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作者:何東營
求是理論網 2011年01月11日 10時32分
改革開放中國發展讓世界稀奇。我們把它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際上有稱“北京共識”,也有稱“中國模式”的。國內有不少持不同政見的認為這只是選用了西方的“普世價值”,還有人認為這是“民主社會主義”的成功。
自2008年開始的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實質是資本主義危機),人們注意到兩個鮮明對比的事實:一方面受危機影響最深、危機最重的恰好是采用“普世價值”的發達資本主義,冰島、希臘、愛爾蘭國家債臺高筑幾近破產,而這場危機的發源地或稱始作俑者正是當今“普世價值”的領袖美國,次貸危機發生至今已經四年,仍無根本好轉跡象。筆者一位就職于硅谷的朋友前日回國時頗有感觸地談道,目前硅谷尚有一半的商鋪沒有開張,她已在美國居住幾十年,大大小小經濟危機經歷不少,但象此次影響范圍之大持續時間之長,極其罕見。另一方面,受到巨大沖擊的中國,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就業狀況恢復之快、之好令人刮目相看,中國訂單成為了各國的期盼,向中國推銷國債成了時尚。
“危機”引起了人們新的思索:中國究竟有什么自己的“特色”或模式;“普世價值”就那么固若金湯嗎?西方不少政治家、評論家稱中國模式引起“無限想像力”。正是“危機”使中國特色有更突出的彰顯。
第一、經濟基礎
中國現階段實行的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經濟制度。國企是目前公有制的主要形式。
我黨最高綱領、最終目標是消滅私有制,但現在及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還不行,這是由生產力及整個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初級階段理論由此產生,中國大多數人想通了,接受了。
改革開放是經濟、社會政策的大調整,是社會主義主動的自我調節和完善。實踐證明,實行這種經濟制度,國企與其它所有制企業及廣大個體勞動者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極大解放和促進了生產力發展,社會物質財富象變魔術一樣涌現,資本主義幾百年的物質成果,中國幾十年就實現了。改革開放使中國跟上了世界快速發展的步伐,極大提高國力,開闊了國民眼界。世界看到,中國變了,中國開始走向富裕之路
多種所有制并存,在應對危機抗風險上國企更勝一籌。不少私企在此次危機中,被迫減產減人,停產等待,還有破產的,他們既嘗到“先富起來”的“溫馨”,也嘗到了自由市場的殘酷。而上述現象在國企中較少發生,即使發生程度也較輕。在此次持久性經濟危機中,中國國企趕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危機發生時,中國幾萬農民工(主要在私人企業)失業,危機發生至今已經兩年多,中國國企不僅沒裁一人,還接受國家指令性任務,招收相當數量的應屆高校畢業生、復退軍人、部分城鄉勞動者,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是其它企業無可比擬的。
公有制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征,是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基礎。國企職工直接享受社會主義成果、利益。他們的勞動權及相應的享受是直接實現的,他們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和擁護者。從這個意義上講,國企不僅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石,也是政治基石,社會穩定基石。
鞏固、發展壯大社會主義國企是黨和政府的重大責任,不僅具有經濟意義,而且具有政治意義。資本主義穩定靠眾多中產階段,社會主義長治久安靠眾多效益良好的國企(公益、事業單位),靠鞏固的工農聯盟。
要象重視農業那樣重視國企,每年發個2號文件;要制訂國企發展綱要,納入《五年計劃》重要內容;要用先進科技武裝國企;要加強國企中黨的領導,進一步健全工會。
國企要整頓。國企應成為先進生產力的模范,按勞分配的模范,工人主人翁地位突顯的模范,干群和諧的模范,民主團結的模范,遵紀守法和執行國家計劃的模范,為人民服務的模范,還應成為誠實勤勞致富的模范,成為努力勞動者的天堂。
近年有一種論調,認為“應有序地,公平地將龐大的國有資產分散到民眾中”,這實質是主張全面私有化。俄羅斯和東歐各國已經這樣做了,結果怎樣?人民分得的股份最終成為廢紙一張。這據說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提出的免費提供的“改革”方案。而這“免費的午餐”最終只是肥了少數寡頭,“公平地”分配得到了不公平的結果。如果真的全面私有化,“普世價值”世界今天嚴重的危機就是我們的明天,“風景這邊獨好”將不復存在。
第二、農村土地制度
危機沖擊中國,中國廣大“農民工”首當其沖。幾千萬農民工失業,這在其它國家將引起極大恐慌和社會動蕩,幾千萬人一下子同時向政府要救濟、要保障、討生活,受得了嗎?中國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幾千萬農民工有序返鄉,休養生息。這有有賴于中國一直實行的農村土地制度—農民集體所有(公有制的一種形式)。這個制度已經是第二次拯救了中國經濟。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經濟過熱和冒進,城市人口膨脹過快,加上三年自然災害和外部逼債,困難接踵而至。企(事)業大量下馬,城市人口大量“下放”,“非”轉“農”,幾千萬職工揮之即去,非常有序,黨的領導及社會主義制度固然是基本保障,但農村土地制度功不可沒,是直接的關鍵因素。“下放”人員在農村成為集體社員,可實行低水平就業。社會主義農村土地公有保證了廣大農民長遠的基本經濟權力,生存權力,是農村穩定的基石。這是我們最重要的歷史經驗之一。要特別、長期注意農民問題的極端重要性,任何時候也不能忘乎所以。
改革開放以來,“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農民工制度,是中國工業化進程的一個強大勢均力敵,也是使世界性經濟危機對中國的沖擊得以“軟著陸”的重要因素,既是我們的特點,也是我們的優點,既集中地發展,又保持了總體穩定,也不像英國工業化初期搞“圈地”,逼迫失地農民進城打工那樣無情與血腥。當然,幾千萬農民工目前有近半數,長年工作居住在城市,但戶口在農村,社會保障不足,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引起一些新的社會矛盾。但事實上,黨和政府已經看到了,各地均采取了不少措施,改善農民工待遇,還存在不如人意之處。
解決工農差別有些激進意見值得注意。有人認為“戶籍改革目標應是取消城鄉的戶口差別,實現人口的自由流動,前提是弱化城市的福利待遇差別”,還有人認為實現農民與城市居民的真正平等才是戶籍制度改革的根本。有人主張從戶籍改革入手,取消農村、城市兩個勞動力市場,取消城鄉社保差別,實行農民與城市居民的平等。還有人甚至主張全國統一城鄉社會福利和保障。
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流動人口并沒有被戶口真正鉗制,中國勞動力流動量已達到世界第一,看看每年的春運潮便可知一二。中國農民工創造了世界勞工史流動的壯舉。
農民工待遇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他們絕大多數在私企工作。據統計,全國私企職工收入平均水平比國企職工低一半,社會保障和福利也沒有落實,為什么出現“以死討薪”、“開胸驗肺”或“富士康13跳”等慘劇發生呢?因為農民工問題表面上是城鄉差異問題,實質是勞資問題!
“取消城鄉戶口差別”實質上是企圖消滅城鄉差別。這辦得到嗎?差別將長期存在,西方發達國家如法國、意大利尚無法做到。我國社會差別很多,諸如城鄉、工農、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公務員與普通百姓、民族之間、男女之間、地區之間、退休與在崗之間、國企與私企、大中小城市之間、貧與富、勞與資等等。以城鄉差別為突破口,既不現實,也存在危險隱患。
城市與農村,生產與生活條件有很大差距,社會保障方式與程度有許多不同。農村農民的基本土地、宅基地,半自給經濟狀態仍存在,城鎮居民則沒有這個條件。
解決城鄉差別要兩條腿走路,一是工業化、城鎮化;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方面華西村是樣板。華西村的農村戶口,含金量高的驚人。關鍵是發展,生產力提高了則水到渠成。審時度勢,根據自愿原則,適當引信條件成熟的地區、農民走合作化和集體化,應該提到黨和政府的議事日程。
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不能搞大躍進,防止過熱。先工業化還是城鎮化?重慶文件把城鎮化寫在前面,這搞顛倒了;同時要警惕“農轉非”規模太大,尤其是進城農民工失去土地,沒有了退路,就業問題不能解決,會帶來嚴重問題。
十三億人都進城就等于工業化了?城市化了?現代化了?平等了?富裕了?無差別無矛盾了?戶政關系經濟發展和國家穩定。但高福利目前肯定不行,法國、北歐都已不堪重負。還是得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區別對待、因地制宜,承認城鄉差別、地區差別,大、中、小城市差別。
二元戶籍是國家調控城市的強有力武器,不能簡單廢止。農村、城鎮兩個勞動力市場也將長期并存,這樣有利于工業化和穩定。始終不忘我們發展中國家這一國情,農業的基礎地位不能削弱、不能動搖。富了不能心血來潮忘乎所以,不能忘記無糧不穩的血的教訓。
第三、計劃與市場
中國現階段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是“掛羊頭、賣狗肉”,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沒有區別。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兩個根本不同:一個是我們的經濟基礎有個“以公有制為主體,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另一個是我們經濟社會的計劃性。雖然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但我們這個計劃和他們那個計劃有根本區別。我們的計劃帶有人民性,全局性,是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這是我們的特點和優勢。
有人把市場經濟這個無形的物夸大成萬能的,認為市場是合理分配資源的最有效因素。若果真如此,還有什么金融危機?配置好了嗎?美國的次貸危機是房地產資源嚴重失衡,一方面大量房屋閑置,另一方面幾百萬人流離失所;愛爾蘭最近發生同類危機,大量空的城鎮成為無人居住的“鬼鎮”,這說明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單一市場并不能合理配置資源,這正是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根源,對這一問題本質的揭示,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遠見與深刻。
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把“無形的手”和“理性的腦”結合了起來,既不崇拜自發和無序,也不堅持合理化統死。計劃不等于“計劃體制”。否則“五年計劃”是不是計劃?建國以來從未停止過。這個計劃在國家發展中處于何種地位?在人們心中寄予何種希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占何等地位?
實際上,計劃與市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市場基礎上的計劃,計劃指導下的市場;市場是個基礎的東西,是個媒介,計劃才是主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揮市場和計劃兩種調配機制,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完善資源配置,市場化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是該通盤考慮了。
多種所有制并存中的強大的國企、農民土地集體所有的農民工鄉不離土的自由流動,市場基礎上的計劃,抗危機的三大基石。
第四、強有力的國家領導體制
危機來臨,人民希望有一個反應迅速、有力有效的政府,中國做到了。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可以說立竿見影,國內經濟發展和勞動就業,對外貿易迅速走出低谷,并有加快的趨勢,在多數國家普遍縮減社會福利的同時,中國的社會保障事業卻在大踏步前進,令世界瞠目。難怪連美國總統奧巴馬都羨慕中國政府能獨立、迅速決策,而他辦事處處受掣肘。
國家近年對房地產企業加大政策調控,又把早已實行但不夠的“基本住房保障”以法律形式納入人民政府職責,納入“十二·五計劃”這是防止房地產泡沫,防止次貸危機的根本保證。危機發生以來,國家意識到美國次貸危機對于我們有類似隱患,國家對房地產加大調控力度,納入十二·五規劃,媒體透露明年將有不贊成套保障性住房上市,這是改觀,人民政府要強勢介入,建立房地產國有資產,這是
近期,中國對有著民生的物價進行了廣泛干預,這是繼“樓市”之后最大的一次干預市場,得到全國人民擁護。不怕西方指責我們“非完全市場”嗎?不怕他們指責政府行政干預嗎?不怕,他們顧不上了。有趣的是,一貫標榜完全自由市場經濟并以此指責中國的國家,危機來臨時無不同時采取加大政府干預的措施,美國在次貸危機初期就有八千億美元救市措施,只是不靈驗,成效甚微。可見不干預是假,管不了是真。
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優越性之一,上世界五、六十年代,中國還很窮,卻自力更生造出了原子彈氫彈。四川大地震的救援與重建,2008北京奧運會、2010上海世博會,這些奇跡無一不是在世界經濟危機大背景下實現的,無不反映這種集中統一的力量。
該集中的不集中會吃大虧。我們的鋼鐵企業在“十一·五”期間,面對國際鐵礦石壟斷企業的壟斷價格,各自為政、任人宰割,損失幾千億美元而無力反擊,教訓極為深刻。這種各自為政、軟弱無力、相互損害的局面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該政府管的不能推,要有作為,不作為是失職。教育、醫療、基本住房才是人民政府的職責,我們有些人受資本主義社會學影響不敢作為,你以為美國年年發的白皮書指責中國,它那么關心中國人的人權、民主、自由嗎?它是不想看到一個強大有力的中國政府,它是要中國當它的附庸和幫兇。魯迅講過“棒殺”和“捧殺”,美國當年就曾經提出美蘇聯合主宰世界,蘇聯昏了頭想成為超級大國,結果垮了臺。美國當年“捧殺”了蘇聯,現在又想“捧殺”中國。去年奧巴馬首次訪華就提出“中美共同領導世界”,想把我們放在火上烤,成為眾矢之的,脫離第三世界基礎。溫總理婉言謝絕了奧巴馬的“好意”,他回去就變臉,單方制裁中國,接著逼迫中國人民幣升值,接下來叫囂“重新領導亞洲”,拼湊“反華同盟”。“大棒加胡蘿卜”是美國一貫的伎倆,我們不吃它那一套,走自己的路,結果它就耍無賴了,每天印一千億美元,自己印自己花。這種現象應當引起警惕,這樣下去美元總有一天變成“金元券”,用麻袋裝不值錢,那里將導致世界性災難。這又給我們提了個醒,獨立自主的金融體系和政策是國家經濟獨立的支柱,萬萬不可粗心大意。80年代日本與美國的“廣場協議”引起的嚴重后果應當謹記。民主基礎上的集中是我們的看家寶,不能丟,這是共產黨的基本領導制度。
從06年開始而后席卷全球的所謂“危機”,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危機,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危機,是必然發生而非偶然的,關鍵是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沒有受到那些必然發生危機的規律支配,我們沾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老祖宗馬克思的光,在社會學問題上比資本主義高明一點,他是有先見之明的。關于危機,我們不必跟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后面鸚鵡學舌,替他們粉飾,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揭示危機的本質,這樣才能從容應對危機,從根本上避免危機。資本主義想轉嫁危機,制裁中國,中國利用危機加強自己,在國際上重新洗牌掌握主動、大幅前進、上新臺階。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應該是我國戰略發展必須考慮的,預有準備的,科學利用的一個有利戰略因素。
改革開放一是交往,二是學習。世界很多國家發展經驗,包括“四小龍”模式,“日本模式”、“印度模式”、“美國模式”都有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但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像劉曉波之流說的那樣非要有“300年殖民地”才行,那是他一廂情愿的選擇,不要強加在中國人頭上,我們有自己的錚錚鐵骨,有自己獨特的法寶。
社會主義出現之前,世界各國工業化才是以資本主義(含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方式完成的,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也可以走資本主義現代化之路。新中國成立60年,尤其改革開放30年,中國以高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持續發展速度實現工業化,并向現代化邁進。為什么西方總有人逼我們走他們的“普世”之路呢?實際上證明和繼續證明: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幸福,在蘇聯和東歐改旗易幟后堅持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驕傲。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重要的是堅冰已打破,航向已指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踏上征程。
本文來源求是理論網,原文網址:http://www.qstheory.cn/lg/zl/201101/t20110111_61783.htm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