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及所創立的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井岡山一塊農村根據地到贏得全國政權,養成了敢于斗爭、敢于犧牲、敢于勝利的氣概和精神?!搬樹h相對,寸土必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敵人磨刀霍霍,我也磨刀霍霍”就是這種“敢于”氣概和精神的最經典的詮釋?! ?/p>
就是因為具有這種“敢于”的氣概和精神,有了井岡山的斗爭、有了長征,有了八年抗日敵后游擊戰,有了三大戰役和三年解放戰爭,有了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戰爭。尤其是抗美援朝戰爭,那時共和國剛滿周歲,百廢待興,尤其從經濟上來看,90%以上還處于原始的自然經濟狀態,現代科技、現代工業幾近于零。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就憑敢于斗爭、敢于犧牲、敢于勝利的大無畏精神,硬是打得強大的美國來講和,這一和,就是六十年,這才有了中國高速工業化、現代化和改革開放的大好環境,否則,那里能有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進程?!
上溯中國歷史,這種“敢于”的英雄主義氣概,最早的體現是漢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軍隊話語?! ?/p>
這種話語傳統的流傳是中華民族文化綿延數千年的強大精神支柱之一。中華民族凡是“敢于”精神彰顯的時代,一定是強大富足的盛世,此所謂泱泱大國的由來。
讓人錯諤的是,在迅猛富裕起來的今日之中國,是否還傳承著“敢于”精神,竟讓我懷疑起來。空軍上校戴旭講課時披露過二件事,一件是一個海軍專家在面對他關于海軍應在東海、南海有所作為時,海軍專家的回答說還未準備好;另一件事,他問中石油老總為什么不到南海鉆油去,老總說那地方太敏感,戴旭由此很氣憤,沿海各小國都在南海開了無數個油氣井,而我堂堂央企卻說自己的領海敏感而不敢鉆油氣井。其實,戴旭上校是氣憤錯了人,敢不敢在南海開油氣井,決策權應該不在中石油。
其實,敢于斗爭、敢于犧牲、敢于勝利是三重境界。敢于斗爭是勇氣,敢于犧牲是品格,敢于勝利是智慧。只有敢于勝利,才可能敢于斗爭、敢于犧牲。
海軍專家的回答,反映的勇氣問題。斗爭,要到什么時候才能準備好,到什么程度才叫準備好了呢?難道抗美援朝是準備好了才打的?“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他不可能讓你準備好,也絕不會讓你準備好的。敢不敢于斗爭,是有沒有勇氣的問題,“沒準備好”只怕可以列為最經典的軟骨之詞了。其實,準沒準備好,敏感不敏感,問題的關鍵不在海軍專家,也不在中石油老總,關鍵在誰是決策層?! ?/p>
自古以來,“敢于”精神都不曾斷絕于民間,反倒是經常斷絕于廟堂。“敢于”精神在廟堂的興衰關系著中國國運的興衰,這或許是破解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的一組密碼。
我的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ichunmama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