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
方略
“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構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客觀要求,又是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著眼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增強國家軟實力,著力構建符合社會主義本質屬性、體現民族特色和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亟待回答的重要課題。
一、時代呼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已經和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嬗變,如果沒有核心價值觀的主導,二者之間的背離就可能引發信仰危機,甚至出現社會危機。目前,在社會各個領域彌漫的濃郁商業氣息,致使一些人思想空虛、信仰缺失、道德失范,在緊張忙碌和競爭中失去了精神歸依。可以說,核心價值觀的迷失,是當今社會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很快,人們在肯定經濟建設成就的同時,也對精神文明建設滯后憂心忡忡。如果一方面是經濟高速增長,一方面卻是道德失落、價值失迷、文化失衡、社會失信,人們的幸福指數就會降低,社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穩定與和諧,發展也不可能持續。管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是一種可能,而不是必然。如今很多有識之士對“資本無道德”的問題越來越感到憂慮。應當說,“倉廩實”在今天已不是問題,但“知禮節”卻是個大問題。
有學者指出,現在是全球化時代、信息化時代、商業化時代、功利化時代,也是價值觀迷失的時代、混亂的時代、迷茫的時代。在有的人那里,沒有對錯,只有成敗;沒有是非,只有貧富。價格代替了價值,成敗代替了真理。羞恥感的缺失,價值觀的混亂,潛規則的盛行,將會瓦解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危及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缺少核心價值觀,就缺少了基本的價值認同,也就不可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一旦危機來臨將難以應對。在價值觀念多元的時代,更需要有核心價值觀的引領。重塑核心價值觀,是決定經濟社會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所謂核心價值觀,是人們對各種事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內化于所有社會成員精神結構中的作為常識、道理、道德觀念和情感的文化。作為一種價值層面的文化,它是構成制度運行的基礎價值體系,一旦缺少了它,再好的制度也無法真正運行。所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指人們對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價值標準和價值評價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社會價值體系中劇于核心地位、起引領作用、從最深層次上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的價值理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和前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基礎、最核心、最穩定的部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價值本質,反映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二者的有機統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同遵循和基本準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不斷生成的價值系統,目前還沒有正式確立和定型。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是不斷深化價值認識、推進思想道德建設的過程,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系統工程。要切實把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作為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和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舉措,在深入研究探討中,凝聚各界智慧,以期達成廣泛共識。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下,從深層次上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更好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并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和自覺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是由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道德、社會的核心價值理念構成的一個完整的價值理論系統。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既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一致,又要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既要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行為規范,又要符合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既要體現民族特色,又要符合時代精神。根據以上原則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應包含“富有、均等、和諧、仁愛、為民”五個基本要素。
(一)富有――社會主義經濟的核心價值觀
“富有”一詞,是大量擁有的意思,多指積極方面。與“富強”、“富裕”相比,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卻有很大區別。“富強”通常用指國家出產豐富,力量強大;“富裕”通常形容財物充裕。這兩個詞都是經濟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標識,只代表財富的擁有程度。而“富有”除物質方面的意義外,還包含積極方面的意義,既指物質富有,又包含精神富有;既是物質生活充裕,也包括精神生活充實。
馬克思主義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論者。人類不僅從事物質生產,創造滿足自己需要的物質財富,而且從事精神生產,創造滿足自己需要的精神產品。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兩項重要內容。“富強”、“富裕”強調的是財富增長,卻忽略了人的精神需求。將其作為社會發展目標或核心價值理念,如果不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則往往容易被當作一種片面的價值追求因“泛化”而造成誤導。實踐證明,單純追求財富增長,不僅僅是強化人的物質利益觀念,也容易削弱精神文明建設和導致各種不良問題滋長。社會主義經濟是道德經濟。將“富有”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核心價值觀,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有機統一起來,按照“富有”的內在要求確立發展思路、制定發展規劃、引領發展實踐,必將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在全社會樹立高尚的精神追求,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二)均等――社會主義政治的核心價值觀
“均等”一詞,包含有均衡、平等、相等的含義,大意是不同的社會主體(包括個人、家庭、社會集團等)在一些具有價值屬性的要素(如財富、收入、地位、知識、權利等)分配上是均衡、平等的。“均等”的基本要求是:國家的法律法令、政策制度、重大決策應符合最廣大的利益和要求;一個國家的公民無論居住在哪個地區,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享有平等的發展條件和機會;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達到平均的水平,全國各地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結果均等、水平一致。
“均等”,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體體現,是均衡發展與社會平等的有機統一。沒有經濟社會的均衡發展,難以實現實質性的社會平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平等,也不可能有經濟社會的均衡發展。“發展均衡”,是指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經濟社會之間均衡發展,不同社會階層均衡受益,公民不因性別、年齡、民族、地域、戶籍而受到不同的待遇,由此確保全民公平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社會平等”,包括條件平等、機會平等和權利平等。“條件平等”,是指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的平等,是一種實質的平等;“機會平等”,是一種程序性的平等,往往通過某些政治經濟上的權利平等來體現;權利平等,是指人關心保全自己的生存權、自由權和發展權等基本權利的平等。
社會均等的本質體現是,在公平原則和平均水平的基礎上,貧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公民基本權利得到保障,各種社會問題有效解決,整體上實現均衡發展和社會平等。其最終目標是:均富于民、共同富裕。推進社會均等,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利益觀,正確處理速度與效益、權力與義務、民主與法治、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反對平均主義,又反對過分懸殊。社會均等,充分體現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和實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本質特征,是社會主義政治價值觀的核心。
(三)和諧――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和諧”一詞是由“和”與“諧”組成的詞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家的“佛”等,都以“和”為特征。人類和平、社會和諧、家庭和睦,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愿景與期許,“和合”、 “和而不同”、 “和為貴”、“天人合一”等等,都從不同側面表達了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美好追求。
“和合”思想主張采取和平的方式、和合的手段,運用溝通、協調、合作的方法解決矛盾分歧,以人的心靈和諧作為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礎,來推動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通過人的全面發展,來協調和溝通社會發展的各個要素,最終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全面協調發展。我國提出構建和諧社會,推動和諧世界建設,都是對和合思想的具體運用。“和而不同”,首先承認“不同”,充分肯定、尊重、保障社會主體的多樣性、差異性、獨立性,包含了“自由”、“平等”所應有的內容;這種“不同”又是一種包容,是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在更高境界上達到一種融洽、協調、有序的狀態。可以講,和諧是對自由與平等的超越,既包含了自由與平等的精神,又避免了抽象談自由與平等而可能導致的社會失序。
所謂“和諧文化”是指一種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行為規范及制度體制為一體,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導,以中華文化和諧思想為內核,與和諧社會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體系。建設和諧文化,就是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文明新風,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影響力,正確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關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既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又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諧文化,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四)仁愛――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價值觀
(五)為民――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觀
“為民”這一概念有著豐富的內含,它既是社會觀,也是經濟觀、政治觀、文化觀和道德觀。人民是一個歷史范疇,是對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總稱。新時期,人民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一切堅持和擁護四項基本原則的社會主義公民,以及所有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
“為民”,就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基本要求是,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為民服務、為民造福,是社會主義的邏輯必然,也是社會主義的最高目標和終極價值。把“為民”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在當代中國有著鮮明的指向性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三、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原則依據
“富有、均等、和諧、仁愛、為民”五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整體,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統。富有是在均等基礎上的富有,均等是在富有的前提下的均等,沒有均等的富有和沒有富有的均等,都不是社會主義;有富有和均等才有和諧,有和諧才有富有和均等。仁愛是富有、均等、和諧、為民的道德基礎,為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高價值,富有、均等、和諧、仁愛都服務和服從于“為民”這個終極目標。
在這個系統中,“富有”既是社會主義經濟核心價值目標,又為整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價值導向;“均等”作為社會主義政治核心價值觀,是建設“富有、和諧、仁愛、為民”社會的價值基礎,也是整個價值系統的核心目標;“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文化核心價值觀,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文化支撐;“仁愛”作為社會主義道德核心價值觀,為實現“富有、均等、和諧、為民”目標要求提供道德支持;“為民”作為社會主義社會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部價值所在和最高價值體現。
(一)“富有、均等、和諧、仁愛、為民”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內涵
以“富有、均等、和諧、仁愛、為民”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美好追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指向。“人們奮斗的一切都與自己的利益有關”。人們所追求的“利益”是精神與物質上的共同富有,是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地位的均等,是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和諧,是全社會、全人類的仁愛,最終目的是建設“一切為了人民”的社會主義社會。可以說,以“富有、均等、和諧、仁愛、為民”為價值取向,既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價值內核和價值選擇,又是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價值升華和高度概括。
(二)“富有、均等、和諧、仁愛、為民”體現了邏輯與歷史、理論與現實的統一
以“富有、均等、和諧、仁愛、為民”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繼承和發展不同歷史時期的理論成果,是中華民族長期秉承的反映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規律的根本原則和價值觀念的理性結合體。“富有”是物質與精神、價值與真理的統一,“均等”是效率與公平、權力與義務、民主與法治、公平與正義的統一,和諧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統一,“仁愛”是中華文化傳統與現代人文精神、馬克思主義倫理觀與社會主義人道精神的統一,“為民”是以民為本與以人為本、黨的根本宗旨與人民根本利益的統一。歸結起來,體現了邏輯與歷史、理論與現實的統一。
(三)“富有、均等、和諧、仁愛、為民”體現了外國價值觀與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
以“富有、均等、和諧、仁愛、為民”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借鑒了外國價值觀中的有益成分,吸收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華,是人類文明成果和社會主義本質內涵的結合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倡導的“富強、自由、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平等、博愛”等,是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共有的價值理念。可以說,“富有、均等、和諧、仁愛、為民”,是人類文明成果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相融合的結晶,是對外國價值觀和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價值理念的集中概括。
(四)“富有、均等、和諧、仁愛、為民”體現了民族性和時代性基礎上的大眾化風格
“富有、均等、和諧、仁愛、為民”為主要內容的核心價值觀,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發軔于中國社會主義實踐,著眼于回答時代提出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既表達了廣大人民的強烈愿望,又反映了時代的迫切要求;既區別于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又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氣息。這5個詞,通俗易懂、簡明易記,內涵豐富、指向明確,全面系統回應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道德建設、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必將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并成為共同的價值追求,對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定會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