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為民
――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觀
方略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價值,強調以民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國人就提出“天地之間,莫貴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主張治國理政須利民、裕民、養民、惠民。新的歷史條件下,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治國理念,有著更深邃的內涵。堅持以民為本與以人為本的有機統一,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關注人民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必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一、“為民”的思想內涵
人類社會是由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組成的社會系統。作為
“為民”這一概念有著豐富的內含,它既是社會觀,也是經濟觀、政治觀、文化觀和道德觀。人民是一個歷史范疇,是對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總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新時期,“人民”這一范疇,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一切堅持和擁護四項基本原則的社會主義公民,以及所有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所謂“為民”,就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本質要求是:權為民賦,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毛澤東對這一宗旨作過這樣的闡述:“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這里所回答的正是一切價值的核心問題,即“為什么人”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中,為什么人的問題,是確立價值體系的主體和標準的核心問題。為什么人,就以他們為價值主體,以符合他們的根本利益為客觀的價值標準;為什么人,就要以他們為評價主體,以符合他們的意愿為主觀評價的依據。主體和標準問題在一切價值觀中都居于統率和決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原則和取向都由此來確定。無論是經濟價值觀、政治價值觀,還是文化價值觀、道德價值觀,最終都歸結于究竟是為什么人的問題?!盀槊瘛睆膬r值與評價、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高度,明確而完整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把“為民”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在當代中國有著鮮明的指向性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最能反映廣大人民的迫切愿望和心聲。
二、“為民”是社會主義根本價值原則
一個國家的根本是人民。以“民為邦本”為核心內容的民本思想,不僅深刻體現了中國古代根本政治觀念,也反映了中國古代發展社會經濟的根本措施。雖然封建社會主張“民為重、君為輕,社稷次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資產階級在反封建斗爭中也曾高揚“天賦人權”大旗,倡導“人本主義”理念,但在生產力落后尤其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制度下,實質上推行是“以神為本”、“以君為本”乃至“以物為本”,發展成果并沒有也不可能真正惠及廣大人民。
“為民”的具體內容和形式隨著歷史的進步而發展。革命戰爭年代,“為人民服務”作為一種理想和追求,是激勵共產黨人和先進分子自覺犧牲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建立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制度后,“為人民服務”有了更豐富的內容和新的更高標準。首先,社會主義社會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人人既是服務者,又是服務對象?!盀槿嗣穹铡本哂辛巳嗣袢罕姟白晕曳铡钡男再|,即“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全體人民通過分工和合作來實現自己共同的利益。這是使黨的先進意識成為人民共同價值觀的客觀條件,也是引導人民為實現自己根本利益而自覺奮斗的必經途徑。其次,從價值原則的高度看社會主義制度,意味著“為民”作為社會主義的主導原則,必然要超出思想觀念的范疇,普遍貫徹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制度的方方面面,落實到各個領域的基本制度、體制、機制和各項規范中去,成為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和全社會的共同價值追求。這也正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目標和最終要求,是其根本優越性所在。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隨著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差異性明顯增長,人們對提高社會道德水平和豐富精神文化產品提出了新的愿望;隨著經濟地位變化,人們對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也有了新的期待。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出現的矛盾日益增多,我國在由單一的社會結構向復雜的社會結構轉型的過程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社會矛盾:社會財富分配不合理的問題引起普遍關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仍然滯后于經濟發展,城鄉就業壓力不斷增長,大量新型的人民內部矛盾不斷出現,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面臨著新的復雜局面,城鄉二元結構將長期存在。如何發展社會事業,更好地為民服務、為民造福,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黨的執政之基。叫響于戰爭年代的“為人民服務”思想為什么有那么大的感召力,關鍵在于把黨的奮斗目標與勞苦大眾的根本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的:“我們黨從來就是靠實實在在為群眾謀利益而不是空洞的說教來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的”。幾十年來,為人民服務思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成為黨團結和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以及團結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價值追求。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核心問題。從西方政治家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治政價值理念,到孫中山先生的倡導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無不貫穿一個“民”字。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是社會的主人,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切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必然,也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終極價值。
三、“為民”是社會主義的最高價值體現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各國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總量呈幾何級數增長,生產力水平大幅躍升。但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人類社會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和危機,如:能源、資源快速消耗,浪費嚴重,殃及后人;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各國之間乃至民族國家內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階層由發展不均衡帶來的貧富差距不斷加大,各種利益矛盾日趨突出;特別是物質文明的高速增長,并沒有帶來人類精神文明的相應提高,人文素質下滑,人的“異化”問題空前嚴重等等。正是這些問題的出現,引起人們對發展問題的廣泛關注和思考。如何走“均衡發展”、“綠色發展”、“科學發展”之路,真正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是解決人類發展難題的緊迫課題,也是發展社會主義的現實考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總是按照人的尺度來評判歷史進步的;社會歷史是人的依賴走向物的依賴再走向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這樣的社會歷史就是不斷解放人的歷史,也不斷表現著對人的終極關懷。馬克思所說的,每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整個社會自由全面發展的前提,揭示了獨立個體與國家社會的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關系,肯定了獨立個體對國家社會的決定性作用?!耙匀藶楸尽奔仁侵溉嗣袢罕娫趪液蜕鐣械闹黧w地位,又指獨立個體特有權利本原。人作為本原和終極目的既應當不屈從于國家和社會,又應自覺依法擺正個體與國家社會的關系。人的自由和自主既應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價值取向的本原和依據,又應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動力源泉?!盀槊瘛钡淖罡邇r值實現形式,是作為主體的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以是群眾史觀為基礎、以保障人民的主人地位為前提、以維護人民權利為根本的價值觀,它不僅把“以人為本”作為社會發展的邏輯起點,而且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不僅從法律的角度確立了人民的主體地位,而且成為支配全社會成員思想和行為的道德力量,成為社會主義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的根據和原點。
“為民”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為人民服務不僅是黨的根本宗旨,也是社會主義倫理道德的核心。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提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認為“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這是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目標要求的高度概括。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更要在全體人民中提倡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的精神,提倡尊重人、關心人,熱愛集體,熱心公益,扶貧幫困,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尤其要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在經濟活動中,國家依法保護企業和個人利益,鼓勵人們通過合法經營和誠實勞動獲取正當經濟利益;同時引導人們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反對小團體主義、本位主義,反對損公肥私、損人利己,嚴格防止把經濟活動中的商品交換原則引入黨的政治生活和國家機關的政務活動。
“為民”是社會主義的終極目標。社會主義社會的終極目標是什么?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保ā顿Y本論》第1卷第649頁)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37頁)。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2頁)。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社會主義應為“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的一種經濟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頁),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這兩條原則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和終極目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