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給中華民族確立了一個中樞價值觀的范疇,那么中庸之道在中國文化中包含的具體內容和要求是什么?而辨別了中庸之道的含義,那么中庸之道的反面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
孔子將符合中庸之道之精神的人,稱為君子,而背離中庸之道精神的人說成是小人。
那么什么樣的人堪稱是君子?
首先我們從孔子的自我評價入手,來認識君子。
在介紹孔子自我評語之前,先來認識學生對孔子的評價。這種評價,下面一段話最著名,也最有代表性: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
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淵評價孔子是:老師的精神,崇高而又深厚廣闊,老師言傳身教,無處不在的教育和影響學生,聯系實際,深入淺出,學到了古往今來的歷史文化,懂得了人生價值和做人的道理,緊緊的跟隨老師的思想,就如同它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的生命潛能,因為老師的開啟,而將盡顯芬芳,老師的偉大精神,時時刻刻聳立在我的面前,我一心一意的追隨,但是卻永遠追趕不上。
顏淵上述評價,全面豐富,非常本質,令人回味無窮。筆者認為,上述評價,可以作為中國文化中“君子”精神的宏觀認識。
順便說明,不少人認為孔子的核心是“禮”,而“禮”就是等級制,而等級制就是奴才思想,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奴才哲學。這類看法,簡單片面,如若孔子是如此的奴性和片面膚淺,孔子早就被歷史文化淘汰掉了。
下面再認識孔子的自我評價。
孔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十戶人家的小地方,就有像我這樣本性忠厚的人,但是不同的是自己愛好學習。
這是孔子第一幅肖像。也是君子的首要條件。
孔子說:“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圣人、善人,存在于理想當中,因此孔子沒有見到過,孔子見到過“君子”和“有恒者”。什么叫“有恒者”?它的反面就是:無知的人自認為有知識,內心空洞貧乏卻自以為是和目空一切,處境窘迫卻偽裝成得意亨通。
孔子經常通過對比的形式,先揭露反面的意思,然后讓正面的道理不言而喻。
君子就是“有恒者”,即君子沒有上述無恒者的缺點,因為君子表里如一,因為君子具有“仁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的崇高人生目標和信仰,具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自強不息的堅韌意志。
這是 孔子給 君子確定的第二個標準,也是孔子第二幅肖像。
孔子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君子必須謙虛好學,千萬不能不懂裝懂。虛懷若谷,多聞多見,有比較才有鑒別,“古之學者為己”,“人不知而不慍”,這些學習原則,一個都不能少,才 能成就 君子“和而不同”的卓爾品質。
這就是 孔子給 君子確定的第三個標準,也是孔子第三幅肖像。
君子上述三個標準,都是圍繞學習。
可見,孔子的精神,首先是學習的精神,中國文化和民族的精神首先也是樹立學習的精神。
中華民族正是具有了這種好學的精神,才使兩千年文化價值觀停頓當中,而仍不失表現文化的精神勃發,文化的自我陶醉,文化的五彩繽紛,而沒有導致民族精神的腐朽和頹廢。
也是因為有了這種開放的好學精神,中華民族在文化重大危機時刻,總是在冥冥之中,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力挽狂瀾,使中華民族化險為夷,又展現出中國文化之光明前途。
古代一些人,百讀《論語》而不厭,我也感同身受。對君子文化的剖析,每個人有自己的看法,我將學習的精神和學習原則,作為認識君子文化的第一把鑰匙。
但是每一次翻開《論語》,總是感到如臨大海,思想一望無際,“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這是孔子君子精神最好的語言描述。如果要打開君子文化的思想大門,還有多把鑰匙,在《論語》中隨處找到,但它們彼此的道理卻是一以貫之。
“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言之深刻。
(中華民族精神之九)
——獨立思考 閱讀經典—— 蘇州雨果書店與您交流思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