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學說是荒漠中汩汩水涌的清泉
羅 寧
我先后發出文章《如此粗暴待孔子,于心何忍?情何以堪?》,《如此無理待孔子,于心何忍?公道何在?》之后,有網友認為,文章很好,就是過長。我贊同這一看法。考慮到網友們大多性急且缺乏耐心,因此,我再以分述、縮寫的方式闡釋自己的觀點。歡迎網友們討論
孔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是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在奴隸制條件下,經歷過的一個極其艱難困苦的時代。當時,諸侯林立,各霸一方;君王之間,虎視眈眈;為了利益,爭戰不已。因此,在那個時代,社會動蕩、戰亂四起、弱肉強食、禮崩樂壞、豪強叢生、殺人盈野、民不聊生。無奈、無助的悲苦民眾,只能泣淚、泣血維生。
生逢亂世的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家道中落。一生基本上是在窮困潦倒,不得志,被當時的奴隸主階級厭惡、排斥,只能艱難、落寞的在社會的邊緣與底層生存。然而,盡管如此,孔子仍然志存高遠,持之以恒的志于思、志于學、志于教、志于述、志于“仁者愛人”;依然堅持在窮困潦倒,顛沛流離、四處碰壁的困境中,執著的周游列國,去向當時的奴隸主階級的領袖與代表們,宣揚、傳播自己的思想、學說與治世之道;依然保持正直、善良、謙虛、有禮、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嫉恨邪惡、褒獎正義的崇高品格;依然與世無爭、溫和善良的孤獨向學,觀察、認識、思考人生、人性、人倫與人情;依然收費低廉而又真誠的為關注社會卻貧窮的弟子們傳道、授業、解惑,從而得到了數千貧窮而又好學的弟子們的真心愛戴與追隨。
面對奴隸主階級的輕蔑、歧視,孔子不曾也沒有條件去爭取奴隸主階級的權勢、金錢支持,而是如同荒地里生長的野草一樣,生活在民間,創立私學,通過對數千弟子的教學,向人世間傳播呼喚穩定、秩序、和平、仁義、愛人的溫暖理念;傳播富有人性、人情、人文、人倫、人道的慈愛思想;傳播飽含理性、智慧、經驗、知識、巧思的厚重學問。
孔子人格獨立、思想自由、學說深邃、視野高遠、慈悲為懷;孔子志堅、平和、勤學、善思、樂述;孔子關注人生、人世、社會、倫理、遠離鬼神;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愛惜民力、施行仁政、克己復禮。
孔子的論述,言簡意賅、文彩華然、精辟干煉、深入淺出、透徹深刻、寓意恒遠。
我在這里摘錄部分孔子的如下言論,以饗網友。這些言論在互聯網上可以隨意搜索到。
孔子說:
“仁者愛人”
“克己復禮”。
“苛政猛于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等等。
我在此處所列舉的孔子言論,只是在互聯網上隨手拈來,難免會有更多的經典、精彩言論被失缺。但是,即使如此,孔子思想、學說的瑰麗光彩也不會因此而得以缺損與遮攔。
在孔子述而不作的時光里,自孔子的學生們起,孔子的思想、學說便得以負載于孔子言論所富有的精致、華彩、哲理、智慧與魅力,迅速、廣泛的超越、突破時空與種種磨難的阻礙,隨人瞻轉、順聲自行、口口相傳、字流頁落、入目入腦、入耳入心、無脛而走、無助宣揚,綿延于兩千五百年,跨越山川、草原、湖河、海洋,傳遍了當時四分五裂、戰亂頻仍的中國社會;傳入了文化、歷史、風俗、教化各異的亞洲東方;傳向了世界的四面八方、各個角落。
在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只是在簡陋的教室或者樹下的空地里,即席、即意、即興談論構成自己思想、學說的各段言論。但是,這些寓意、內涵博大、精密、深邃的言論,卻能夠以不舍的強烈啟迪力、吸引力,使得當時及后來的眾多人類,前后相繼的真誠的去讀、去學、去思、去驗、去行孔子的思想與學說。并且,即使是歷經了諸多的艱難逆境,人們依然都能夠過目不忘、耳熟能詳、記憶猶新的去時時受教、受益于孔子的思想、學說。
在那個遙遠的春秋戰國時代,在那個奉行叢林法則,公然弱肉強食,只以強者為王,近乎原始野蠻的,豪強們無休止的在驅趕、強迫民眾相互進行血腥廝殺、殺戮和大屠殺的,充滿刀光劍影、尸山血海、慟哭哀聲、遍野餓殍的動蕩社會里,孔子的張揚理性風范、閃耀人性光輝、富有人生智慧、飽含人情溫暖、充實人倫力量、揮灑人文真情、主張平和仁愛、利于人類生存的思想、學說,無疑就是如同浩瀚荒漠一樣嚴酷的戰國社會里,驚艷呈現出的一縷輕柔舒緩的愛曲;一株迎風招展的綠樹;一抹充滿生機的青色;一眼汩汩水涌的清泉。
盡管,在當時,窮困潦倒的孔子,在問學之間,所述說的思想、學說,不過是沙掩的珍珠,寂寞、無形的傳播于民間。但是,不可抗拒的時間延續,不可逆轉的人類社會生存發展進程,終究會拂去壓抑在孔子思想、學說上的一切塵埃與污跡,放生出孔子思想、學說的本形、本色,幫助其以真實的、富有活力的、清新的本原,佇立于人世間,并以其不被扭曲、不曾滅失的智慧力量,啟迪、助益、滋養于人類的生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