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趨勢與中國的使命
|
近期與一些網友討論了有關世界與中國的若干問題,這些問題,我認為對于今天的世界與中國,都是極其重要的,它們涉及到世界的未來,也涉及到中國的前途。現將其整理成如下幾個方面,貼出來供列位參考:
歡迎各位涌躍參與討論,我們的原則是:百家爭鳴,各抒己見。
一、世界向何處去
網友:歷史告訴我們:春秋之后是戰國。如果說當今世界正處于各大國爭奪霸主的格局,那么根據歷史演變的內在邏輯,新的戰國時代即將到來。值此戰爭迫在眉睫之時,我覺得中國絕不能掉以輕心、麻痹大意,而應該居安思危(有人說得更現實:居危思危),效法當年的秦國。若一廂情愿的“韜光隱晦”,死期恐不遠矣!
吳亞夫: 非常贊同您的觀點!如果把今日世界比做公元前后的華夏大地,那么今日的世界,的確如君所說:將由春秋時代進到戰國時代。我感覺人類歷史有著一條迄今仍未引起人們足夠注意的發展主線,它就是:人類整體社會組織——其最高形態即國家——永恒地處在其空間地域被不斷擴大的發展過程。最初是地域極其狹小的原始家庭、家族,后來是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再后來是城市國家,再再后來則是由多個城市聯合起來的地區性的國家——現在的世界,正處在地區性國家的歷史發展階段。毫無疑問,這階段的國家還將沿著這條發展線路繼續朝前,走向其空間地域進一步擴大并最終達到統一全球。這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種必然趨勢,是人類千百年來所擔負的一種偉大使命。中國人應當勇敢地擔負起這個使命,就像當年秦國統一中原一樣,準備著去完成世界統一。
網友 :先生認為當今世界有可能一統嗎?
吳亞夫: 我在上面已經說了,現在的世界正處在地區性國家的發展階段,地區性國家所面臨的下一個歷史發展階段是什么呢?是“洲地國家”階段。所謂“洲地國家”,即其空間地域大致相當于現今一個大洲的國家。所以說,當今世界暫時還不能立即就完成世界的統一,但最終必然要統一!
人類以往全部歷史過程之一發展主線,即人類整體社會組織在空間地域上呈不斷擴大之過程,我想這是無須多說的已被歷史證實了的存在。現在的問題是: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一條發展主線呢?是什么東西在決定著這一發展主線之成為現實呢?從迄今的歷史看,人類整體社會組織的空間地域,即使也有過好一些時段的暫時萎縮,但在一般性上為什么會是絕對的擴大而非絕對的縮小呢?這就因為:人類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恒處不斷發展之中。當科技生產力的發展與人類的主觀需要或本性需要(即人類無意識的征服欲求以及由之升華出來的各種無止境征服欲望)相結合,這種外在于人的、既可用于和平也可用于戰爭、既可用于內部建設也可用于對外征服的力量——科學技術與生產力,便隨之變成了分布于世界各國的國家統治力和征服力,因此說,人類的統治力以及征服力,一定會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而統治力與征服力的發展本身,也就不斷刺激了各國之有向外擴充自身權利甚至是自身地盤的雄心或野心,從而最終導致了各國空間地域出現不斷擴大的歷史進程。毫無疑問,未來的人類科技生產力還將繼續發展,因而,未來的人類歷史還將繼續推進國家空間地域的逐步擴大,直至全球一統。只有達到全球一統,人類才從根本上結束這一過程,從而進入另一種發展形態的新型世界歷史。
網友:十分贊成吳君針對網友們所做的以上回復。這絕非我簡單的附和,實乃我此前一直以來的觀點。看來我和吳君是有緣的。關于統一或今后的大同,我覺得不一定類似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大同是個很抽象、也顯得比較空洞的詞,需要用具體的事項和內容去填補。簡單談到這里,有空再過來。祝各位討論的開心愉快!
吳亞夫: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蘇美言和,當赫魯曉夫與肯尼迪在白宮首次握手時,肯氏說了如下一段話,他說:你們和我們,其實目標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我們各自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他這里所說的“一致”,我考慮指的就是世界的統一或者說世界的大同,言下之意是,東方走的是一條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之路,即通過無產階級首先在各個國家進行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然后,就像組成共產國際那樣再組成世界統一的政府,西方走的卻是依賴國家、民族的力量而且主要是軍事力量來達到世界的統一,這也就是當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的路。未來世界的統一究竟應走哪一條路?事實上又只能走哪一條路?這在今天仍然是一個理論上尚未解決的問題。我以為,我們不能光從“應該”上考慮,而要從“只能”上考慮,也就是說,應當考慮我們只能走哪一條路。現實總是殘酷的不如人意的,所以,很大的可能,我想也許只有武力統一這一條道路了。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最偉大的民族,她擁有無與倫比的最深厚而且歷史最悠久的文化,中華民族盡管近百年來在自然科學上落后于西方,可在人文科學尤其是政治、道德及倫理科學上卻遠遠高于西方,中華民族擁有治理社會爭取社會及世界和諧的最為嫻熟的人文科學手段,中華民族完全有能力讓世界成為最美好的世界。所以,中華民族沒有理由不擔當起統一世界這一最最崇高的歷史使命,應當把這一偉大的歷史重任當作自己的責任,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網友:國家的界限,將來會變成省界。哈哈。未雨綢繆,中國應該早作準備。
吳亞夫: 中國是否未雨綢繆早作準備,這不僅關系到世界的使命是否應由我們中國人來擔當的問題,而且也關系到了在未來必然出現的極嚴峻的世界挑戰之下,我中華民族能否變被動為主動,是制于人還是被制于人,是國家、民族的生存還是國家、民族的死亡的問題。一心只想著眼前的物質享受,只盼著過太平安樂的日子,只管眼前的安穩而不慮及明日的危險,將來的主人,就絕對不是我中華民族,而是凌駕于我中華民族之上的他人。后果不堪設想!
網友:最終必然一統的見解,有遠見。
吳亞夫:世界之走向統一,就如過去中國之走向統一一樣,這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必然趨勢。這趨勢,任何人都阻擋不了也改變不了。如果像現在某些崇洋媚外者那樣,主張一切向西方看齊,將來的世界就一定是西方來統一我們,如果我們堅持自己的獨立自主,走一條完全屬于自己的獨特的道路,并能集世界古今文化之精華于一身,以發明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新的中華文化,并激發起高度亢奮和對外決不妥協的民族斗爭精神,則有可能是我們去統一他們。這依舊是毛澤東曾提到過的、那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大問題: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二、關于戰爭與和平
|
網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如果真的只有通過戰爭才能達到世界一統,那又何常不是人類的又一次人為的災難呢!如果能避免戰爭又能達到統一的話,這才是人類之福啊!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誰能讓世界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誰就是世界之主。
吳亞夫: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一切存在,包括人類國家的存在,必然都會有的運行規律和運行周期。就是將來的世界假如真的達于統一,后來的周期性分合變異肯定也是存在的。這就要求那時的人們——我們的后代子孫——繼續懷著崇高的責任精神,不斷地去維護和重建她的統一。
至于說到“統一須通過戰爭”就一定是人類的災難,可以這么認為,也可以不這樣認為。可以這么認為是因為:它不符合我們人類善良的愿望,針對我們善的渴望而言,它的確是一種災難;可以不這樣認為是因為:統一之所以只能通過戰爭,這是一種非人意所能左右的自然法則,一種客觀存在著的“自在的歷史必然性”。決定這一歷史必然所以如此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于:人類各民族群體本身誰都有著無意識的征服欲求,這種純粹本能的沖動能量,是一定得周期地宣泄出來的,就像大自然總會周期地出現洪水泛濫一樣,你因為它是對人而言的災難就企圖叫大自然不發洪水,那無疑是辦不到的。
因此說,我們人類不能只考量我們自己的心愿,只知道如何按自己的心愿去行動,去做取舍,我們必須把自己的眼界放大,放大到同時看到我們心愿以外的存在,看到在我們的心愿之外還有非心非愿的客觀的東西,它們也在參與著世間萬事萬物的運行。如果說世界的統一由于有了非心非愿之物的參與而使得它一定得通過戰爭的話,那么,我們人類也就只能順應這一總體的發展趨勢了,因為不這樣則事無成!
|
網友: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有些事情雖非我等所愿,也得接受現實,這是無可奈何的。
吳亞夫:是呀!人們常常只能違心地去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尤其是事關國家、民族和世界這樣的大事情。所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呀!
我一直都有這樣一種感覺:人類一味地追求戰爭固然不對,但是一味地追求和平,視和平為唯一最高目標,這是否就是對的呢?這問題無疑值得我們深思。我想,戰爭與和平應當說絕對不是人類生存的目的,而只是人類為實現自我生存的不同手段。既然只是生存的手段,那怎么能把其中一種當作我們唯一的目標呢?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留下這樣一句名言:“戰爭是萬物之父”,很顯然,這即是把戰爭當作了唯一應當追求的東西。所以,我以為我應當給這句話作如下一種修改才是對的:“戰爭是萬物之父,和平是萬物之母!”試問:有父無母何來萬物,有母無父又何生萬物?!
三、關于中日中美關系
|
網友:中日之間戰與不戰全在日方,倘若日方派駐其自衛隊對釣魚島實施占領,則即便是有美國介入,中日之戰也無法避免。但是,中日雙方都知道,中日之戰一旦展開便是生死存亡的大戰,誰輸掉這場戰爭,誰就徹底輸掉未來。面對這場生死存亡的戰爭,中國準備好了嗎?還沒有!如果沒有臺灣基隆港的依托,至少需要兩艘航母才有可能對抗美日聯合。日本準備好了嗎?也沒有!倘若開戰之后美國只是做做樣子,日本將無法對抗大陸和臺灣的聯合。因此,在中日雙方誰都沒有絕對勝算的情況下誰都不敢主動挑起戰爭。
吳亞夫:非常贊成您的上述意見!就目前情況看,可以肯定中日雙方誰都沒有做好戰爭準備。所以,我感覺無論是釣魚島事件也好,還是發生其它什么事件也罷,中日之間暫時是不會因為這類事件而發生戰爭,至少近一兩年內不會發生。大體上可以料知,近期內的這類事件,充其量只會引來雙方政府或雙方人民一定程度的爭吵與抗議罷了。但是,這個結論無疑只是戰術考慮的結果,如果從戰略上考慮,結論就不能如此下了。從戰略上,尤其是從較長遠的國家整體戰略上看,中日之間的戰爭是絕對不可避免的。我之所以說要未雨綢繆,并不是說現在立即就要和日本進入你死我活的戰爭狀態——這無疑是對我不利的;而是說要為將來終究要發生的戰爭做好準備,尤其是做好國民精神方面的準備。你看,現在國人之很大一部分不僅根本沒有關于戰爭的應對觀念,整個地沉緬于和平幻想,而且,一心一意只是想著眼前的物質享樂,行尸走肉,茍且偷生,這樣的精神狀態如不急早改變,不要說現在出現戰爭,就是等到十年二十年之后,戰爭才姍姍來遲,我們應付戰爭的能力恐怕仍然是不具備的。我講的主要是指我們必須從國家整體戰略上做好戰爭準備,因而必須盡早提振國民精神。拿破侖曾認為,戰爭中決定勝負的因素主要是雙方精神力量。一個民族倘若其精神墜落,只求安逸,這個民族想要贏得戰爭幾乎是不可能的。孫子也認為:任何一個國家,即使是和平時期,也應遵循“無恃其不來,而恃吾有以待也”的原則,相信戰爭之有發生的可能,并為此做好各方面準備,這就叫“恃吾有以待也”。
網友:朋友:我認為小日本沒有這樣大的膽子向中國開戰,當今的中國他敢嗎!
吳亞夫:是的,您說得很對!如果單從日本本身看,它絕無向中國開戰之膽量。過去它之所以敢,那是因為,那時的中國還只是一個極其落后的老大帝國,政治腐敗,科技落后,加之內部四分五裂。但是,如果不是單從日本本身,而是從整個世界來看,情形就大不相同了:當美國等西方國家(甚至包括南海諸國)結成反華同盟,當日本只是作為該同盟設在太平洋戰區之一前沿陣地,這個膽子它就有了。現在,這個為之企望的同盟正處在他們的加緊謀劃之中,其成就之可能十分之大,甚至可以說絕對可能,因為,這里存在有其間的共同需要,這是從未來的可能性上看的。就從眼下現實來看,日本也會有這個膽量。為什么?日美安保條約已為其狗膽包天的行動立起了后盾。這次它在釣魚島事件上何以如此強硬,沒有美國人撐腰,沒有安保條約給予保障,它絕對是不敢如此。
|
網友:如果美國佬要進來摻和,會否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
吳亞夫:如果美國佬摻和進來——我認為美國佬摻和進來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日美聯合的目的,就是要保住資本主義世界的體制安全,這是他們的生存底線——第三次世界大戰很有可能發生。所以,中國面臨的未來挑戰將是世界性的,決非一兩個國家對立面。正因為如此,中華民族必須要以百倍千倍的努力來做好戰爭準備。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可以說將要接受一次史無前例的、空前嚴峻的血與火的考驗,能否保住中華文明的血脈,甚至能否留有中華民族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席安身之地,這都要看我們是否從現在起就踏踏實實地做好了一切準備,尤其是精神上的準備。未來的世界戰爭無疑將徹底改變世界現有版圖,有很多的國家將會在這場生死大搏斗中失去其繼續作為國家的資格。
|
我估計:中美之間也許不會有直接的戰爭,這是雙方地理位置所決定的,但是,中美之間的間接的戰爭,即通過第三方作為自己的戰爭代理人而進行的戰爭,則絕對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因為,中美矛盾所反映的,其實不僅僅只是中美之間的矛盾,而是東西方矛盾,是東西方兩大社會體制(經濟、政治及文化的體制)或兩大社會文明之間的矛盾,這兩大體制只可能一強一弱,才能穩定世界的平衡。既如此,則兩者之間要么西方強東方弱,要么東方強西方弱,否則,世界之平衡隨之打破。近代以來的世界,一直是西強東弱,于是,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平衡地度過了近五百余年,現在的情況變了,現在是西方獨強之局面正在逐步消失(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后),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的強大,或者說,越來越明顯的強大的勢頭,正在威脅著西方尤其是美國一直以來的那種獨強局面,使世界五百余年的西強東弱之局面眼看著有可能變為東強西弱之局面。為了防止這一“轉變”之成為事實,防止東方有可能取代西方而成世界的強者,西方體制必然要站出來奮起抗爭。中美矛盾,便是從這一東西方矛盾的大格局中被決定著產生了出來。這個大格局的存在及其變異,無論我們怎樣做,也無論西方人怎樣想,都是無法改變的。所以,中日之間、中美之間、中西之間的矛盾沖突(從和平沖突到戰爭沖突)絕對是避免不了的。
網友:帝國主義亡我賊心不死!
吳亞夫:世界就好比一個大擂臺,在這里參與拼搏的是所有相關的國家,這些彼此交鋒的國家,仿佛全都預先立下了“生死狀”似的,因此,每一方的目的,就是毫不留情地把對方打下擂臺甚至置之死地。國家與國家之間,除了具有共同對手才有的同盟外,其它則全屬此種關系,一定要把對方打下擂臺甚至置之死地的關系。此即國際關系之實質。現在的中日、中美、中西之間,除了這種關系外,根本不存在什么合作與共贏。
這意思就是說,世界國與國間只有兩種關系:對手的關系與同盟的關系(前者又稱敵對關系,后者又稱合作關系),此外再無第三種。如果說中日之間、中美之間、中西之間是合作關系(或同盟關系),那我就要問:其間的合作條約(或同盟條約)在哪里,雙方的共同對手(或共同敵人)又在哪里?如果既找不出合作條約,也找不出共同對手,那我就只能說,其間只是對手關系了。既只是對手關系,雙方無疑就只能是一方絕對要把另方打下擂臺甚至置之死地,根本不可能還有什么合作與共贏。人們掛在口頭上的所謂“合作共贏”,在實際場合地地道道就變成了:擁抱你正是為了捅死你。
四、關于中俄關系
網友:應該說,中俄兩國相互尊重,相敬如賓共謀發展,直至到共御外敵的完美局面。對整個世界戰略平衡與穩定也是十分有利的。
吳亞夫:非常贊成這一見解!其實就現在的世界局勢來看,如果中俄雙方果能形成緊密的同盟(尤其是軍事上的同盟),則對于中俄雙方之安全以及未來之發展都將極其有利。但愿雙方領導人能有此遠見,積極配合并促成這一既能徹底改變世界力量格局,又能帶來中俄共同復興的偉大戰略的達成。
如果把我們的眼光再拉回到過去,我們無疑應得出即使是今天仍會令我們痛心的教訓:如果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不發生分裂,如果后來的八十年代雙方仍能化解矛盾重歸于好,我想,現在無論是中國還是俄國,處境必然都將好于現在,甚至可以說蘇聯的解體也許不會發生,不僅不會出現今天這樣令人不安的西強東弱局面,相反,我們看到的也許恰恰是一個無比強大的東方。當然,事情總是過去了以后才讓人看得明白。不過現在還不晚,希望我們能夠再一次看到這兩個大國的結盟,看到由于中俄結盟而有的世界力量重心由西方向東方的轉移。世界只要有了這種力量轉移,中俄復興將指日可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