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8年馬克思撰寫的<<共產黨宣言>>問世至今已有162年的歷史了,在這160多年中,共產主義曾經由一國發展到二戰結束后的50年代形成了十幾個社會主義國家,然而,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國家就象變魔術一樣一個個消失了,而幾個僅存的所謂堅稱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通過改革開放,也都被資本主義社會和諧了。今天,否定共產主義的失敗,就象否定我們自己的存在一樣荒謬。但是,今天共產主義的失敗決不是意味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失敗,而是意味著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失敗,今天共產主義的失敗也決不是意味著共產主義革命從此在地球上消失了,共產主義革命還會在世界上從頭再來。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促使共產主義革命運動又開始在世界各國逐漸地復興起來。在當前共產主義革命在世界上即將大爆發的歷史時代,在此,我要勸告全世界為共產主義革命奮斗的同志們,在未來的國際共產主義革命運動中,我們要必須拋棄斯大林的“一國能夠建成社會主義”的錯誤理論,高舉馬列主義的“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理論的旗幟,沿著馬列主義倡導和指引的國際共產主義革命運動路線前進。
一,世界統一理論的歷史與發展
在我們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統一世界的理論就一直沒有中斷過,不僅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思想家們提出過統一世界的理論,而且共產主義的經典作家也把共產主義同世界統一的思想結合起來,提出了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理論.。
一,剝削階級的世界統一理論
最早提出統一世界思想是宗教,任何一門宗教都以普渡眾生為最根本目的,它不允許異端邪說存在,更別說對其構成挑戰。在宗教那里,國家實際上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普渡眾生的好人和與阻礙人類統一世界的與壞人之間的斗爭,圣-奧古斯汀是第一個明確表達這種思想的基督教神學家,在其神學名著<<上帝之城>>中,他將世界劃分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上帝之城高貴,自由,統一,安全;世俗之城低下、約束、自私、危險,上帝之城是不可能在世俗之城實現的,眾生的使命是竭力使世俗之城接近上帝之城。約一千年后,意大利詩人但丁提出了類似的思想,在<<論世界帝國>>一書中,他論證了上帝賦予羅馬人(意大利人)以統治世界的神圣權力,分析了羅馬人統當世界領袖的優秀品質和才能。提出建立大統一的“宗教性質的”世界帝國之必要。除基督之外,伊斯蘭教,佛教等宗教也都提倡世界統一的思想,國家在宗教世界里實際上被遺忘了,如果它存在的話,也必然受到嚴厲的限制,最終將被宗教帝國所代替。
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它主要接受了-雅克-盧梭的人民主權學說和人民主權觀念,并將其付諸實踐,革命者們,如羅伯斯庇爾尖銳地批判了專制制度和專制法律,主張權力應從國王手里中轉到人民手中,革命者們不僅在法國國內實現了人民主權而且大舉對外輸出革命,試圖將人民主權在整個歐洲大陸普及化,進而消滅一切國家,實現世界大統一的資本主義帝國.拿破侖并付諸實施。
民主和平“世界統一”論起源于康德,1795年他寫下(<<民主和平論>>一部哲學的規劃)一書,提出永久和平的主張的條件;首先是每個國家都實行民主共和制,其次是自由國家的聯盟,第三是實現世界統一和普遍友好,按照康德的永久和平規劃,每一個國家必須確定民主共和國,在國外必須建立聯邦,國家可保持一定的獨特性和排它性,但活動空間和權力并不大。后人將其思想引伸為今天廣泛流行的“民主和平論”。商品和平論的起源,應追溯到自由資本主義的產生,亞當-斯密第一個論述重商主義對世界統一的重要性。此后,自由貿易思想經過科登-布賴特等人的闡述,逐漸形成今天資本主義世界流行的商業和平統一論,法制和平論起源于孟德斯鳩-邊芯等人,認為完善的法律體系,必然帶來世界和平,威爾遜總統則是西方探求普遍和平道路的種種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綜合了民主和平論,法律和平論與商業和平論。總之,這些資產階級學者提出首先在個別國家實現和平,然后,建立功能性的國際組織,最后實現世界和平大統一。
法西斯主義也提倡世界統一的主張,在20世紀里,法西斯主義曾一度泛濫并給國際社會帶來嚴重的災難,其典型表現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西斯主義認為;國際無政府狀態是導致世界戰爭的根源,所以主張通過戰爭消滅一切國家,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世界永久和平。二戰前及二戰中德國和日本的設想和實踐正是這種世界統一觀的體現。資產階級學者所創立的世界統一論,是建立在人剝削人的制度之上的,所以,他們的思想在實踐過程中必然要遭到失敗的命運。
二,馬列主義的世界統一理論
從共產主義理論形態上講,馬克思和列寧都是倡導實現世界統一性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只不過他們在如何去實現這種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的步驟的看法有所不同罷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旗幟鮮明地提出;“工人沒有祖國”,號召“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按照馬克思的設想;他認為,共產主義革命將會首先在發達國家獲得勝利,能后還會在全世界所有落后的國家獲得勝利,當全世界共產主義革命實現以后,他認為,就可以“取消國家”從此人類社會將過渡到“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馬克思所說的,“自由人聯合體”的最高級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是“世界統一”性共產主義社會。
列寧也是和馬克思一樣都是倡導實現“世界統一”性的共產主義社會。列寧并且把他的的這一思想付與實踐,十月革命勝利后,由列寧創立的“第三國際”就是這一理論的重要體現,列寧在創立第三共產國際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就明確指出;“共產國際要使所謂國家利益服從世界革命的利益”,“它要體現各國無產階級的相互支援”。他認為,“世界共產主義必須建立一個共同的戰斗組織,使各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利益服從世界革命的共同利益”。列寧在這次大會的閉幕詞中還宣布,“國際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已為期不遠了”,很明顯,列寧所創立的第三國際即建立國際蘇維埃共和國就是為了將來實現世界統一性的共產主義社會而建立起來。在第二次共產國際代表大會通過的〈〈共產國際章程〉〉中宣稱;“共產國際的目的在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包括武裝斗爭),為建立一個作為完全廢除國家的過渡階段的國際蘇維埃共和國而進行斗爭”。從這段文中,我們可以更明顯地看出,列寧是倡導實現“世界統一”性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只不過他把世界統一性的共產主義社會稱為“國際蘇維埃共和國”而已。按照列寧當時的設想應該是這樣的;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在共產國際組織的領導下,通過武裝斗爭,消滅一切國家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當全世界無產階級勝利后,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在共產國際組織的領導下,宣布取消一切國家,最后實現國際蘇維埃共和國的統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
然而,列寧逝世后,斯大林背叛了馬克思列寧所倡導的世界統一性的共產主義理論,提出了所謂的“一國能夠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的錯誤理論。從此使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朝著“民族”的或“國家”的社會主義錯誤方向發展。斯大林逝世后,赫魯曉夫當選蘇共領導后,他不但沒有糾正斯大林背叛馬克思列寧的錯誤理論,而且比斯大林朝著錯誤的方向走得更遠,提出了三個“和平”的修正主義理論,即“和平競賽”、“和平共處”、“和平過渡”的理論。這個理論的提出不僅直接導致了中蘇兩黨的分裂,而且使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朝著“多樣性”的共產主義方向發展,使得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陣營分崩離析,追朔歷史,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的劇變,是與斯大林和赫魯曉夫的錯誤理論密切相關的。
三,發展馬列主義的世界統一理論
馬克思,列寧主義所倡導的世界統一性的共產主義社會理論,仍然是當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總方向。我們可從以下兩方面來看待和發展這一理論。
一方面,解決當前人類所面臨的許多全球性問題。我們大家都知道,當前人類社會的發展正面著許多愈來愈深刻的全球性問題,如資源枯竭、環境破壞、糧食危機、人口危機、核武器擴散、毒品泛濫、疾病橫行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是當前聯合國和其它資本主義的國際組織所不能解決的。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人類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就必須實現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
另一方面,解決當前仍在蔓延和深化的世界經濟危機。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經濟危機逐漸向全世界擴散,已經形成了“百年一遇”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當前的這場世界經濟危機還只不過是才剛剛開始。當前產生這場世界經濟危機的根源是什么?我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矛盾所導致的;一是跨國公司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世界經濟生產的盲目性之間的矛盾;二是單個國家生產的有組織性和全球性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三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矛盾等等;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場危機的矛盾,就必須消滅當前由資本主義控制的世界生產體系。首先是,消滅資本主義國家的所有制,把全世界一切生產資料,資源,土地,海洋以及財富歸共產主義國際聯合組織所有,歸全世界廣大勞動人民所共有;然后,在國際生產方面,根據全世界人民的需要,國際有計劃的調節生產;總之,一句話,消滅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體系,建立“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體系。
總之, 從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進程中來看,我們并不缺少統一世界的思想理論,而是缺少統一世界的物質條件。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已經儲備了統一世界的物質條件,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全世界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結各國共產黨和聯合全世界一切進步力量,通過共同戰斗,必然實現世界統一和實現世界永久性的和平。
二,當前世界的主要矛盾
一,世界經濟的矛盾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科技革命推動經濟全球化和壟斷資本的全球大擴張,資本主義的發展進入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是以強大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為后盾,以跨國公司為主力軍,以國際經濟和金融組織為主要調節機構,以追求全球超額壟斷利潤為目標,向全球滲透和擴張的資本主義。國際壟斷資本主義作為二戰后新科技革命使生產力高度發達、高度社會化和資本高度國際化的必然產物,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新發展,推動著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不斷地向前運動和發展。
第一,跨國公司內部的高度組織性和計劃性與世界市場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一方面,跨國公司以在全球范圍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為了應對世界市場上的激烈競爭,跨國公司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實現了跨國公司內部的高度組織性和計劃性,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增長;另一方面,跨國公司的全球活動突破了民族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能力,它們的活動舞臺是基本上處于無政府狀態的世界市場。盡管戰后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聯合國的有關經濟職能部門,成為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和監督的主要組織機構,但是這種協調改變不了資產階級最大限度地追逐剩余價值的貪婪本性, 也就無法遏止全球范圍內生產的盲目性,世界市場仍然處于生產無政府狀態,不可避免地導致世界性的生產過剩危機。
第二,世界生產能力無限擴大趨勢與世界范圍有效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為追逐更多的利潤的競爭驅使著資本家瘋狂地投資生產,使全球生產能力的增長明顯超過了全球消費市場的需求,再加上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市場金融泡沫的影響,出現了世界性的生產能力過剩。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時代,由于“中心”對“邊緣”的殘酷剝削和掠奪,世界上多數人口處于相對或絕對貧困化,使得人類的整體消費能力和市場容量遠遠跟不上在市場經濟和高新技術的推動下全球規模的生產速度和能力,在廣大發展中國家普遍出現了消費市場的低水平虛假飽和與生產相對過剩的“奇特現象”,這就使消費嚴重滯后于生產。資本積累過剩與世界范圍有效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日愈尖銳化的后果,是全球經濟停滯和衰退,最終將引發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第三,國際壟斷資本的金融投機和金融掠奪與世界性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隨著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全球泛濫,各國政府放松金融管制。由于金融市場上的過度投機和全球金融體制的不健全, 資本主義國家諸如有價證券、存款貸款、外匯之類的無物質載體的虛擬經濟大大超過了實物經濟。隨著“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嚴重脫節,金融泡沫持續膨脹,威脅著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形勢。一旦金融泡沫破滅或資本流動方向的突然變化和災難性的匯率浮動,就會引起破壞性極大的連鎖反應——貨幣匯率大起大落、股市劇烈動蕩、大銀行破產接踵而來——以金融體系崩潰為特征的區域性或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世界金融體系的失調和危機已在美國股票狂跌(1987)、日本“泡沫經濟”破滅(1994)、墨西哥金融危機(1995)、東南亞金融風暴(1997)、俄羅斯金融危機(1998)以及2008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世界金融及經濟危機的爆發和當前西毆正在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二,世界政治的矛盾
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必然導致社會政治危機,而后者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更為重要的表現形式。社會政治矛盾和危機的加劇,會導致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經濟統治,實現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向共產主義社會形態的過渡。
第一,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在本質上是根本對立的兩種社會制度,因此,不可不免地存在著對抗關系.只要這兩種社會制度同時存在,二者之間的對立就不會停止.只是隨著世界形勢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二者解決,處理對抗關系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在發生變化罷了.
早在19世紀中葉,當共產主義還是一個在歐洲徘徊的幽靈的時候,就引起了資產階級的神圣圍剿,總是想把它消滅掉.十月革命的勝利后,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第一個信奉共產主義的國家剛剛建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就妄圖用武力把它扼殺在搖籃里.英,美,法,日等14個國的聯合武裝,對蘇維埃俄國不宣而戰.列寧領導全國人民,經過3年的艱苦的斗爭,終于取得了勝利,保住了蘇維埃共和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英,美,法絞盡腦汁地推行禍水東引策略,企圖借希特勒之手扼殺或削弱社會主義.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不僅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而且挫敗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陰謀,大大提高了蘇聯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一大批信奉共產主義國家的建立,增強了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更加仇視和懼怕共產主義,不遺余力地加劇對抗.40年代末,美英等資本主義國家發起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用來遏制,對抗蘇聯和歐洲信奉共產主義的國家.50年代和60年代初,又相繼發動了朝鮮,越南的反革命戰爭,企圖用武力消滅亞洲信奉共產主義的國家.在用武力消滅共產主義屢戰屢敗的情況下,開始強化和平演變戰略,企圖用和平手段取得勝利.
進入本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新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增強,隨著世界基本矛盾的發展變化,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對抗的主要形式和解決對抗關系的主要手段,由武裝沖突和軍事較量轉向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斗爭.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終于取得了成果,這就是蘇東發生了劇變.此后,它們把和平演變的主要目標對準了中國和其他信奉共產主義的國家.面對資本主義和平演變的猛烈攻勢,中國和其他信奉共產主義的國家,在領導本國人民搞好經濟建設的同時,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平演變的戰略展開了堅決的對抗和斗爭。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世界經濟危機的全面爆發,宣告了西方資本主義和平演變戰略的徹底破產。當前,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對抗與斗爭又將翻開新的一頁,由過去的防守戰略向進攻戰略的轉變。
第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是一個以少數發達的西方國家為“中心”,以大多數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為“外圍”的對立的二元結構。發展中國家的貧窮、落后、愚昧與發達國家的富裕、文明、奢侈形成鮮明的對照。國際壟斷資本對世界的剝削,使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中心”地區暫時緩解,在全球范圍內卻以南北差距更加拉大的形式凸現出來,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具有了階級對抗性質。
二戰結束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關系,由于人民總體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資產階級統治方式的變化而出現緩和,資本家與雇傭工人在經濟穩定發展時期能夠和平相處。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壟斷資本憑借強大的資金與技術實力,大量在別國主要是在發展中國家攫取高額壟斷利潤,資本剝削范圍由一國發展到多國,剝削對象由本國工人轉向別國工人,呈現明顯的國際化甚至全球化的趨勢。資本剝削的國際化、全球化,使傳統意義上的階級關系發生了變化,由過去主要是一國內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與對立,演變為發達國家資產階級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與對立,進而演變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與對立。
(1) 中心與外圍的矛盾在經濟上的突出表現是南北差距的不斷擴大。當代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的獲取,大量地來自資本國際循環過程中“中心”與“外圍”之間的不平等交換。在資本國際循環的過程中,作為“外圍”的發展中國家成為處于“中心”的發達國家的資本積累的對象,發達國家憑借在資本、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壟斷優勢,通過國家間的產品、技術、資金、勞動力、信息的不平等交換,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獲取巨額利潤。只要世界體系的“中心-外圍"結構不變,處于邊緣的發展中國家的處境只會日益惡化,南北之間的差距就會日益拉大。2000年世界人口總計60.5億,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約為31.5萬億美元。約占世界人口15%的發達國家,占有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80%,而占世界人口85%的發展中國家, 只占20%,其中占世界人口40%的低收入國家僅占約3%。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低收入國家的70倍。
(2) 中心與外圍的矛盾在政治上的表現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依然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冷戰結束后,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經過10年來國際關系的發展變化,以美、俄、日、歐、中五大力量為基本架構的世界多極化格局初步顯現出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了新內涵和變化。在“一超多強”并存的世界格局中,美國不甘心自己地位的衰落,依然運用冷戰思維,糾集盟國,試圖憑借經濟和軍事實力,運用西方政治、經濟模式和價值觀,建立“美國統治下的世界和平”,以確保21世紀成為美國主宰下的單極世界。為達到這個目的,美國政府積極推行全球稱霸戰略。其重點是從經濟、軍事和政治方面,對包括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幾乎所有與其有利害關系的國家,進行全面的干擾、破壞和控制。
(3)“中心”與“外圍”的矛盾是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資本與勞動對立的具體表現。資本與勞動的對立是資本運動的固有矛盾,在當代經濟全球化的前提下,隨著資本增殖的循環與周轉在全球范圍進行,資本運動的這一矛盾已越出一國范圍,存在于資本的國際循環中,向更大的世界范圍擴展。在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中心-外圍”結構的實質是中心支配外圍,二者之間的主宰與依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以及地球南北雙方的貧富分化,是資本與勞動對立的具體表現,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運轉的必然結果。發達國家的富強、進步是建立在不發達國家的貧困、落后之上的?!爸行摹睂ν鈬膭兿魇沟秘敻辉诎l達國家積累,貧困在發展中國家積累。這雖然使中心地區的階級矛盾有所緩和,但卻使中心與外圍的矛盾,即南北矛盾加劇,造成了一個貧富懸殊、南北對立,更加不平等、不公正的世界。同時,中心對外圍的剝削也造成發展中國家內部的兩極分化,進而激化民族主義、排外主義、保守主義等矛盾,使這些國家乃至世界的政局動蕩不安。
?。?)“中心”與“外圍”的對立是當前國際社會的基本現象。兩極格局時期,國際斗爭的基本特點是以美蘇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的全面對抗。后來,兩大陣營內部的分化使國際斗爭主體逐漸變成美蘇在全球范圍的爭雄。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國家開始覺醒并聯合起來?!?7國集團” 的成立與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與美蘇對立的新的第三種國際斗爭主體的出現。蘇聯的衰落及兩極格局的解體,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逐步上升為國際社會的兩大基本對立主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政治、經濟、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不斷激化,發展中國家經常聯合起來,在重大問題上與發達國家相抗衡。
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對立與矛盾成為國際社會的基本現象的同時,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國際斗爭主體也出現多元化特征。一方面,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由于共同敵人的消失,使各國在經濟利益與安全問題上妥協與讓步的空間越來越小,矛盾與對立重新凸現出來。另一方面,部分發展中國家之間在民族、種族、宗教、領土、主權方面的矛盾不斷尖銳,對立面錯綜復雜,局部地區的戰爭與軍事沖突不斷,成為影響全球安全與穩定的不利因素。
盡管當代國際社會斗爭主體出現了多元化趨勢,但在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這四大矛盾對立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即“中心”與“外圍”)之間的矛盾對立無疑是當前國際社會的基本現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與發展中國家反對剝削壓迫的反抗斗爭是這一矛盾對立的主要內容。
三,國際社會的矛盾
在資本主義社會,個人主義是價值觀的核心。資產階級把自我和個人看成是高于一切的,個人永遠是目的和中心,他人和社會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因而強調從個人出發,以個人為中心,追求收入高、地位高、消費享受高的個人成功,并把這作為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動力。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追求個人利益,以個人為中心,忽視甚至排斥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日益發展,到了20世紀后半期,個人主義演化為極端的個人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把發展自我和解放個性變成了對權威、中心、主流、秩序、規范、和諧的藐視,走向了對家庭、責任、義務和道德的放棄,從而導致了對社會共同秩序的腐蝕和瓦解。
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占支配地位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已經在把個人的注意力導向物質需要,并通過對個人利益追求而形成的競爭促進生產力的極大提高的同時,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問題,最突出的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天倫之樂”的家庭關系趨于瓦解?;橐鍪菦Q定家庭生活質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在當今的資本主義社會,婚姻越來越嚴重地受到扭曲變形,甚至分崩離析。導致家庭破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夫妻關系中個人主義欲望的膨脹,夫妻雙方都想不受約束地發展自己。曾被大多數人譴責或反感的非婚同居生活,如今不再會有多少人說三道四了。對于私生子、單親家庭、夫妻不愿生孩子、離婚等現象人們也習以為常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非婚同居現象在法國已成為一種時尚。與人口相比,法國的結婚率是很低的。但與結婚人數減少的趨勢相反,離婚的人數卻在兩倍、三倍地增長。美國的情況更為典型。據美國人口普查局1996年3月發表的報告顯示:1970年以來,美國居民的離婚人數增加了3倍多。離婚者占美國成年人口的39%。報告還顯示,從1970年以來,由結婚的夫妻及孩子構成的“標準家庭”的數量已由40%下降到26%。單親家庭由13%上升到30%。22%的美國兒童生活在單親家庭。另外,非婚生育率也在不斷增長,1993年全美有630萬兒童,即占全國27%的兒童是和從未結過婚的單親家長生活在一起的。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不僅離婚成為一些人追求的時尚,同性戀在美國也開始登堂入室。1966年,美國10多個地方性的同性戀組織在堪薩斯市開會成立了全國性的同性戀組織。盡管美國社會中不乏對同性戀批評和譴責的聲音,但由于同性戀者的抗爭,目前美國社會已逐步接受了同性戀者,1998年6月28日芝加哥舉行了第29屆同性戀大游行,為了配合這次大游行,戴利市長發布公告,宣布6月份為“同性戀月”。當時任總統的克林頓也向組織者致以熱烈祝賀,還有50多名各級議員參加或派代表參加了游行。目前,包括夏威夷在內的一些州和城市已部分承認了同性戀家庭的合法性。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雖然在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離婚現象已被社會廣泛接受,父母離異的孩子也不再被人另眼看待,但飽嘗離異之苦的更多是孩子,特別是未成年的孩子。人們一味地追求個人享受,卻把由此帶來的惡果留給了社會,父母離異未婚生育成為造成青少年犯罪、販毒吸毒等嚴重社會問題的重要原因。
?。?)毒品泛濫成災,暴力、犯罪活動猖獗。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人們信奉個人至上,因而喪失了對世界的關心,對人類群體的關愛,對社會的責任感;唯我獨尊,我行我素。人們對工作的緊張、競爭的壓力、社會的弊端、生活的富足或困窘,不是采取理智的態度,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去處理,而是為所欲為的去渲泄。有的人采取精神刺激的發泄方式,如酗酒、賭博、嬉皮,舉辦各種荒唐怪誕、庸俗無聊的比賽表演等,以從中得到慰藉。有的吸毒販毒,危害社會。吸毒之風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日益蔓延,到20世紀90年代已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在美國兩億多人口中,有5400萬人試吸過大麻,有2300萬人經常使用大麻;有1500萬人吸過可卡因,有500萬人經常使用;有45萬人對海洛因成癮;有800萬人使用過笨環堿。毒品成為一個幽靈在資本主義國家徘徊。與吸毒相伴的是販毒,販毒者在巨額利潤的驅使下組成販毒集團,把觸角伸向了各個角落。目前,毒品的生產、加工、販賣和消費已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國際性網絡。有的道德淪喪,違法犯罪。美國司法部司法統計局2002年8月25日公布的報告稱,截至2001年底,美國罪犯人數比1980年增加4倍,達到了創紀錄的660萬人,即每32個成年人中,至少有一人正在監獄服刑,或在緩刑或假釋中。其中,在押犯近200萬人,即每10萬個居民中有近700人被監禁,比例之高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英國《經濟學家》周刊認為這是美國“擦不去的污點”。美國監獄已人滿為患。
除了家庭倫理問題,毒品泛濫和暴力、犯罪問題,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存在著種族矛盾、艾滋病蔓延、恐怖主義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在以個人主義為價值取向的資本主義社會是無法解決的,只有在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的社會主義社會才可能得到解決。
四,人與自然的矛盾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正在全球范圍內深化為維護人類生存條件的斗爭。國際壟斷資本對物質財富的無限追求,使人類的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壟斷資本在依靠科技革命,推進經濟巨大發展的同時,卻造成了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如生態危機、環境惡化、資源枯竭、國際犯罪、核武器擴散等等。特別是資產階級追求資本無限增殖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直接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人類的生存需要有一定的生態環境。當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人對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時,自然界似乎是一種無限大的存在,并不對掠奪者的行為以及人類的活動與生存構成限制。但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發生新科技革命以后,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突飛猛進,歷來被認為龐大的地球在資本家貪婪與無休止的欲望面前顯得渺小。有限的資源與資本家無限擴張的欲望產生嚴重沖突。這一沖突的結果之一,就是在全球范圍內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
盡管生態危機與資本家個人的自私、貪婪的本性,消費者病態的、異化的消費觀念不無關系,但造成這種危機的根源,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從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看,追求利潤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目的。資本不斷擴張的內驅力,驅動著資本家不斷擴大生產規模,以滿足市場需求。而在平均利潤率呈下降趨勢的情況下,只有借助科學技術的力量,對自然資源進行過度的掠奪,才能保證個別企業的利潤。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看,在市場法則支配下,資本主義生產存在著一種“成本外在化”趨勢,即處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企業想方設法把一部分生產成本(如環境污染的治理費用) 推向企業外部,轉嫁給社會。在這種狀況下,資本家不可能犧牲企業利潤去保護環境。
此外,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斷進行生態掠奪,把生態危機轉嫁給發展中國家。他們將一些高耗費、高污染、勞動密集型的企業遷移到發展中國家,甚至把垃圾場建在這些國家,直接掠奪那里的土地、勞動力、自然資源和潔凈的空氣、干凈的水源。今天一些發達國家的“生態”城市是建立在更多的發展中國家的城市被污染的基礎之上的。
西方國家給自然環境造成的壓力和損害數倍于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6,但卻消耗世界原料和資源的4/5。全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每年達55億噸,大部分是發達國家排放的,其中美國就占了1/4。美國人均年能源消費量為10噸標準煤,占1/20的世界人口卻消耗了1/4的世界能源。美國等發達國家資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3/4和1/2以上。國際壟斷資本對世界的剝削以及對資源的掠奪性開發造成的一系列全球問題,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上是不可能解決的,因為唯利是圖是資本主義制度的靈魂,資本家追求物質財富的欲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所以只有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從根本上改變全世界范圍內由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生產的全球無政府狀態,實現對物質生產的有計劃的自覺控制,也就是說建立從全人類的需要和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出發合理利用資源的“世界統一”性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實現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的戰略問題
1,建立新的共產國際聯合組織是實現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革命成功的首要任務之一
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必須建立一個國際性的共產主義組織來領導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革命斗爭,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一文中就公開宣告;“工人無祖國”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是因為,他們認為,資產階級是世界性的,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斗爭也必然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將有世界性的活動場所,“共產主義革命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革命,而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即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同時發生;所以,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共產主義者同盟和后來的國際工人協會“第一國際”正是服從于世界革命的任務而組織起來的。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不僅 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理論,而且付施實踐,建立了第三國際,列寧在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這一理論時指出;“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第一,要求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斗爭的利益服從全世界范圍內的無產階級的利益;第二,要求正在戰勝資產階級的民族,有能力和決心去為推翻國際資本而承擔最大的民族犧牲”。1919年11月24日發出的〈〈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的邀請書〉〉中,列寧明確提出:“共產國際要使所謂國家利益服從世界革命的利益,它要體現各國無產階級的相互支援”。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的〈〈共產國際章程〉〉中還宣稱:“共產國際的目的在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包括武裝斗爭),為建立一個作為完全廢除國家的過渡階段的國際蘇維埃而進行斗爭”。
共產主義事業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代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未來方向。既然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和奮斗目標,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就必然要有世界各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的參與,就必然要求全世界各國共產黨的團結和合作。因此,建立一個新的共產國際組織來領導全世界勞動人民進行共產主義革命斗爭,這是必須的,這也是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必然趨勢。
2008年,隨著美國金融經濟危機向全球的蔓延和擴散,這使得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由低潮逐漸地復興起來了,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下,各國許多左翼組織和共產黨人要求建立新的共產國際組織的呼聲日益高漲。第十一次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在其會議文件中,許多歐美國家的共產黨,如盧森堡、丹麥、德國、西班牙、加拿大等國的共產黨建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應該達成一致的行動綱領,用共同綱領來推動和鞏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國際聯合要忠實于共產主義信仰,尊重不同的政治見解,反對修正主義和改良主義;創立一個常設工作委員會來推進這項工作;建立全球性網站,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加強左翼的團結,促進不同政黨在各主要領域的政治工作和工會工作中的合作;促進世界反帝國主義陣線的建立,采取聯合行動;將每年五月一日變成工人階級的國際斗爭日,等等。第十一次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的有關文件沒有采納建立共產國際聯合組織的建議,但在當前世界經濟危機仍在蔓延和擴散的大的歷史背景下,這必將會促使世界各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斗爭的不斷高漲,建立起一個新的共產國際聯合組織是當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首要任務之一。
2,建立廣泛的“世界統一”的革命戰線
實現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必須加強同世界各種左翼力量的聯合與合作。從蘇東劇變以來的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看,西方發達的共產黨積極轉變斗爭策略,努力擴大聯合與合作的對象,與各種左翼力量(包括社會民主黨,綠黨和女權運動等)進行了聯合與合作。從今后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趨勢看,大左翼的國際聯合將會得到進一步加強。但對于共產黨尤其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來說,在有些問題上借鑒其它政黨的做法是有益的,問題在于行動上開展聯合與合作的同時,要避免在思想和理論上完全與其它政黨趨同與融合,以至于共產黨喪失自己的特點。
3,暴力革命仍然是我們戰勝階級敵人的主要手段之一
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肯定暴力革命的必要性,頌揚暴力革命的偉大歷史作用,在〈〈共產黨宣言〉〉一文中他們就論述了無產階級用暴力革命手段的必要性,他們說道;“無產階級必須消滅至今保護和保障私有財產的一切,由或公開的或隱蔽的國內戰爭,必須或早或遲轉變為公開的革命。一句話,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在總結了巴黎公社的革命經驗以后,馬克思,恩格斯又進一步指出;“必須用暴力革命徹底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無產階級才能爭得自己的解放。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暴力革命的理論,他在和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斗爭中,猛烈抨擊了伯恩施坦和考茨基之流對馬克思、恩格斯這個光輝思想的歪曲。根據歐洲革命,特別是俄國革命的經驗,他明確指出:“資產階級國家由無產階級國家(無產階級專政)代替,不能通過"自行消亡",根據一般規律,只能通過暴力革命。”“不用暴力摧毀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不用新機器代替它,無產階級革命是不可能的”。
無產階級革命之所以必須依靠暴力革命奪取政權的根本原因在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本身就是一種暴力。“特別是帝國主義時代,銀行資本時代,大資本主義壟斷時代,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時代表明,無論在君主制的國家或最自由的共和制國家,由于要對無產階級加強鎮壓,"國家機器"就大大加強起來,它的官吏機關和軍事機關也就空前地擴大了”。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絕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他們強化軍事官僚機器的目的是用來對付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反抗。事實證明,當無產階級起來斗爭時,資產階級便用反革命暴力進行瘋狂的血腥鎮壓。正如列寧深刻指出的那樣,“反動階級總是自己首先使用暴力,發動內戰,"把刺刀提到日程上來"。因此,無產階級如果不使用革命暴力,就不可能消滅反革命暴力,就不可能摧毀舊的國家機器,更談不上建立無產階級自己的政權”。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上述這些理論仍然是我們當前戰勝資產階級的重要理論武器。
二,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基本特征
關于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概括起來有以下內容;
1,消滅國有制和一切國家,把全世界一切生產資料,資源,土地,海洋以及財富歸共產主義 國際聯合組織所有,歸全世界人民所共有;
2,根據國際社會的需要,國際社會有計劃性地調節生產;
3,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在對社會總產品作各項扣除之后,實現按勞分配的原則進行;
4,統一世界文字,加強對世界文化的管理;
5,建立世界統一的貨幣;
6,建立世界統一的軍隊,所有軍隊必須由國際組織統一管理;
7,建立世界統一的法律體系;
8,建立世界統一的公安機關,以維護世界治安;
9,教育和醫療免費,將來有條件住房也可免費;
10,建立完善的養老體系,凡年滿(女,55歲,男,60歲)一律退休,退休后發放相等的退休金;
11,實現全世界的民族一律平等,所有民族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12,建立世界人民民主集中制,凡年滿18歲的全世界人民都有權參政議政;
13,取消死刑,但要保留監獄;
14,全世界人民在擁護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前提條件下,可以宗教信仰自由;
全世界共產黨聯合起來!全世界人民聯合起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