亡確實在重演著地質時代已發生多次的氣候冰河期伴隨的生物大滅絕的悲劇預演。又有誰能告訴下一次冰河期、離我們有多遠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