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無理待孔子,于心何忍?公道何在?
羅 寧
位于天安門廣場的國家歷史博物館在門前樹立一尊孔子塑像,促發了網民們的熱議與激辯。在人們能夠從互聯網中看到的各種主張當中,尖銳對立、激憤昂揚、指點江山、婉約回讓之辭不絕于目。盡管其中不少粗暴、無禮、蠻狠的詞語多有所不堪,但是,其中所表達的各種感性化心態,依然婉轉的從不同側面折射出很多國人渴望人生、社會、國家能夠日益趨好的焦慮情緒與熱愛生活的真誠期待。
為了參與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我發表了《如此粗暴待孔子,于心何忍?情何以堪?》一文。如同很多中肯之論的命運一樣,對于此文,贊同者寥寥,而反對者洶洶。其中,跟帖肆意侮辱、漫罵者亦不乏其人。對于此種情景,我在感到遺憾的同時,依然愿意稱許諸多憤怒者所激情表達的,熱愛人生、社會、國家的古道熱腸。我以為,正是這些充滿活力的澎湃激情,可以讓人們對中國社會的光明前景充滿了信心。因為,沒有或者已經不知道憤怒的人類群體,無疑會是一個病入膏肓、喪失了希望與未來的悲哀社會。
不過,對于很多網民所持的反孔主張,我仍然不以為然。
站在當代人的立場上,用當代人的目光來看待、分析事物,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幾乎沒有人能夠有效的跳出這一窠臼。但是,在當代人認識、分析、看待前人、古人的言行的時候,這一窠臼的局限性卻會潛移默化的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并往往會致使當代人在不自覺之間,習慣性的陷入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荒謬境地之中去。而之所以會如此,不在于當代人認識事物的態度與水準的狀況,而在于當代人經常會被“事過境遷”,“物是人非”,“先入為主”和“一葉障目”的認識原理所左右。
因此,在論述、論證問題的同時,我將力爭跳出這一窠臼,并盡可能的從當代人的角度出發,以闡明自己的觀點。
從互聯網上可以看到的反對孔子的言論中,以下觀點十分醒目。對此,我愿意逐一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各位網友討論。
觀點一,孔子是奴隸主階級的政治代表。
這個觀點在當年的批林批孔運動中,是風靡一時的主流認識,并且,直到當今,還有很多人仍然在堅持這一觀點。
事實上,孔子在生前,盡管窮困潦倒,顛沛流離、四處碰壁,卻仍然要執著的周游列國,向當時的奴隸主們宣揚、傳播自己的思想、學說與治世之道。但是,卻屢屢被當時擁有強勢的奴隸主君主、權貴們輕蔑的予以恥笑、拒絕、驅趕和威脅。因此,孔子一生不得志,并不被當時及后來的奴隸主階級認可、接受和看重,一直落寞的處于被邊緣化的困境。孔子曾經也只能對他人稱自己如同是“喪家之犬”的比喻,不無自嘲的予以承認。象這樣一個落魄的,只得以教書為生的學者、教師,如何能夠成為完全排斥他的奴隸主階級的政治代表?所以,毫無道理的將孔子確定為奴隸主階級的政治代表,不僅是荒唐的,也是不公道的。
由此,我不禁從當今人們深惡痛絕的被代表現象,聯想到孔子屢屢被認為是各種代表的現象。我相信在孔子生活的年代,是沒有困擾著當代人類的代表問題存在的。并且,事實上,窮困潦倒的一介書生------孔子不僅沒有代表過奴隸主階級,也沒有試圖代表奴隸主階級。當然,奴隸主階級也沒有委托或者授權孔子做自己的代表。但是,當今的人們卻在言之鑿鑿的認定并指責:孔子是奴隸主階級的代表。我認為,這種無視事實,強行讓孔子當奴隸主階級代表的現象,應該是可以與當代的被代表現象齊名的,在當代社會生活中依然普遍存在的讓代表現象。
觀點二,孔子頑固的支持、維護人殉制度。
很多厭惡、反對孔子的網友持有這一觀點。
林彪元帥生前對于孔子的名言:“克己復禮”, 不僅十分欣賞,而且還要寫成條幅掛起來。所以,當年在批林批孔運動風起云涌之際,很多大批判文章都在斷然的強調:孔子要復的禮,是西周的禮。而西周社會實行的是奴隸制。奴隸主實行人殉制度。孔子要“克己復禮”,就是在頑固的維護奴隸制,就是要堅持實行人殉制度。相信許多網友認為孔子頑固支持、維護人殉制度的看法,或許就是源于批林批孔運動中的大批判文章對孔子所賦予的罪名。
孔子生活在諸侯爭霸、禮壞樂崩、戰亂四起、殺人盈野、民不聊生的春秋戰國時期。如同所有飽受戰亂之苦的民眾一樣,孔子懷念西周社會相對有序的生活狀態,渴望人們都能夠過上穩定、平和的日子,主張“克己復禮”,應該是人之常情。并且,孔子觀察、思考人生的視野要更為深刻、更為深遠。
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由奴隸主階級的諸侯、君王、權貴們所熱衷實行的人殉制度,無疑是慘無人道的,是殘酷、殘忍和極其令人厭惡恐怖的,也是由來已久,并又持續了很久的。既,在長達數千年的期間內,人殉現象自夏代起就已經出現,商代發展至高峰,在西周之后,開始逐步減少,但是,直至清代仍然有所發生。
不言而喻,西周的社會秩序及其奴隸制并非只包含著一個人殉制度,也不全部等同于人殉制度。并且,很難想象的到,孔子作為一個在窮困潦倒中顛肺流離,為奴隸主階級所集體排斥、厭惡、歧視,只能生活在社會邊緣的教書人,會去頑固的支持、維護與自己毫不相干的,被奴隸主們所熱衷但又并非經常實行的,殘酷的、殘忍的人殉制度。并且,孔子沒有說過、做過支持、維護人殉制度的話和事。所以,孔子對于慘無人道的,在他出生前、在世時及去世后,曾經存在了數千年的罪惡的人殉制度,是沒有責任、沒有過錯的。
然而,十分可悲的是,當年在批林批孔運動中盛極一時的批判家們,并不去用更多的勁頭著力批判代代相繼的,殘忍無比的實行人殉制度的諸侯、君王、皇帝與權貴,卻要在沒有任何根據情況下,出于當時的政治需要,就斷然的指斥孔子頑固的支持、維護人殉制度。而且,還有意識、有選擇的遺忘孔子的根本主張是“仁者愛人”。所以,遺禍不窮。直到當今。依然還有很多當年反復讀過大批判文章的人,在誠實的認為,孔子確實頑固的支持、維護了殘忍的人殉制度。不過,好在歷史終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即使有再多的人在繼續指責孔子頑固的支持、維護了人殉制度,也不能改變這種指責十分荒誕,不能成立,沒有道理,也不公道的虛假性質。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代,奴隸主們殘忍的將同為人類的奴隸當作殉葬品,并且在相互攀比中,炫耀式的實行人殉,并由此蔚成普遍化的社會惡俗。所以,孔子主張的“仁者愛人”,應該正是對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的公然反對與否定。而孔子之所以被奴隸主階級所普遍排斥,孔子對包括殘酷的人殉制度在內的非人性社會現象的間接反對與否定,應該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不僅是在孔子生活的年代里,就是在當代看來,孔子的“仁者愛人”的主張都是人道的,都是對人類生命價值的肯定與關愛,都是符合人性、人倫的,都是應該得到人類贊揚、肯定與發揚光大的。
觀點三,孔子的思想、學說阻礙了社會進步,主張社會倒退。
這是很多人反對孔子的一個重要理由。
自孔子去世以降的兩千五百年來,社會的進步事實上并沒有止步。按照傳統的說法,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社會,在戰國時代的奴隸主社會被終結后即進入了封建社會時期。社會并沒有因為被批林批孔運動所認定的,孔子所主張的“克己復禮”就停滯發展進步。所以,指責孔子阻礙社會進步,主張社會倒退,沒有史實支持。
如果用人們已經普遍習慣并愿意盡情贊美、歌頌的強大、繁榮、富裕的尺度來衡量,中國社會在進入了封建時期以后,在中國社會的歷史上,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都曾經有過令后人津津樂道的強盛時期。并且,這種強盛歷來被認為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是,沒有人堅持認為這種進步與孔子的思想、學說的阻礙或者促進有關,也沒有人理直氣壯的強調這種強盛及在其后的衰敗、崩潰,是孔子思想、學說指導的勝利或者阻礙的成果。
中國社會每一個曾經強盛過的王朝,在其發展的末期,都在殊途同歸的走向腐敗、退步、沒落、崩潰的悲慘結局。尤其是清王朝后期的腐敗、愚昧、無能、衰落、屈辱、崩潰,給近代以來的中國社會留下的心靈創痛不僅是難以愈合的,也是刻骨銘心的。
因此,基于悲哀的慘痛事實,有血性、有抱負、有志向,決意振興中國的人們,為求得可以復興國家的可行道路,無疑都會深刻的進行反思:曾經強盛的中國為什么會淪落到如此悲慘的境地?然而,不幸的是,其間,尤其是在批林批孔運動中,居然有不少人會強烈的認為,是孔子的思想、學說阻礙了社會的進步,是孔子主張社會倒退的思想、學說,束縛、壓抑了國人的心志,才使得中國社會才有了歷代皇朝的崩潰及清朝末期的奇恥大辱。因此,很多人轉而將滿腔的悲憤不明就里的傾泄在孔子頭上,進而義憤填膺的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呼聲,并得到了廣泛的響應。其實,應該是歷代皇朝及清王朝的專制統治、自私貪婪、盲目自大、固步自封、尤其是后期的殘暴無能、愚昧愚蠢、愚不可及才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奇恥大辱和無數的災難,并致使中國社會遠遠的落后于世界的歷史發展進程。但是,對于事實,人們卻在熟視無睹,視而不見的同時,還要毫無道理的將無辜的孔子及其思想、學說拿來充當替罪羊。或許這一狀況,竟然會是清王朝遺老們所施“李代桃僵”的高深謀略得到了成功運用的結果。
事實上,既然孔子的思想、學說不曾,也不能助益任何一個社會、王朝的興盛、強大,那么,任何一個社會、王朝的退步、腐朽、衰敗、屈辱、崩潰,與孔子的思想、學說自然也不會有直接的關聯。
任何一個王朝、社會的生存發展,如果處在了被阻礙的難以進步的困難狀況,直接的、主要的責任首先應當由統治這個王朝、社會的統治者來承擔,其次則應該是專制統治者愚昧、腐敗、低能和失職的結果。至于被統治者所采信、采用的,包括生活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的論述、觀點與言論在內的,所有各種理論、主義、主張及其具體的措施,則是既沒有責任,也沒有罪過的。
為了便于論述,我在此舉出兩個不一定貼切,卻人人都會涉及到的事例,以支持自己的觀點
如同在人世間,有些人為了更多的獲取金錢,極盡努力,不斷的去創造、發明,在造福于人類的同時,也致富了自己;有些人為了獲取更多的金錢,則不惜一切的侵害、損害他人,在毀滅他人的同時,也毀滅自己。但是,人們不應該因此就去否定、痛恨、抵制金錢。
如同在人世間,各種交通工具的運用,使得人類有了更多的生活、生產便利,但是,人類不會因為各種交通事故的發生,導致了大量人類的傷亡與財產的損失,就去痛恨,甚至廢棄交通工具。因為,人類是理智、理性的。
因此,如果社會進步的被阻礙了,或者社會一度出現了倒退的狀況,并因為發展落后而遭受奇恥大辱了,人們有意或者無意的認識不到,落后的責任在于統治者,或者在于社會的自我調節功能所發揮的作用,就去怒氣沖沖的簡單化的指責說,是孔子的思想、學說束縛了人們的頭腦,并將社會發展落后的責任一概推卸在孔子頭上,然后再去心安理得的與真正阻礙社會進步,并直接導致社會發展落后的統治者們和平共處、相安無事,無疑就應該是問心有愧的,也是無助于解決社會發展落后問題的。而對于孔子,這種做法,則不僅是不道德的,更是不公道的。
觀點四,孔子是封建地主階級的幫兇,是封建地主階級的總代表。
這一結論性認定,是批林批孔運動中占據強勢的主流觀點。所有唱過“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壞東西”那首曾經膾炙人口的兒歌的人們,也許終生都會記住孔子就是封建地主階級幫兇的觀點。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孔子因為思想前衛,所提出的主張不合奴隸主階級的意愿與需要,因此飽受奴隸主階級的冷漠、歧視與排斥。孔子雖然才富五車,滿腹經綸,,頗有名氣,卻得不到施展抱負的平臺與機會,并只能落寞的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與邊緣。直到孔子去世三百余年后,在西漢時期《前140---前8年》,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選擇,被封建地主階級的最高領袖漢武帝采納之后,以孔子思想、學說為核心的儒學,才得以在中國社會的政治文化當中,居有了主導性質的統治地位。
即使是從當代人的角度來看,在遙遠的兩千年五百年前,在孔子所創立的思想、學說之中,碩果累累的存在著為民眾所喜聞樂見,并愿意聽從信任的,具有符合人性、人倫、人生需求普適性;能夠普遍有益、有利、有助于人及社會生存發展的智慧精華,是不能否認的。此后,由于董仲舒及漢武帝從孔子的思想、學說中,發現并找到了有利于維護地主階級統治秩序的社會倫理與道德利器,所以,確定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決策。以此為發端,在以后的兩千多年間,以孔子思想、學說為標志的儒學,作為皇權專制社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在歷代王朝不斷完善、強化及爐火純青的運用下,不僅有效的神化了專制皇權,也被統治者有效的用以鞏固地主階級統治下的社會秩序。顯然,孔子的思想、學說封建地主階級的不懈努力下的被利用,被改變、被操作,既不是孔子的意愿,孔子也沒有任何責任與過錯。
自漢武帝以降的歷代皇帝,作為不同時代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最高領袖,基于同樣的立場、同樣的需求、同樣的感受,不約而同的深刻認識、體會到了儒學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使用價值。因此,所有的皇帝無可選擇的都在不斷的、前后相繼的出于政治的需要,集中所有的政治智慧,對儒學及其使用的方法,反復的進行提升與改造。由此,隨著與孔子思想、學說本質同一的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諸多觀點與主張的逐漸加入,儒學便自然的逐漸遠不同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思想、學說的原貌。不過,孔子思想、學說作為儒學的內核、靈魂與品牌的重要地位,卻并沒有因此而動搖。
不同時代的各代皇朝專制統治,必然的會具有各種不同與差異。然而,在各代皇朝并不完全同一的社會統治實踐當中,儒學作為歷代皇朝統治的工具,卻始終能夠讓各不相同的歷代皇朝,在運用儒學以統治社會的全部過程中,都獲取了卓著的成效,都感受到了屢用不怠的相同體驗。因此,盡管各代皇朝及其統治者屢屢更替,但是,皇朝統治者對儒學的推崇卻從來也沒有發生過改變。所以,出于鞏固、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統治的政治需要,在代代相繼的歷代皇朝統治者前后相繼的不懈運作下,儒學及其孔子便不可逆轉的被推上了至高無上的人間神壇。但是,盡管如此,儒學及孔子只是作為歷代皇朝統治者的統治工具,其身份、角色、地位與作用,同樣也從來沒有發生過改變。對此局面,孔子依然沒有任何責任與過錯。
不言而喻,只以實力為對話前提與條件的封建地主階級,對于可以或者愿意成為自己的幫兇者,必然是會苛刻要求的。在只有獲取競爭勝利,才能持續維持生存發展的嚴酷現實當中,實力不濟者,或者會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征服、吸收;或者被封建地主階級所驅除、奴役。只有實力相當者,才會成為封建地主階級奪取生存發展競爭勝利的幫兇,才能夠與封建地主階級一道去參與生存發展競爭。事實上,這種具有規律性的社會現象,在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每一個時期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將只是被封建地主階級作為工具使用、利用的孔子及其儒學,當做封建地主階級的幫兇及封建地主階級的總代表來看待,實在是高抬了完全沒有實力,并被封建地主階級當做工具使用的孔子及其儒學,同時也違背社會常識的低估了封建地主階級的智慧與能力。因為,封建地主階級的總代表從來都是專制、獨裁,大權在握的皇帝,而絕不會是生前窮困潦倒的一介書生------孔子。封建地主階級幫兇從來都只會是不同的封建地主階級,而絕不會是只有豐富知識與高超智慧的,生活在奴隸制社會底層的孔子。
事實上,當代人只是出于當時的政治需要,為了壯大批林批孔運動的聲勢,以批倒林彪、孔子,在沒有找到生活在奴隸制社會的孔子與封建地主階級相互勾結的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強行將孔子擺上了封建地主階級幫兇與總代表的至高地位。但是,直到當今,還是有很多人在確信無疑的堅持這一荒唐的說法。這無疑應該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所以,認定孔子是封建地主階級的幫兇,是封建地主階級的總代表,是無理不成立的,也是不公道的。
作為一個富有學識、智慧的學者、教師、思想家,孔子生活在社會底層,曾經“累累如喪家之犬”,且一生窮困潦倒。只是因為部分的思想、學說內容被封建地主階級利用、改造,竟然被無數的當代人認定是奴隸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的幫兇與總代表。孔子何其不幸!并且,在奴隸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根本不把奴隸當做人看待,并經常會慘無人道的把奴隸當作人殉祭品殺死的年代里,除了公開倡導“仁者愛人”之外,孔子無助的無力回天。孔子在顛肺流離的途中,面對不堪沉重稅負而在亡夫墳前哀哭的婦人,痛心疾首且又無可無奈的哀嘆過:“苛政猛于虎”。其對奴隸主階級的嚴厲指斥,對受損害民眾的哀惜之情,溢于言詞之間。這樣具有憐憫悲情的學者,難道會被奴隸主階級選擇為幫兇與總代表?可能嗎?
觀點五,孔子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持這種觀點并堅定反對孔子的人們,通常是在統治階級貪得無厭的追求生存發展利益的過程中,受到過各種社會不公平現象損害的弱勢群體成員;或者是那些對社會不公平現象損害弱勢群體的狀況感到義憤的正直之士。
孔子的一生是在不幸、貧窮、艱難、動蕩中度過的。由于當時的奴隸主階級厭惡、排斥孔子的思想、學說,溫和善良,與世無爭,孤獨向學的孔子,生前只能在顛肺流離、貧病交加的困境中,持之以恒的志于思、志于學、志于教、志于“仁者愛人”,直至去世。盡管生存艱難,但是,孔子卻始終能夠保持正直、善良、謙虛、有禮、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嫉恨邪惡、褒獎正義的崇高品格。
孔子不曾也沒有條件去爭取奴隸主階級的權勢、金錢支持,而是如同荒地里生長的野草一樣,生活在民間,創立私學,并以低廉的收費為貧民子弟傳道、授業、解惑,受到了數千貧窮而又好學的弟子們的真心愛戴。孔子思想獨立、自由、深邃;孔子勤學、好問、善思;孔子關注人生、社會、倫理、遠離鬼神;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愛惜民力、施行仁政。因此,孔子只是依憑思想、學說所獨有的喚醒道德良知的教化力、啟迪親情倫理的感染力、激勵人格人性的促進力、詞句內涵及格律的超凡魅力,既得以在生前及去世之后,贏得世人代代相繼的尊重、敬仰,并因為其思想、學說的無徑而走,就在數千年的期間內,持久、深刻、廣泛的影響世人與世界。
孔子的思想、學說,具有普遍有益、有利、有助于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人性、人生、人文智慧與理性。因此,在人類生存發展的任何時期,盡管擁有生存發展強勢的人類社會統治階級,與生存艱難的被統治階級之間,必然的存在著種種對立、分歧與差異,但是,只要從自己的生存發展需要出發,那么,不論是統治階級,還是被統治階級,都能夠從孔子富有哲理、深入淺出的思想、學說中,找到可以啟迪智慧,符合自己生存發展需要,有持久、普遍利用、使用價值的理性認識結晶,從而可以從中獲得多方面的深刻教益與助益。
孔子以人生、社會、倫理、道德,為認識、分析、論述客體的思想、學說,并非是為特定的人類階級、群體而提出的,而是普適的。但是,由于在人類社會的實際生存發展活動中,相對于被統治階級,統治階級擁有更多的有利條件與機會,去學習、認識、發現、改造孔子的思想、學說,以從中提煉出可以被統治階級有效利用、使用的知識與智慧,從而在維護、鞏固、擴展統治階級的生存發展利益的過程中,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因此,統治階級利用、借助、發揮孔子思想、學說中的部分智慧精華,從而有效的獲取了延長了統治,并加重了被統治階級的貧窮與痛苦,其責任與罪過,當然只應該歸于統治階級。被統治階級如果因為統治階級利用、借助了孔子思想、學說的部分內容,就去痛恨孔子,那么,無疑就是完全錯誤的。
如有些人運用交通工具去合法的贏取生存利益并造福與社會;有些人則會運用交通工具去違法的侵害他人,甚至還會危害社會。對于后者,任何社會都必然會依法對侵害他人,危害社會的者予以懲處,但是,卻不會去指責并廢棄交通工具。相反,還要有針對性的去想方設法的改進交通工具。
如文字、語言作為人類交流、溝通的工具,一些人可以將其組織起來,用以對他人進行攻擊、辱罵、欺騙、敲詐、勒索、恐嚇、威脅;一些人則可以用組織起來的文字、語言,啟迪、指引、關愛、撫慰、溫暖、舒緩、美化人生。顯然,社會是不必,也不會因為有人惡意的利用、使用了文字、語言,并且導致了惡劣的社會效果,就去指責、否定、廢棄文字、語言的。如果有人試圖如此去努力,則一定會被人們認為是荒唐的,是荒誕不經的。
孔子思想、學說所具有的普世價值,決定了孔子的思想、學說,具有著可被人類普遍利用、使用的工具屬性。所以,如果人們只是因為孔子的思想、學說曾經被統治階級充分的予以利用、運用、發揮,并因此而有效的維護了統治階級的利益,便有選擇的忘記、否認孔子的思想、學說,也在滋養、助益著人類社會成員全體的普遍事實,那么,人們的認識就只能是錯誤的。并且,在這種錯誤認識的主導下,人們的言行在損害社會的同時,不可避免的也會損害自身的生存發展。
所以,堅持認定從來就沒有過自主權、主導權,也沒有行為能力的孔子思想、學說,維護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卻無視統治階級始終在自覺、主動、積極的利用、運用、改造孔子的思想、學說中可被利用、運用的內容,以有效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事實,就不僅是在荒唐的恃強凌弱,也是在弱智的以葉障目、掩耳盜鈴。
因此,堅持認為孔子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觀點,即是沒有道理的,也是不公道的。
觀點六,孔子反對民主。
這一觀點的提出源自于五四運動。
人們應該知道,在孔子生活的時代,是沒有民主這個概念的。孔子自然從來沒有討論過民主問題。所以,指責孔子反對民主,是沒有道理的,是荒誕的。
對于民主問題,當代人類之間的爭執激烈而復雜。
在中國社會,旗幟鮮明的堅持“不搞西方三權分立那一套”民主的主張,是官方的主導立場:數十年前曾經席卷全國的“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革命群眾造反有理”與“懷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文化大革命式的民主,因為憲法的修改和“文革”的被政治否定,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而現行的人民代表大會式的民主,則因為眾多的人民代表,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發生了各種影響并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嚴重問題之時,皆沉默不語,無所作為,而飽受詬病。
在國際社會,圍繞著民主問題,學界,言論界及意識形態領域的攻防戰日趨激烈且戰線分明。在社會政治的實踐中,堅持實行并推行民主制度的國家:堅持實行并維護專制制度的國家,:堅持實行專制制度,但是號稱民主的國家:保留專制制度形式,卻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相互之間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尖銳對立的局面。
對于民主問題,當代人類尚且爭論不休,因此,人們何必就民主問題,再去苛求于兩千五百年前,對民主一無所知的孔子。因此,指責孔子反對民主,是沒有道理的,也是不公道的。
觀點七,孔子反對科學。
這一觀點同樣源自于五四運動。
人們應該知道,孔子對于當代的科學概念也是一無所知的。即使是在晚清時期,確有當政的權貴曾經依據自己的理解,通過利用、闡發孔子思想、學說中的部分內容,以反對、否定被當時的愚昧官方視為是洪水猛獸的科學及工業產品。但是,人們不能因此就將反對科學的罪名強加于對科學一無所知的孔子。
在最近的數百年以來,依托科學的發展而日益強勁興起的工業化、信息化浪潮,已經遍及人類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并對包括人類可持續生存發展問題在內的地球生態持續,日益增多的形成了不知后效的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基于此,對于科學及其發展,人類社會已經從無條件的歌頌、贊美、追求,開始逐步向質疑、猶豫和緩步方面轉變。科學如此快速、深入的發展,是將繼續造福于人類,還是會不可逆轉的致使人類走向毀滅?對于這個關系重大的問題,人類社會已經有更多的理性、明智者,陷入了憂心忡忡的深思境界。與此同時,認為需要對人類持續生存發展負責的,反對科學或者反對科學繼續快速、深度發展的呼聲也已經漸漸響亮。
因此,盡管生活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從來不曾反對過科學,但是,依照當代人的觀念,孔子即使是跨越時空,來到當代并反對了科學,孔子又有什么錯?所以,指責孔子反對科學,并以此作為反對孔子的理由和根據,是沒有道理的,也是不公道的。
觀點八,孔子反對人權。
這一觀點具有明顯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屬性。
什么是人權?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基本看法南轅北轍。
占據社會主導地位的主流媒體,主張人權就是人類的生存權、發展權,認為在現階段,中國社會的人權發展、保障,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在互聯網上,流行的觀點則是,人權是言論自由權、信仰自由權、免于匱乏權和免于恐懼權。很多網民不滿現實人權狀況的言論比比皆是。
并且,對于人權問題,主流媒體與經常出現在互聯網論壇中的網民言論,始終是既各說各話,又互不答話,局面甚為難堪。
當代的人類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苛求于生活在古代的孔子。指責孔子反對人權的觀點,既是在將自己的夢想強加于孔子。因此,無疑都是不成立,沒有道理,也是不公道的。
同時,人們還應該記得孔子所言之“仁者愛人”,即使是在兩千五百年之后的當今,依然可以從多個方面和層次,進行抒發與闡釋。所以,如果要強行將孔子與人權聯系起來,那么,說孔子所倡導的“仁者愛人”,是對人權的尊重,似乎也可以說得過去。
觀點九,孔子歧視女性。
這一觀點的依據是孔子所說過的:“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則遜遠則怨”。
在人類社會,男性基于在生理、心理、體能、體力等基本方面,相對于女性所具有的優勢和強勢;女性基于在生理、心理、體能、體力等基本的方面,相對于男性所具有的弱勢和劣勢,尤其是女性在生育前后的一定期間內,應該得到男性保障、愛護、幫助的多方面需要,自然的因為社會分工的不同,而相應決定了男性相對于女性,在生存能力方面,所具有的一定程度上的優越。而女性則會相應的對男性產生一定依賴感。由此,男性對女性在一定程度上的直接或間接的歧視、輕視、無視,女性在一定程度上的自卑、自貶、自弱,自然就會成為相對普遍的人類生存發展方式。如在當今的世界上,一些地方女性沒有選舉權,甚至沒有獨自外出權的情況,依然是公然存在的。在中國社會,女性擁有可以直接使用父姓的權利,才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所以,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男性對女性的歧視,不是孔子歧視女性的結果。
當然,孔子關于“惟女子與小人難養”的言論,確有歧視女性的含義。而在當代,歧視女性,無疑是應該受到指責的。由于孔子的思想、學說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孔子歧視女性的言論,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確有廣泛的負面、消極作用。但是,數千年以來,普天下的男性如果對于自己本能的、習慣性的歧視女性的做法,已經有所愧疚的話,卻是不應該將自己歧視女性的過錯責任推卸給孔子的;也不應該認為,是孔子先歧視了女性,我才歧視女性;既然孔子歧視女性,那么,我也可以歧視女性。并且,更不應該的是,許多人一方面在指責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歧視女性,是錯誤的;另一方面自己卻又在繼續歧視女性。在事實上,盡管孔子歧視女性的言論,曾經在批林批孔運動中遭受過鋪天蓋地的大批判,但是,男性明顯或者潛性的歧視女性的普遍現象,卻直到當今也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因此,在人類社會的現實生活當中,男性歧視女性的過錯責任首先應當由包括孔子在內的所有男性來共同承擔。認為孔子是女性受到男性歧視的罪魁禍首與唯一禍源的觀點,是沒有道理的,也是不公道的。
觀點十,孔子主張愚民、主張等級制、主張社會倒退。
持諸如此類的觀點,并因此而反對孔子的依據,主要是孔子的以下言論: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唯上智下愚不移”、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克己復禮為仁”
在人類社會的現實生活當中,不同的人待人、待事、待物、待言,各取所需、趨利避害、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各持一端、議論紛紛,從來都是人間常態。尤其是對于言論,包括孔子的言論在內,只要沒有直接危害社會,沒有直接損害他人的權益,人們就應該以平常心看待之,對待之。信則聽,不信則不聽,即可。完全不必對言論者置于死地而后快,也不應該攻其一點而不及其余,更不應該只是依照自己的好惡、需要、感受和認識,就去想當然的,非理性的,先入為主的,以勢壓人的,強加于人的,置人于死地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憤怒強烈的,挖空心思的,生搬硬套的,嘩眾取寵的,隨心所欲的,鋪天蓋地的,斷章取義的,不容置疑的,不容辯駁的,人云亦云的,盡一切可能的,給言論者,包括給孔子,強加于種種聳人聽聞的罪名與罪過,然后再砸爛其狗頭,并踏上一萬只腳,讓其永世不得翻身。這種無理、蠻狠的做法,無疑是違背人性良知的,也是必然要造成慘重的人生悲劇的。然而,不幸的是,在中國社會,在過去的數十年里,包括 胡風 先生、彭德懷元帥、劉少奇主席的人生悲劇在內,尤其是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此種人間的悲哀慘劇已經比比皆是,并史無前例的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相信包括很多年長的,正在堅定的反對孔子,并盡情的辱罵、攻擊、侮辱孔子的人們在內,當年或許也曾經承受過類似孔子現在被盡情辱罵、攻擊、侮辱,而不得自辯,并得不到公道對待的難言痛苦。
孔子曾經語重心長的告誡過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這一告誡適用于所有的人,會被所有的人接受,也會使所有的人受益。因此,那些堅定的曾經或者正在肆意辱罵、攻擊、侮辱孔子的人們,何不將心比心?何不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何苦逼人過甚?況且,后來的人們,對于孔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在貧困潦倒中、在貧賤不能移的志向支持下,述說以上及類似言論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條件,及孔子的心態、本意,并不知曉。但是,為什么卻要粗暴、無情的苛求、苛待于孔子?這到底是為了什么?理由何在?人們為什么不捫心自問?
現行的時尚說法告訴人們,有一種理性的選擇可以有效的提升人們智慧品味與層級。既:我反對你的看法、觀點,但是,我維護、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對于這種具有智者風度的說法與做法,人們是普遍能夠接受的。因此,既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對所有的事物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想法與認識;既然我們每一個人不論自己的的看法、想法與認識對與不對、當與不當,都愿意得到他人的尊重、包容、寬容,甚至是贊賞;都反對和不能接受他人的粗暴對待,更不能忍受他人因為自己說出了看法、想法,認識,就對自己進行侮辱、謾罵、攻擊,特別是人身攻擊。那么,我們為什么就不能由彼及此、感同身受、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對待孔子?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尊重、包容、寬容在兩千五百年前只是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想法,認識的孔子?我們為什么要暴跳如雷的、恃強凌弱的粗暴、苛刻、蠻橫的對待孔子?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如同自己所倡導的那樣,有雅量的、有風度的維護、捍衛孔子說話的權利?論及至此,我不免想起孔子曾經說過的話:“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由此,我深深的被孔子的遠見卓識所震撼。然而,可惜的是,很多人直到當今也沒有具備孔子所期待的氣度與胸懷。
近年來,在互聯網上還可以看到一種絕妙的解釋,能夠令人茅塞頓開。有網民曰:和諧一詞中的和,由禾與口組成,意味著人人有飯吃;和諧一詞中的諧,由言與皆組成,意味著人人要說話。因此,當前中國要建設的和諧社會,就應該是一個人人有飯吃,人人要說話的社會。基于這一絕妙的解釋,且不論孔子言論的是與非,人們如果對兩千五百年前孔子所說的話,都不能持以寬容、包容的氣量與態度;對孔子說話的權利都不能尊重、保護、捍衛,那么,人們如何敢于相信,自己的說話權利是安全有保障的呢?人們如何才能夠相信,可以在當今做到人人要說話呢?而不能實現人人都可以安全的、有保障的說話的社會,是怎樣的社會人們或許會各持己見,但是,在肯定不是和諧社會這一認識上,人們一定是會見解同一的。
當今,在互聯網上,反對孔子的言論十分醒目。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對孔子及其思想、學說,持肯定看法的人也是不少的。在中國,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還有很多人一直在沉靜的學習、信仰、實踐著孔子的種種主張,只是他們不愿意同高聲反對孔子的人們,公開進行討論而已。如在狂風暴雨式的批林批孔運動中,當時的主流媒體一邊倒的,盡一切可能的謾罵、攻擊、指責、批判已經去世的林彪元帥,盡管之前主流媒體曾經在以同樣的激情,盡一切可能的贊美、歌頌過生前的林彪元帥。同時,也在盡一切可能的謾罵、攻擊、指責、批判已經去世兩千五百年的孔子。期間,更多的人或者是因為畏懼強勢,或者是為了平安無事,而安靜的保持了沉默。但是,在他們的腦海里,仍然會有各種不同的想法在不息的激蕩。所以,沉默者的沉默,并不能證明喧囂者喧囂的正確。不斷平靜流逝的時間,不斷跌宕起伏的延續人生,才是真理與價值的真實驗證者。
用憤怒的、非理性的、不分青紅皂白的、無限上綱的、置人于死地的粗暴、強硬語言、詞句,來對待孔子及其思想、學說,來對待他人的大批判方式,在中國社會有著令人膽寒的歷史。事實證明,這種粗暴、野蠻的方式,并不利于分清是非的,也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因此,不論強勢或者貌似強勢的批判者如何權勢熏天,有著怎樣的深謀遠慮;也不論批判者是否只是為了宣泄自己對社會現實的不滿情緒,而盲目從眾的人云亦云,如果只是因為天安門廣場及國家博物館門前樹立了孔子塑像,就其勢洶洶的將孔子及其思想、學說,當做自己的拍門磚或者出氣筒,而口無遮攔的對孔子及其思想、學說,肆意的進行侮辱、謾罵、攻擊,那么,這就不僅對于孔子及其思想、學說是失德、失禮和不公道的,對于當今中國社會的生存發展,也是具有諸多現實的、深遠的損害與消極影響的。
觀點十一,堅決反對在天安門廣場及國家博物館門前樹立孔子塑像。
堅持這一觀點的人們,所持有的角度、立場各不相同,但是,反對的態度是同一的。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日起,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各種事態的疊加,北京天安門廣場,在很多人的心目在已經具有了太多的價值與意義。并且,這些價值與意義,在不同的人們心目中也已經真實的趨于復雜化發展。如,有人們歡慶國慶節時的莊嚴感與歡樂;有人們慶祝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勝利的喜悅心情與憧憬;有人們在回憶毛澤東主席八次接見上千萬紅衛兵時的震撼感與興奮;有人們召開批斗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時的憤怒情緒與豪情;有人們在懷念周恩來總理去世時,所奉獻的令人難以忘懷的激情、詩詞、鮮花、淚水與鮮血;有人們在瞻仰毛澤東主席遺體時的敬重心意與深情;有人們參觀游覽天安門廣場時所感受到的振奮與希望,不一而足。因此,很多人對天安門廣場賦予并寄托種種深沉的情感與愛恨,應該是自然的,無可非議的,是需要誠實尊重的。
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有史以來,不論是南來北往、東進西去的,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暫住的人類;還是祖祖輩輩、綿延不絕、堅守終生的人類,都直接或者間接的為形成、發育、生長、成熟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文明,做出過各種貢獻。并且,經過數千年人類生存實踐的檢驗,成長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文明,已經可以用足夠充分的事實證明,自己對人類及其社會持續生存發展的助益是成功的。也正是因為此,中國社會文明,歷經數千年的風風雨雨,才沒有在人類生存發展的歷史中消亡;才得以在世界上,在由各方面人類文明匯集成的人類生存的歷史長河之中,以獨特的氣質、風格、面貌,不斷的存續和發展。
人類社會文明,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唯一標志。人類社會文明在助益人類生存發展的同時,也在人類生存活動所促成的各方面文明發展成果的支持下,不斷的實現豐富與成長。
自人類社會文明萌生以來的數千年間,尤其是近代以來,人類社會文明的成長,以英國工業革命為發端,隨著并基于科技發展的強力激勵與支撐,在世界上,在人類生存發展的最近數百年內,空前、廣泛、快速的實現了巨大的成功。由此,人類的生存發展與地球的生態,日新月異的、不可逆轉的、日益增多的相應呈現出新型的發展趨勢。
中國社會曾經多次有過閉關鎖國的長期經歷。但是,中國社會畢竟不可能長時間的孤立于世界發展大勢之外。特別是鄧小平主席發起、推進改革開放大業以來,中國社會在不斷增多的影響世界發展大趨勢的同時,必然的也要受到世界發展大勢的影響、制約與激勵。所以,自晚清后期起,直到當今,隨著更具強勢的西方社會文明不斷持續的強行進入、自然傳入與被主動接入,中國這塊土地上的自然物質環境、生存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生活狀態及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狀況,無不真實、快速而普遍的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改變。因此,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一切改變,都應該是近代、當代的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成果,積極的造福、影響于中國社會的必然結果。
在中國社會文明發展的數千年歷程中,中國社會文明發展所獨到的品格、素質、特色,及作為中國社會文明非物質載體的中國社會文化,以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的功用、業績、才華、風貌、魅力,不僅曾經多次、長時間的作為世界人類文明、文化發展的主流,引領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而且,也曾經無數次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在危險危亡的環境中,卓有成效的維持、支持、保障了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的持續生存發展。因此,曾經和正在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在不息的維持生存發展的全部過程中,在不息的為中國社會文明及其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在代代相繼的受益于中國社會文明及其文化發展的滋養與支持。所以,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自然會在感恩、感激并熱愛中國社會文明及其文化的基礎上,對中國社會文明及其文化的悠久歷史及曾經有過的輝煌、燦爛,產生深厚的珍惜情懷,并會真誠的感到自豪與驕傲。所以,對于任何貶低、詆毀、損害中國社會文明及文化的言行,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本能而自然的會表現出相應的憤怒,及做出一定的情緒化反應,就是必然和正常的。
毋庸諱言,尤其是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的當代人類,在面對已經摻雜了大量外來詞匯的本土文字、語言及大量人口的社會現實時;在面對日常生活所用的各種高、中、低端物品的知識產權,基本上都來自發達國家的普遍社會現實時;在面對來自國外的,層出不窮的、新穎強勢的各種知識、技術、觀點、思潮、文化、信息的全方位涌入,并相應產生多方面的廣泛、深刻影響與作用時;在反省、回視自己所感恩、感激、熱愛、珍惜的中國社會文明及文化,在近代以來,沒有為世界的人類社會文明做出顯著、重大、杰出、普適的獨特貢獻的現狀時,不安、慚愧、焦慮,甚至自卑情緒的相應發生、發展,自然也會是難以避免的。
當然,基于各種歷史與現實的原因及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中國社會文明及文化發展的相對緩慢、滯后,并不可怕,也不是無可救藥的頑疾。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證明中國社會只要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并不懈的進行努力,發展緩慢、滯后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后來者居上的局面也并非不能成為現實。所以,相比較而言,真正可怕的則是,中國社會經常會在精神、意識、文化層面上,周期性進行的自虐、自殘、自殺式的自我摧殘與自我毀滅。如就在最近的幾十年間,接踵而至的,引蛇出洞的反右斗爭、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運動等政治運動,就是中國社會所進行的,后果極其深刻、普遍、長遠、慘重的,在精神、意識、文化層面上的,自虐、自殘、自殺式的自我摧殘與自我毀滅。
因此,正是基于經常會發生的自我摧殘、自我毀滅,所必然導致的社會成效總是十分沉重、慘重,因此,中國社會從精英群體到普通民眾,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的自卑心理狀態,普遍而深沉;人們的自主、自立、自強、創新的信念與激情,總是不能牢固的得以樹立、維系。因此,在當代人類社會持續生存發展的大趨勢、大潮流之中,中國社會就只能在歷史悠久的文明及文化發展成果不堪敷用的條件下,無助、無奈、屈辱的作為精神、意識、文化方面的乞丐;作為外來的強勢精神、意識、文化、科技成果的謙卑購買者、學習者、受益者,在只能被主導、被引領、被局限、被支配的環境中,尾隨著當代人類社會持續生存發展的大趨勢、大潮流,持續的維持生存,實現發展。不言而喻,這種尷尬、難堪、無奈的狀態,對于先祖曾經創造了悠久、成熟的中國社會文明及文化;先祖曾經有過輝煌、燦爛歷史過去的,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當代人類,人們的痛心、痛苦、內疚、羞愧的心情,無疑是會十分沉重的。
對于歷史悠久的中國社會文明及文化而言,孔子及其思想、學說,無疑是歷經了兩千五百年的時間考驗,一直傳承到當今,并且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普遍認可、贊譽的文化瑰寶。雖然,在中國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如明星般燦爛過并名垂史冊的,并經得起時間琢磨的社會精英及其思想成果,多的數不勝數。但是,能夠如同孔子一樣,基于思想、學說的魅力,超越時空的局限,在世界的范圍內產生了廣泛、深刻影響者,再無其人。
孔子的思想、學說,是人類智慧的優美結晶。人們只要閱讀孔子的言論,都能夠從中得到啟迪、教益與慰藉;都能夠從中各取所需、各得所期。在兩千五百年前,在地球上很多地方的人類還在蒙昧狀態中生存的時期,孔子的思想、學說,就已經以厚重的人性、溫暖的仁愛、廣闊的視野、深邃的境界、簡潔的詞句、透徹的論理、邏輯的魅力、真誠的情懷,放射出了睿智的人性力量與理性的光芒。并因此在兩千五百年間,在持續教益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的同時,逐漸的被更為廣泛的世界其他地方的人類,所真誠的接受和喜愛。在最近的十余年間,孔子學院在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的設立,除了中國政府的力行推廣的作用外,孔子的思想、學說所具有的魅力、影響及其所受到的歡迎,應該是更為重要的向心力之源。
所以,作為生存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當代人類,我們應當對中國社會文明及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為全人類貢獻出的,可以與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最偉大的思想家并列齊名的學者、教師和思想家------孔子,而感到光榮。因此,我們在需要十分珍惜孔子及其思想、學說所具有的世界級影響力的同時,更應當予以孔子及其思想、學說,以真誠的尊重。
因此,正是從這樣的意義上講,我認為,不論天安門廣場在不同的人們心目有著怎樣的重要地位,在天安門廣場及國家博物館門前樹立孔子的塑像,都應該是無可非議的。
因此,基于孔子及其思想、學說,在長久傳承并可以繼續恒遠流傳的歷史性發展過程中,所展現出的人性光輝、人文品格、人倫力量,作為世界公認的中國社會文明及中國社會文化的靈魂性內涵,已經為中國社會文明及文化的啟迪、成長、傳承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所以,由國家在天安門廣場及國家博物館門前樹立塑像,孔子都是當之無愧的。
因此,基于以上的論述,我不禁要問:孔子生活在諸侯割據、社會動蕩、兵荒馬亂、戰亂不息、民不聊生的艱難年代。一生窮困潦倒,顛沛流離,飽受奴隸主階級歧視、冷漠、排斥,卻持之以恒的志于思、志于學、志于教、志于述、志于“仁者愛人”,并為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類貢獻了極其偉大的思想、學說,最后只能在貧病交加中,不得志的落寞去世。對于這樣一位平凡而又杰出的偉人,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當代人類,有什么要待之以如此的蠻橫、粗暴、無理?人們這樣做于心何忍?天理何在?公道何在?良知、良心何在?!
人民網強國社區(http://bbs.people.com.cn)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